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国之初,受原来殖民统治的影响,华盛顿任命了大批出身于富裕、精英阶层的男性白人担任政府公职。联邦政府被称之为“绅士政府”。这封闭了西部各州人民和平民担任政府官职的通道。1829年参与竞选的杰克逊以此为契机,在竞选纲领中宣扬“平民政治说”,“公职是如此容易简单,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有资格担任”;提出“官职轮换说”,“给官僚体制注入新的活力,并使其具有民主色彩”。当选后,他将久已存在于西部和东北部州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这种政党分肥惯例加以系统化,把官职当作犒赏政治忠臣和功劳的奖品。以后政府如法炮制,连深受人们爱戴的总统林肯,也更换了当时政府1457个职位的人员。

——改编自杨秀云《美国文官制度发展历程》

材料二   政党分肥制任人唯亲、拉帮结派,使文官质量严重下降,政局周期性震荡。1881年,加菲尔德总统被一位官职追逐者刺杀。1883年,美国颁布《调整和改革美国文官制度的法案》(即《彭德尔顿法》)规定:建立一个不受党派控制的3人组成的文官委员会对文官实行统一管理,其中两人不得来自同一政党;对部分官员实行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政府公务人员在政治上必须保持中立;对文官进行分类,实行文官职业保险和建立统一的文官体系等。这就打破了政党分肥原则,逐步形成了以考绩制为基础的文官任用原则,正式建立了美国的文官制度。

——改编自国洪梅《〈彭德尔顿法〉在美国历史上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党分肥制形成的原因,并说明它比“绅士政府”的进步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财政经济极为困难。旧社会留下的畸形发展的投机资本在新解放城市继续兴风作浪,加剧物价上涨。“银元之战”确保了人民币的法定地位后,针对投机资本家大量囤积粮、棉、煤等再次掀起物价风潮,人民政府在全国集中调用相关物资,在涨价最猛的1125日,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统一敞开抛售,物价迅速下跌。同时收紧银根,投机商因资金周转失灵而纷纷破产。国营经济取得了稳定市场的主动权。19503月,政务院决定统一全国财政收入、物资调度和现金管理。当年全国财政收支已接近平衡。同时随着整顿税收、推销公债等措施的实行,全国物价进一步回落并趋于平稳。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2021年版)

材料二   国民党政府曾利用官僚资本垄断国家的经济。这种官僚资本不但奴役人民而且也窒息私营经济的发展,应该将它没收。现在整个工业中有一半是属于私人经营的,它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对于私人资本采取限制政策,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企业要鼓励它经营,对有害的则要禁止。

——摘自周恩来《当前财经形势和新中国经济的几种关系》(194912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之初稳定物价措施的特点及经济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中国建国之初对于资本的经济政策。
2023-12-02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2024届高三11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开始向近代转型。其中包括社会文化的转变,而观念文化的剧烈变化,始终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等一切领域从古代向现代的转变。实际上,从一定角度讲,观念文化的转变是一切领域转变的根本和关键。

19世纪60年代的中体西用论,到90年代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和20世纪初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文化;从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理性主义思想文化,到社会主义思潮逐渐在新思潮中脱颖而出,各派思想主张和文化学说的最终目的,都是为寻求中国在国际上的平等地位,争取民族独立,为改造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为中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提供思路。

在革命实践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都为中国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探索方向。而在社会实践中,实业家的“实业救国”和教育家的“教育救国”,也具有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从中选择两个主张,进行比较性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3-12-02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2024届高三11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秉笔直书,是中国史学一个突出的优良传统。春秋时期,齐太史兄弟为记下崔杼弑君的罪恶,前赴后继,连续三人被杀,仍义无反顾,又一弟弟以无所畏惧的态度记下其罪责,终于使贼臣感到畏惧,不敢再侵犯史官行使自己的神圣权力。梁启超曾说:“现在人喜欢讲司法独立,从前人喜欢讲史官独立。……甚么制度,行与不行,都存乎其人,况且史官独立半是无形的法典。”监察制度延续了“史官”的历史传统,御史起初为“史官”之一种,谏官中的给事中也多兼任“起居注”(记事史官)。宋太祖某日俯首不言,内侍问之,曰:“早来前殿指挥一事,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故不乐也。”

——摘编自陈其泰《论古代史家的信史追求》等

材料二

时期

例证

秦汉:监察制度形成期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刺史,专职监察,但也被派遣担任军事、出使、司法等具体使命。西汉末年,以御史中丞为台长的御史台建立
魏晋南北朝:监察制度巩固期御史台脱离少府,完全独立。侍御史人数增加。可以监察太子王公,还可以“风闻言事”(根据传闻弹劾)。州变为行政区,地方监察削弱
隋唐宋元:监察制度成熟期监察组织健全,职能广泛,法规较完备,选任有制度。御史台实行台、殿、察三院制;有谏官组织;地方监察系统完备。台谏严重掣肘行政
明清:监察制度烂熟期一台三院变为都察院一院制,但又形成道、科分工。职权高度膨胀,乃至监察思想学术。出现特务监察,明厂卫,清密折,鼓励告密

——据王晓天《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史官受重视的原因,并指出史官对监察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论题可大可小,可纵可横,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12-02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2024届高三11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67月,陈云指出“市场卡得太死,没有活动的余地”。9月,陈云在党的八大会议上提出了“大计划、小自由”的设想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著名论断。陈云强调说:“市场管理办法应该放宽。现在从大城市到小集镇大部分都管得太死,放宽后,害处不大,好处很多。但这并不是说完全不要市场管理,不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领导。”与此同时,他还提出要改变对市场的领导方法,指出“自由市场开放以后,并不是一点管理也不要,还需要有管理”。

——摘编自《陈云文选》

材料二   改革开放时期,陈云说:“经济的调整,即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是必要的,并不是多此一举。”他认为,所谓政策,无非就是调整各方面关系。“正在进行的体制改革则是要打破‘大锅饭’。平均主义‘大锅饭’实质上也是不干活的人占有干活的人的劳动成果,打破这个‘大锅饭’,将会大大调动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进行四化建设的积极性,使我国的生产力获得一次新的大解放”。陈云的这一思想实际上发展和突破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认为计划不是唯一的,改变单一的经济体制模式,将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摘编自俞剑英、韩丹丹《陈云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探索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云思考“市场与计划”问题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时期,经济体制调整的主要表现。
2023-11-24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田在耕后一定要劳(耱),“春耕寻手劳”,“秋耕待白背劳”,“耕而不劳,不如作暴”。嘉峪关新城魏晋五号墓中也出土了彩绘砖“耙田图”。以上材料可以用来论证魏晋时期(     
A.南北民族交融的概况B.西域民众安定的生活
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D.边疆农业的精耕细作
2023-11-24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民歌的歌词在内容方面大部分是表现男女爱情生活的。在那个时代,在封建礼教强大的统治威力的笼罩下,男女的正当爱情经常不能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热烈而大胆歌唱男女爱情的而又较为婉转动听的民歌就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北方民歌保存于《乐府横吹曲辞》,《横吹曲》是军队中应用的音乐,要求雄伟悲壮。当时北方各民族间常起争端,战争频繁。长期的行伍生活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使北方人民的性格锻炼得勇武刚强,北方民歌以很多篇幅反映了战争和人民的尚武精神。

——摘编自晏天丽《浅论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

材料二   唐人饮酒姿态豪迈不羁。一些酒肆轻歌曼舞,宴饮游戏丰富多彩,这种氛围带给诗人的不仅仅是感官上的刺激,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新鲜与愉悦。在酒肆交易中,现钱买卖、质酒、以物换酒、赊贷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诗人买酒的欲望,极大地改变了唐代诗人的生活方式,助长了饮酒习尚,由此酒更能迅速融入诗人生活。酒肆题壁诗推动诗歌传播,酒肆成为酒妓歌舞表演的场所及其与诗人认识交往的媒介。在酒肆文化中,诗人作诗技艺的精进与诗歌风貌的嬗变都在悄然进行着。

——摘编自于帅帅《唐代酒肆与唐诗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民歌风格的不同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酒肆文化对唐诗发展的推动作用。
2023-11-23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之法源于先秦商鞅变法,而商鞅变法的依据则为李悝的《法经》,后改法为“律”,后世便以“律”为法治之名。秦朝的律并不仅仅指刑律,还包括很多行政中应用的各种规章,如:农业管理有《田律》,市场管理有《市律》,货币及财务有《金布律》,等等。秦朝的律法中有大量的律条是维护中央集权制度,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很少会从臣民角度考虑律法的合理性。在律法的具体实施方面,秦朝特别重视臣民对律法的了解,统治者认为只有臣民都明确地知晓法律具体条文,才能使他们有法可遵。所以秦朝的各法律条令都会向民众公布。秦朝的法律非常严酷,民众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恐惧之中。

——摘编自徐岩《浅析秦朝政治制度对现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西汉初年,陆贾建议汉高祖刘邦效法商汤、周武王“逆取”“顺守”,“文武并用”,实行“仁义”。文和武,也就是德和刑的两手,其各具用途,必须并重,使相济为用。汉初黄老思想虽对秦代的专任刑罚持严格的批判态度,但并不否认法律的重要性,也强调“明具法信”“进退循法”。黄老学说提出“刑不厌轻”“罚不患薄”,这与秦代重刑学说有天壤之别。这种思想立足于道家的无为,却和儒家的仁政观点有很多相通之处。从汉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到惠帝、高后时的“衣食滋殖,刑罚用稀”及文帝、景帝各代的“除肉刑”等,就立法者意愿来说,都是要改变秦代暴政,要求宽减刑罚。

——摘编自田大治《论汉代的德主刑辅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法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汉初年的法治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治对社会的影响。
2023-11-23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7年,随着北伐军的胜利进军并逼近上海,上海一跃成为中外关注的重点城市,对上海问题的探讨引起了相当的争议。

1927年6月 4 日,在欧洲知识分子中很有影响的报纸英国《曼彻斯特卫报》发表署名为“中国之友”的来稿,认为上海的建设都是外侨的成果(即为有外国国籍的华人),同时为“上海问题”设计了一个解决方案,即仿照波兰港口城市但泽,建立国联监管下的“上海自由市”。认为只有中外合作,才能确保上海的世界性商业和工业领导城市和远东贸易中心的地位。

一位署名吉尔伯特的外侨在《字林西报》上发表文章,提出上海是纯粹的外国人的创造,“在1861年前,这块由中国人的‘上海城’(按,指上海县城)管理之下的地方只有一些破烂的茅草房”,上海的中心区域外滩“原是废弃的不能种植庄稼的土地”。但是这里在几十年间却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原因是“外国人投入的精力、勇气、信念和希望把这里变成了 10 层的高楼,这里的地价是上海城的 100 倍”。 “外国人花了五十多年时间把这块沼泽变成了一座令人赞叹的城市。很清楚的是,他们被限定住在那里,也就是说那里是他们的聚居地,事实也正是这样,没有人管他们。 这座令人赞叹的城市的建成,中国当局并未出过力。”

7月,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纳税华人会议主席王晓籁在接受美国记者代表团采访时表示:中国应该完全收回租界司法权,并称“(在上海)公共租界,华人占总人口数的 96% ,所纳市政捐税在55%以上,但是华人在租界市政管理中的地位与权利与此极不相称。统治这座城市的西方人将中国人视为劣等民族”。 此外,华人教育经费很低,只相当于工部局乐队每年的经费。上海租界华人的不平等地位与民主精神背道而驰。

——摘编自《1927—1931年:围绕上海租界出路的争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海开发中华人的贡献问题所引发的争论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不征关税。《汉书》载:“(汉武帝)太初四年冬,徙弘农都尉治武关,税出入者,以给关吏卒食。”武帝以后,内地关税的征收范围不断扩大,且税率不断升高。张骞出使西域以后,陆路贸易经河西走廊,直通中亚和西亚。海路贸易也兴起了,番禺是当时最重要的贸易港口。在边境的进出口要道,汉代都设关管理对外贸易征税。

——摘编自祝凤梧《中国古代关税漫谈》

材料二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急于打开中国市场,其手段有:一是设立通商口岸;二是降低关税。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进口关税降无可降。清政府也需要稳固的财政收入,关税是维护清政府运转和及时足额赔款的保障,因而,在经过前期关税和船钞的大幅下降之后,晚清后期,关税制度特别是关税税率、船钞等变化不大。而《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为提高清政府对巨额外债的偿付能力,西方列强主动提出将关税税率提高到“值百抽五”的水平。

——摘编自胡公启《晚清中国关税制度变迁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关税征收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关税变迁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