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84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中国的外交实践较多地体现为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双边外交,多边外交的实践相对有限,但也不乏成功的范例……1955 年后,一些原来对中国态度并不友好的国家开始对中国驻外使馆人员表现出友好的态度。1949~1954年,同中国建交的民族国家仅仅有印度、缅甸、印尼和巴基斯坦4个国家,而到1959年底,尼泊尔等11个国家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至 1965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从建国初期18个增加到49个……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

——摘编自陈玲《建国初期多边外交的实践及分析》

材料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中国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中国外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从党的十三大开始,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将和平与发展作为中国制定内外战略策略最根本的依据。邓小平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本质体现,国际交往主要是以合作为基础。邓小平曾明确指出:“我们对外政策还是两条,第一条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条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这两条要反复讲。”“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江泽民则强调“世界发展的活力恰恰在于这种多样性的共存。”中国“不仅要发挥亚太地区重要大国的积极作用,更要争取成为国际社会‘指导委员会’(如联合国)和各种国际机制的关键成员,在‘有理有利有节’和斗而不破的策略指导下,渐进地和有效地推动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使之更加符合多数国家的利益和人类的方向”。

——摘编自张涛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多边外交的选择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多边外交成功的范例,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多边外交发展的基础,并说明中国多边外交发展的方向。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以来,英国平均每四五年就会发生一次荒歌,导致粮价上涨,骚乱活动频发。为此,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早期的中央政府通过王室公告、敕令和议会法令等限制乃至禁止粮食出口并免除粮食进口关税,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搜查余粮以供应市场。而部分乡绅认为都铎政府试图用“粗糙的地方行政管理机器”来取代中间商,会适得其反。基于对地方情况的了解,乡绅通过请愿等方式对中央政策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担任治安法官的乡绅是中央教荒政策的主要执行者,中央政府通过他们的报告来了解相关政策的落实状况。地方乡绅还致力于改良农耕技术,以提高粮食产量,同时发表救荒册子和农书等。

——摘编自冯雅琼《近代早期英国救荒知识的产生及传播》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决定摒弃传统乡村社会救济理念和模式,改为以国家动员和组织乡村民众自救为主、发放救济物资为辅的理念和政策。乡村社会救济的根本途径就是提高物资产量,要提高产量就必须投入生产劳动,只有生产劳动才能增加产量。同时,通过乡贤和各级政府等渠道,要求破除农民的“等、靠、要”思想,提倡群众互助、自由借贷、变死钱为活钱等方法,对生产者采用先行贷粮、后收成品的方式、推动各地农副业生产恢复、副业的生产也成为增加灾民收入、提高灾民自救能力的重要方式。各地政府工作人员与人民解放军开展节约“一两米运动”,有的机关甚至每日每人节约四五两粮食,有的干部拿出全部津贴救济灾民。

——摘编自谢迪斌《新中国初期乡村荒政与城乡二元结构的缘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近代早期英国乡绅救荒行为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早期英国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救荒举措的优势。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6611258年是阿拉伯帝国时期。这一时期,阿拉伯人大举向外扩张,建立了幅员辽阔的阿拉伯帝国。希腊、波斯、印度等多种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交相辉映、融会贯通、相得益彰。阿拉伯语言文学、伊斯兰宗教学以及哲学、医药学、化学、星占学、天文学逐渐兴起;音乐、绘画、舞蹈、书法等各种艺术也百花齐放、日臻完美,建筑艺术更具有阿拉伯—伊斯兰风格。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生活的安康与幸福,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多彩。

——摘编自王根明《阿拉伯文化的分期和界定》

材料二   中世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阿拉伯文化曾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但它留给后人的不仅是绚丽辉煌的文化艺术成就,同时也留下了那个时代帝国境内各族人民开放进取、奋发创造的文化精神。阿拉伯帝国控制了重要的贸易路线,如丝绸之路和地中海贸易,为帝国及其周边地区带来了繁荣。

——摘编自张桂荣、诸海燕《略论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的文化精神》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文化的主要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给世界带来的积极影响。
7日内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5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4 . 中国瓷器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化交流和贸易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之时胡风盛行,有一种被称为胡瓶的银带把壶沿丝路传入中原,这便是唐三彩凤首壶的原型,银带把壶有萨珊(波斯王朝)式粟特(西域古国)式之分。唐三彩凤首壶在继承粟特式胡瓶长颈、扁腹、圈足、单柄特征的基础上,将凤鸟的头部雕塑成具有三维空间特征的立体造型,使得凤首壶多了几分传统意韵,更重要的是,这从整体上改变了壶的形制结构,使之成为一种新的器形,凤首壶腹部两面堆贴纹饰、有弯弓骑射的人物,有翩斑起舞的凤凰,所饰纹样明显汲取了本土化的艺术元素。隋唐以来,凤乌纹摆脱了原始迷信和宗教思想的限制,在各种工艺品上展翅鸣舞,是这一时代审美特征的显现。

——摘编自罗佳《唐宋陶瓷凤首壶所见丝绸之路艺术交流》

材料二

自唐朝起,中国瓷便开始风靡亚洲内部贸易市场;而在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之后,瓷器更成为连接亚洲与欧洲,乃至美洲的重要货物。随之而来的是文化、技术上的密切交流、传播与融合,促成了欧亚大家族瓷器制造的繁荣发展。虽然外销瓷往往被中国人认为在品质上不如内销瓷,但实际上,它比内销瓷更深入地渗透到世界上的贸易。

——摘编自〔德〕吉乐《海上丝绸之路的陶瓷:外销瓷如何塑造全球化的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凤首壶所呈现的时代风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瓷器风靡世界的主要原因以及外销瓷对世界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早期的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能够更好、更快地巩固自己的皇权地位,开始赋予执事官一些特殊的权利。从君士坦丁王朝到查士丁尼王朝,执事官的权力日益坐大,逐渐成为帝国最重要的官员。执事官拥有庞大的下属机构,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不论各省区发生任何情况,只要他们认为重要,需要汇报,就立刻上报给皇帝和执事官”。执事官制度是46世纪罗马国家形态向拜占庭国家形态转变的催化剂。

——摘编自徐家玲《早期拜占庭执事官职能探析》等

材料二   宋朝磨勘制度作为考课制度的一个补充,专门用于官员在叙迁本官或寄禄官阶时的审查和考核。宋朝在磨勘年资方面有十分具体和详细的规定,“考绩之法,一以岁月为劳,而不以亲辣为异尔”;把官员在差遣期间的课绩减否,即在任时的功绩、才能、作风、治效等各方面表现作为磨勘的主要标准;以官员的各类文状为依据对官员进行磨勘,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磨勘制度就是以审核各类文状为主要形式的考核制度,各级官员非经有司审核放行,就不能转改官阶。宋朝磨勘法还规定高级官僚无磨勘,“升朝官至后行郎中更不磨勘”。

——摘编自曾小华《略论宋朝磨勘制度的特点及其社会原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早期拜占庭执事官制度形成的背景和实施的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磨勘制度的特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朝时期,史无专官,史官均由内阁、翰林院、各部院衙门以及征召、荐举、招考的学者担任,史书修完,史馆撤销,史官解散。比如钱大昕两次奉敕参与志书的修纂,与馆中同仁讨论体例,交换看法,逐步形成自己的方志修纂思想。乾隆三十年(1765年)国史馆在东华门内开馆,蒋良骐入史馆编纂、在纂修国史的过程中,不断抄录史馆资料,积少成多,遂编纂成书,是为《东华录》。尽管专制政权对史馆控制严格,但只要不触犯大忌,统治者一般都会“开明”处理。在编纂《明史》的过程中,潘耒等入史馆的私家学者提出核事实、乘公心、彰直道的思想,主张作史一定要“直则万世之公道伸,平则天下之人心服”。学者们在治学方向和方法上相互影响,甚至诸如经世致用的私家史学理念在官修史书中得以体现。但是所修史书切近帝王根本利益,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修史准则,特别是乾隆对官修史书的指导思想、体例、内容等乾纲独断。晚清时期,一大批触觉灵敏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王朝危机,研究边疆史地和域外史地,魏源、姚莹等都是先行者。

——摘编自王记录《在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之间—从清代学者的活动看官、私史学的联系与冲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官、私史学的联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朝的史馆修史。
2024-06-01更新 | 66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期间和战后,大多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比如,印度使用动力机械并拥有50人以上的企业数,从1914年的2874家增加到1921年的3965家。巴西1928年的工业生产总值相当于1914年的3倍。一战后,各帝国主义国家为获取高额利润和垄断资源,不断地增加对殖民地的投资。在越南,19241929年,法国私人投资达40亿法郎。1919年美国在拉美的总投资为24亿美元,1929年增加到37亿美元。亚非拉的贫苦农民的境况更加恶化,整个被压迫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激化了,逐渐兴起民族民主运动高潮。

——摘编自王助民《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史(1415—1990)》

材料二   二战结束以后,亚非拉100多个新兴国家在殖民体系的废墟上涌现出来。联合国刚成立时,在51个成员国中,亚非国家仅占13个,到1970年,在124个成员国中它们已占70个。1964年初,美国国务卿迪安·腊斯克指出:“现在,能组成联合国大会三分之二的多数的国家仅拥有世界总人口的10%。……联合国如果没有那些向它提供资源并有能力采取行动的会员国的支持赞助,根本无法采取重大行动。”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期间和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因,并说明其对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维护和平与安全为宗旨的国际性组织。中国知识界认为,万国联盟也就是国联的成立,“并非偶然的运动,孤立的现象,而是历史、政局、思潮诸种因素凑合以成”。“今日国际最困难,也最根本之问题,即在调和各国家之利益,规范各国家之野心,综合各民族之精神,使悉有利于公共的善。换言之,即不承认世界上有‘完全独立’独自发展而侵害他国的国家。世界上所有的民族,要成一种有组织的团体。维持这个国际组织的,就是万国联盟。”“万国联盟,就是使世界废除战争用公理裁判曲直的唯一方法。”

——摘编自郑大华、王敏《欧战后中国知识界对建立国际联盟的思考——以〈太平洋〉杂志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二   针对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二战对人类造成的大浩劫,反法西斯大同盟将他们之间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暂时搁置一旁,在吸收以往国际组织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达成了以《联合国宪章》为宗旨和原则建立国际秩序的共识。《联合国宪章》强调会员国不分大小都有平等发言权的规定,宪章所规定的组成联合国为数众多的专门机构之间的“权力划分”原则,无不体现了普遍性原则,使联合国成为最重要的国际讲坛和开展多边外交的场所。宪章所确定的5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大国一致”原则,不仅反映了二战结束时的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突出了大国的责任和历史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从内部机制上赋予联合国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的可操作性和强制力量,使集体安全有了切实可行的保证。

——摘编自徐蓝《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知识界对国际联盟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联合国的特点,并指出与国际联盟相比联合国的进步之处。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皇三年(583年)后,随着国家漕运活动频繁,开封(汴州)确立了交通运输的枢纽地位,其通过蔡颖线和淮泗线辐射了黄淮之间的平原地带,开封成为商船的重要停靠地和交易之地,商船散停在城外的河道之中。唐玄宗开元年间,政府多次整修汴河与黄河的连接点,开封也因运河成为众多“水路辐辏”型城市之一。安史之乱后,东部运河区的中原区变成了战场,洛阳几乎成为废墟,唯有江南道和淮南道的区域可作为国家财富的收集地,汴河作为连接这一区域的主要漕渠,地位较前代更为重要,于是开封运河演化出三条水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刘晏首先将“轻货自扬子至汴州”。大量官吏也认识到开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运漕”的地位。大量轻货集中于此,开封仓储级别提升到国家级枢纽仓储的地位。796年后,重要高官屡次赴开封任职,在中央控制下,开封段运河再也未出现漕运与屯田争夺水源的状况。

——摘编自郭峰《隋唐五代开封运河演变与城市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材料二   德国内河航道里程仅为7000多公里,但内河货运十分发达,其中人工运河的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德国的人工运河占航道总里程的25%。德国自工业革命开始至二战之前就修建了众多运河,其中连通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基尔运河于1885年建成使用、可通行战列舰、显著改善了地缘劣势,给了德国安全感。此外还沟通了茱菌河、威悉河、易北河等主要河流,初步建起了四通八达的内河航运网,现代化工业区鲁尔就在莱茵河附近,德国修建了4条人工开凿的运河将其与茱茵河联成一体.7000吨海轮可由此直达北海。德国跨水系运河与法国航运网相连,直抵北海岸线和地中海。二战后德国又进行了大规模水运建设,东西德统一后,又实施了统一的交通计划,进一步完善了内河航道网。

——摘编自韩时琳《德国运河建设的特点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开封段运河兴盛的主要表现,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德国运河建设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运河建设的认识。
2024-05-31更新 | 63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是英国历史学家奥兰多·费吉斯深入探索斯大林时期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口述历史著作。以下为该著作中的部分史料内容:

受访者1:4岁时父母被送去古拉格劳改营。

访谈内容:

斯大林统治下的生活在精神上更为富足——我们过得更为安宁、愉快。我们相信,如果勤勤恳恳地工作,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美好……但我们认为,正在建造的社会足以保证每个人的温饱,只有和平,没有战争。

受访者2:1918年出生于克里沃舍伊诺村。

访谈内容:

1931和1932年的收成非常糟糕。然而,国家在1932至1933年的采购量,反而是1929和1930两个丰收年的两倍多。生活在饥荒地区的高达7000万人,死亡人数无法计算,因为其中很多人的死亡并未登记在册。

(1)根据材料,分别说明两位受访者在斯大林执政时期的生活情况,并结合所学简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2024-05-30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来宾市忻城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份月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