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64 道试题
1 . 中外文化的交流

材料一   17世纪末叶以后,中国文化信息传入欧洲,使一些学者加强了摆脱传统的信心和依据。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君主专制比较有节制,承认中国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设置谏官具有发展生产和限制暴政的作用;伏尔泰对中国的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的态度,他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生产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国国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陈宣良《伏尔泰与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文化的内容,简析其原因。

材料二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不分级别高低,凡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上海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商埠,国际移民的大量涌入,使上海与国际的联系愈发密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近代上海的服饰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现象,很多服饰直接采用西方样式,以上海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一批主要从事西式服装制作的裁缝产生了,有的则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样式并加以改进。

——摘编自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与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服饰变革的原因及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634年到公元750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个西起比利牛斯山脉,东至中国边境的帝国。阿拉伯的地域扩张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进入了繁荣时期。阿拉伯本来就处于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帝国建立后的经济繁荣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商业贸易频繁交往的同时,科学文化的交流也大大加强了。阿拉伯的统治者对异族文化的宽容态度促成了中世纪阿拉伯科学的进步。……在历史上,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科学的发展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纳忠《阿拉伯通史》,彭树智《阿拉伯国家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统治范围的共同特点。简要说明阿拉伯帝国能够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条件。

材料二   1219年春,成吉思汗统领大军出发亲征花剌子模,此外,还有金国、西夏新归附的契丹军、汉军、河西军以及大批能工巧匠。”“成吉思汗从不花剌进军撒麻耳干……那些被认为有用的人(如技术工匠)被带往蒙古。”《丝绸古道上的文化》载:“马可·波罗及其他一些欧洲人,都曾作为传教士或者外交使节去过蒙古地区或中国,如果没有蒙古的和平环境,他们的旅行就是不可能的。”……中国的绘画和波斯的绘画彼此相识并交流,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这个名字,北京有了天主教的总主教。

——摘编自马婷《蒙古西征与中西文化交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蒙古帝国时期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方式及文化交流的表现。

材料三   埃及学是由拿破仑军事远征和西方列强对外扩张催生的产物。1798年,为了打击英国在北非和西亚的势力,并以此来威胁英国与印度之间的连线,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远征军中的百余位学者和专家以科学的眼光对埃及文化展开研究。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破译了埃及象形文字,标志着科学埃及学的诞生。此后,伴随着铁路和蒸汽船的普及,游历埃及的欧美学者不断增多,埃及学在英、法、普鲁士等国收集文物、争夺考古发掘特权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

随着1922年埃及的独立,尤其是图坦卡蒙陵寝的发现,民族主义者要求在埃及学领域实现非殖民地化和本土化,这极大地促进了埃及学的本土化发展。然而,西方学者语境下的埃及学以及现代埃及人与古代埃及人之间横亘着巨大的文化断裂带。现今,尽管本土埃及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宽,但在某种程度上仍然落后于欧美国家。

——据金寿福《西方列强对外扩张和竞争中的埃及和埃及学》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19世纪埃及学兴起和发展的历史因素并回答埃及独立以后埃及学发展的状况。

3 . 材料一   尽管这是一个基督教的信仰时代,我们却总能透过布满城堡和教堂的中古景色,看到一种很不精致的封建制度和一种非常特殊的生活方式在欧洲兴起:政治是分散割据的,社会几无安全和秩序可言;通过采邑的层层分封骑士们结成了领主和附庸的关系;……因战争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采邑、庄园等制度正在把带有军事性质的组织变成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社会结构、绘画、音乐、建筑、民族性格以及生活方式的各个细节,都带上了基督教的色彩。……我们总是“言必称希腊”……断定中世纪只是宗教上的狂热和科学上的蒙昧。事实上,中世纪文化与古典希腊罗马文化都是西方文化的根,如果没有中世纪这一中间环节,当今意义上的西方现代文化难以产生。

——摘编自韩亚辉《西方文化评析》

材料二   当历史的脚步迈进16世纪时,原先的不同地区、不同文明区域、不同国家,由于其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的不同,开始显示出其进步的动力各有差异。……从世界历史的范围看,西欧诸国最早迈向了现代世界,发展了现代工业文明,并取得了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势地位。是什么力量推动它的进步和发展?从长时段的视角来考察,科学革命、思想革命、市场经济体制给了西欧诸国以强劲的推动力,使其以不可阻挡的力量在世界舞台上猛然崛起,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跳跃式发展。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古时期西欧社会所呈现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间环节”的角度,用一句话概述中古西欧文化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16-17世纪欧洲通过“科学革命”而形成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市场经济体制给了西欧诸国以强劲的推动力”,列举16-19世纪“猛然崛起”的若干新商业经营方式。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中期起,徽州商人在江南经营棉布业极为突出。正德、嘉靖时,徽商程楷兄弟,东贾吴,北贾鲁,“乃吴、鲁人皆乐与少君兄弟游”。嘉靖时,歙县程氏、潘汀州和潘仕等皆曾在苏州经营布业。嘉靖、隆庆时人潘次君者,在江淮业盐,南京业典当,浙江业粮食,而在吴地经营棉布。又如吴良儒,即在吴淞江一带,“以泉布起”,经商的同时,时时奉母起居,“捆载相及,月计者月至,岁计者岁输”,以尽孝道。

——范金民《明清时代的徽商与江南棉布业》

材料二   明清两朝全国录取进士51681人,其中明代为24866人,清代为26815人。江南共考取进士7877人,占全国15.24%,其中明代为3864人,占全国的15.54%,清代为4013人,占全国14.95%。总体而言,明清两代每7个进士,就有1个多出自江南。江南进士不但数量多,而且名次前,最为显赫,明代状元近四分之一和清代状元半数以上出自江南,三鼎甲往往为江南人囊括。自顺治十五年到康熙三十三年的14个状元,清一色是江南人。连中三元者,清代全国仅2人,苏州有其一(即钱棨),“三元坊高竖学宫道左”,天下荣之。人称“国朝文运之盛,江苏为最,他省皆不及也”。不仅如此,江南还出现了父子鼎甲、兄弟鼎甲、祖孙状元、叔侄状元等自古稀见的科第盛况。

——范金民《江南地域文化的魅力》

注:材料中的江南地区相当于现在的江苏省范围内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五个市,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三市,还有上海市,也就是江浙的8个省辖市加上海这1个直辖市的范围,面积大约为40000平方公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中反映的明清经济现象。
(2)请简介棉织业在中国古代兴起的条件及影响?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明清江南科举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024-06-14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百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过程性诊断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

——《魏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

材料二   1115年冬,“阿骨打用杨朴策,始称皇帝,建元天辅,以王为姓,以旻为名,国号大金。”金朝建国后,完颜希尹仿效汉字楷字,合女真语创制女真字,阿骨打“命颁行之”。自大定十一年起,在科举考试中专设女真进士科。女真人在创制、推广本民族文字的同时,积极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金世宗为了让不懂汉文的人学汉文化,命译经所翻译了《易》《书》《论语》《孟子》等,“朕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

——摘编自陈佳华等《宋辽金时期民族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女真人学习汉文化的措施。
(3)综上,谈谈你对周边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过程的认识。
2024-06-14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百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过程性诊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世纪末,英王亨利五世正式在法律文件上使用英语。通讯交流的革命,尤其是印刷的革命则使英语有可能以文字的形式出版发行。而莎士比亚的戏剧,使英语不仅成为一种流行的语言文字,而且最终成为了一种文化,极大地增强了民众的英国意识。在这种逐渐成型的民族意识基础上,英国历史上王权优于教权的传统对英国民族的形成起到了某种促进作用。

材料二   莫德尔斯基认为,一个能够长期成为领导的国家必须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条件:第一,是有利的地理位置,或许是能够超然海外的海岛型国家;第二,具有一个有内聚力的、开放的、有联合能力的社会;第三,有领先的经济;第四,有能够全球投放的政治战略组织能力。从这个角度看,英国显然是最有利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晓律《现代英国民族国家的出现及其对欧洲格局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14—16世纪推动英国民族意识逐渐增强的因素,并指出近代民族国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简要解释为何说“能够长期成为领导的国家,英国是最有利的”。
2024-06-0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测(二)历史试卷
7 . 在世界历史的漫漫进程中,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在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经济发展的道路。在这些探索中,我们看到了成功与失败,我们也得到了启迪与借鉴。

材料一   1932年罗斯福入住白宫时,美国正是“一片痛苦的海洋”。失业的人们四处游荡,在夏日的酷暑里,在苍蝇成群的垃圾堆中寻找食物,他们甚至不放过变质的肉,因为他们可以将“最坏的部分去掉后再食用”,他们还会摘下眼镜食用坏掉的肉,因为“这样就看不见肉上的蛆了”……

——选自亚当.科恩著《无所畏惧》

材料二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政策的调整……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电信业、水、电、煤气供应等公共事业在不断扩大……(20世纪九十年代)在美国形成了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2》(人教版)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刚上台时) 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过七十多年的建设,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于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15平方米,为西方国家的50%;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4辆,仅为西方国家的17.50%。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美国正是“一片痛苦的海洋”具体指什么?罗斯福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最终使美国社会摆脱了“痛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二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哪些新变化?
(3)材料三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4)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体制和模式前后都发生过许多的变化,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2024-06-05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在思考中国历史中之社会变迁时,实应以各时期士的动态作为探求的中心。在某一时期中,士在何等地位中产生和占有何等地位,士以何种方式参与政权、操控政权,这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若依此观念来作为中国社会分期的基准,来说明中国历史中社会的任何演变,将感觉比较容易。

——据钱穆《国史新论》整理

(1)将下列基准特征:①门第社会、②封建社会、③游士社会、④科举社会 填到表格中的相应位置(只填数字代码)。选择其中任意2个时期对所填写的“基准特征”作出解释说明。
时期基准
特征
解释说明
西周、
春秋
战国
两汉郎吏
社会
西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实行察举制选拔孝廉人才,在太学等各级学校中设五经博士教授儒学,这一制度实行于两汉时期。
魏晋
南北朝
唐以后

注:太学毕业成绩优秀者分派到中央部门作为“郎”,成绩较次者派遣到地方政府作为“吏”。

材料二   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新型士人群体逐渐形成……北宋中期士人群体觉醒,一方面,儒学复兴旗帜的高扬,为学术思想的整合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共政”的理念与政治格局,成为宋代文化的中心内容……以范仲淹、王安石等为代表的士大夫,尽管政治主张颇不相同,却都以“兴起斯文为己任”,都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与胆魄。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简述唐宋时期“新型士人群体形成”的影响。
2024-06-05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华文明强大的创新性,形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样态。从源流上来看,中华民族自始便是多元的,民族文化间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的常态。博采众长、有容乃大,是中华文明诞育之时便携带的文化基因。正是在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互联、重构融合中,打破了原生性民族的封闭性、保守性和落后性,不断促进中华大地多元民族群体的交流融合,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摘编自朱军、张兰《论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就“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自拟论题,从整体或局部任一角度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不得抄袭材料中的案例)
2024-05-24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热身练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国家对非洲的殖民历程示意图。

1 15世纪末—17世纪上半叶 2欧洲列强瓜分前(1876年) 3欧洲列强瓜分后(1914年)

——据张芝联等《世界历史地图集》

材料二:20世纪初,以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为主要目标的殖民地民族主义席卷亚洲大陆,形成了20世纪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各种既有民族主义色彩,又有西方先进文化特征的民族主义思潮纷纷兴起,如中国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印度的甘地主义、土耳其的凯末尔主义等,形成了一场出现于亚非拉各国间的民族民主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出现第二次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国家掀起民族主义运动的第三次浪潮,它们利用本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逐步转化所获得的驱动力,摧垮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创建了民族独立国家。

——摘编自徐煌《20世纪亚非拉国家的民族主义及其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结合时代背景,简述非洲殖民地化的历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世纪以来西方国家殖民非洲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以来亚非拉国家民族主义运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非拉国家掀起民族主义运动的第三次浪潮”的背景。
2024-05-24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热身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