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3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后,邦联政府无力偿还内债,纸币急剧贬值,人民负债累累,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各州润纠纷频起,邦联政府禁不能止,令不能行。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派主张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政府,认为当各州“不能”立法或各州的立法妨碍“联邦的谐和”时,应由中央立法,任何州的法律被认为违反联邦宪法时,中央可以否定。州权派坚持州权至上、立法至上的原则。虽然同意中央有权规定通商和税收,有权对不服从中央的少数州采取行动,但要求中央权力在行使前必须经若干州的同意。

——摘编自张芬梅《美国1787年宪法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妥协的产物》

材料二 1875年宪法确定了共和国的制度,虽然这是一个“连自己名称几乎不敢宣布的不光彩的共和国”。共和政体的确立,当然是因为当时保皇派力量分裂,共和派加强了自己的地位,更主要的是因为绝大多数工人、小资产阶级和农民已经憎恶了君主制。麦克马洪总统企图恢复君主制没有成功,不得不宣布辞职。19世纪末,法国虽仍相继出现了两次君主复辟运动,但都归于失败。

——摘编自游盛华《从1875 年宪法看第三共和国政治生活》

(1)根据材料一,指出“联邦派”与“州权派”争论的焦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争论”的结果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体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后期法国“君主复辟运动”连续失败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帝国为整个地中海世界带来了统一的政治环境,但是罗马在文化宗教上的短板此时也暴露无遗。传统的多神教无法也无力在整个地中海世界树立起帝国的权威。帝国陷入了没有统一的宗教体系能与统一的政治相匹配的尴尬境地。然而随着市国的建立和城市界限的消失,人们失去了对城市信仰的忠诚,于是这种宗教情感也愈发无所依附。在宗教多元的政策背景下,来自各地的神秘宗教纷纷“登堂入室”。东方神秘宗教纷纷在罗马帝国的信仰丛林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赢得了一大批追随者。早期基督教就这样诞生在一个最有利于宗教发展的环境当中。

——摘编自任丽丽《早期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传播路径研究》

材料二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在罗马帝国废墟的基础上,罗马文明与日耳曼文明相碰撞、相融合的产物。在征服罗马帝国过程中,日耳曼人社会产生了两极分化。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到11世纪时,学者扎克·得·维特里就欧洲社会的等级做了形象的说明:僧侣是人的眼睛,因为他们能看到并给人们指示安全的道路;贵族是手臂,负责捍卫社会实施正义、保卫王国;平民是人体的下部,负责负担人体的上部分并为之服务。这种等级的划分不仅是由各等级在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地位决定的,而且也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大分工的产物。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等人给它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认为整个宇宙秩序是上帝按等级体系进行安排的,人中间因才智差异而形成等级,杰出者治人,愚昧者治于人。总之,“等级是以社会划分为阶级作为前提的,等级是阶级差别的一种形式”。 西欧中世纪的等级制是封建主集团维护其政治、经济特权的结果。

——摘编自朱伟奇《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及其成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形成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5年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并正式通过了“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建设计划项目。在工业化方面构成基本任务的建设项目有: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项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项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除此以外,加上农林水利、运输邮电、文教卫生等。(二)工农业产值及各主要部门的发展指标。(三)教育和人民生活的计划安排。(四)三大改造的计划安排。(五)基本建设投资计划。“一五”计划基本建设投资额五年合计为427.4亿元,其中,工业部门为248.5亿元,占总投资额的58.2%。轻重工业的投资比例是1:9。

——摘编自赵梦涵《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税收史论纲(1949—1991)》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后,“五年规划(计划)”也在改革创新中进行了适应性的调整优化。从“六五”计划开始,增加了社会发展的内容,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更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1990年12月25日至30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三届七中全会。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1995 年9月25日至28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摘编自张同乐、陆军恒《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90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从1741年到1850年二百多年的时间内,中国人口增加了近3亿,而同期的耕地面积只增加了不足26%。人口爆炸式增长的时间段正和玉米、番薯、马铃薯快速推广、普及种植的阶段相吻合,正是由于美洲高产作物的传入和广泛种植,中国历来就有并在清朝越来越凸显的人地矛盾才得以缓解,中国供养了更多的人口,解决了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目前,我国粮食作物按栽培面积和重要性排列,形成稻、小麦、玉米、番薯、谷子、高架、大麦、马铃薯的构成次序。这几种美洲作物均适应性较强、耐旱耐瘠,使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高岗山坡、深山老林等地成为宜种土地。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反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洲作物在清朝传播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洲作物传入中国的影响。
7日内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文昌市田家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作为西方文明之源的古希腊文明早期受到作为西亚文明中心的两河流域文明的强烈影响。上述影响以亚历山大东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影响是间接的,第二阶段的影响则是直接的。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在文字、宗教、建筑等诸多领域,丰富了古希腊文明的内涵。希腊也因此保存了两河流域的古老文明并将其传播到整个西方。

——摘编自黄民兴《试论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对古希腊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文明交流的认识。
7日内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文昌市田家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简表

   源头国或地区危机及影响
1825年   打击了英国工业的所有部门,造成了工人阶级的极端贫困,激起了他们反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斗争。
1847年   从英国向法、德、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传递,使这次危机具有国际性质。
1857年   美国的货币危机演变为英、美、法、德、俄等国的工业危机,英法扩大第二次鸦片战争,法国挑起奥地利和意大利的战争。
1882年     波及资本主义各国,并蔓延至其它国家和地区。美国社会矛盾尖锐,被迫制定了第一部反垄断法,西方国家进入帝国主义时代。
1907年     危机波及资本主义国家及其殖民地半殖民地,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在殖民掠夺过程中的矛盾。
1929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美国等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德、日法西斯上台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
20世纪
70年代
     美国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交织,经济陷入“滞胀”,加剧了国际经济、金融的动荡。
     严重打击了依赖中东石油发展的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原有的OPEC 组织影响力扩大。
20世纪80年代     拉美主要债务国先后爆发债务危机,对西方国家出口产生影响。第三世界国家要求改变原有的国际货币体系和信贷体系。
1997年东南亚由泰铢贬值引发整个亚洲的金融危机。危机后,亚洲国家纷纷进行改革,要求加强合作。
2007年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危机。在危机中,国际社会向美国提供了不少援助。

——改编自朱炳元、徐璐《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历次经济(金融)危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经济危机与XX”为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补充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4-05-29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南中学、海口市第一中学、文昌中学、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Ⅰ欧美地区Ⅱ亚非拉地区
A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E协定关税
掠夺工矿利权
B工厂制度
垄断组织
F轮船招商局
京张铁路
C英国议会改革
美国内战
G英法控制苏伊士运河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D①____
②____
H③____
④____

(1)如表中Ⅰ和Ⅱ栏的内容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另选恰当角度,完成表格填空并指出各自选取的角度。
(2)从已完成的表格Ⅰ和Ⅱ栏中各选取一组信息,从世界整体的角度提出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说:“战争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战争既毁灭文明,又能孕育文明。”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争战争结果文化表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欧霸权衰落
民族独立运动发展
民族自决原则确立
殖民主义盛行
民族主义传播
社会主义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欧霸权丧失
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
法西斯主义被摧毁
殖民主义衰落
民族民主意识传播
冷战美国和苏联冷战争霸
新兴民族国家兴起
民族文化与西方
文化结合成新文化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表中三个时期文化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战争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最早使用“社会主义”一词并介绍马克思的是梁启超,但他并不赞成社会主义。孙中山和他的追随者在辛亥革命前后积极介绍和宣传社会主义,但在当时与广大民众没有关联,更没有发展成实际的运动。19151918年出版的《新青年》中“社会主义”一词出现共34次。1917年,陈独秀答复读者来信,他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

1919年出版的《新青年》中“社会主义”一词出现104次;19191922年出版的《新青年》中“社会主义”一词出现达1188次。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连载《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追随陈独秀、李大钊投身新文化运动的新青年们,更是在不同的场合以各种方式热烈地探讨社会主义问题。19208月,蔡和森致信毛泽东,提出:“我近对各种主义综合审缔,觉社会主义真为改造现世界对症之方,中国也不能外此。社会主义必要之方法:阶级战争——无产阶级专政。”毛泽东表示深切的赞同,认为“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从这些书信来往中,可以直接感受到社会主义新价值观对新青年们的吸引力,以及他们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考、探索与选择。

——摘编自李维武《五四运动与社会主义新价值观的确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9年前后中国社会主义传播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青年们”选择社会主义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16世纪的西欧社会在“寻金热”和传教热的鼓动下,具有强烈的海外扩张欲望,航海探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这是中国航海所无法相比的。当时西欧社会无论是国王、教皇、僧俗贵族、庶民商贾或资产阶级,“个个着了财迷”。其中专制君主“对于权势和财富的追求”,新兴资产者扩大原始积累的愿望,更为强烈。……对物质利益的共同追求,为专制君主与私人航行相结合提供了社会前提。这些决定了西方航海社会基础的广泛性,使之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摘编自李隆庆《十五至十六世纪中西航海不同结局的原因初探》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大航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欧、西欧国家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活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