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族先民们经过夏、商、西周时期的交融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一个稳定的华夏民族共同体。随着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确立与发展,华夏民族进一步吸收、融合边疆民族,发展成为人数众多的汉民族。经过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内迁各民族以华夏自居,中华民族的内在联系与整体性逐步加强。隋唐大一统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发展与华夏认同,而此后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背景下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发展,华夏认同发展为超越族类文化认同之上的更高层次的认同。元朝规模空前的大统一促进了中华各民族间的交融凝聚,强化了这种超越族类的共同体意识。历经明、清时期各民族的交融发展,华夏作为中华各民族的共同认同,成为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共同身份标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渐清晰,并在近代各族人民反对列强入侵的救亡图存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得到进一步升华,化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根据材料拟定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数千年的历史演变所形成的,但“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则是近代中国人民在与西方列强的斗争中出现的。经过百年抗争,“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这一“伟大转变”既是中华民族在挨打受辱中奋起抗争、不断觉醒、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历史过程,又是中华民族走向精神独立、凝聚共同体意识、自觉构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过程。

——摘编自张可荣、刘奕汝《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近代中华民族觉醒与共同体意识形成》

材料二   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观念。1902年,梁启超又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的观念。同年,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1904年,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等文中,多次提到“中华民族”,并就“中华民族”自始是单一民族还是由多民族混合而成,如果是由多民族混合而成,则有无“最重要之民族”以及“最重要之族为何”等问题进行了考察。

——摘编自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观念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任选一个或多个影响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因素,自拟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世纪末,欧洲人发现了一条穿越印度洋的通道。同时,横跨大西洋的航线也得到开发,大西洋发展成一个与印度洋相竞争的地区。大西洋上的航海活动使得那个古老的中世纪彼此分裂的世界相互接触与碰撞,从而彻底改变了世界。

——摘编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拓《世界:一部历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航路的开辟”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历史伴随着人口流动。人口迁移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为了定居的目的越过一定地界的现象。如果越过的地界为国界,这种迁移就成为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一种人口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当今的国际人口迁移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国家间的关系有着十分密切而又错综复杂的联系。下表所示为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基本情况。

时期概况
古代末期到中世纪初期在欧洲,日耳曼人逐渐扩散、分居到中欧、西欧和北欧;斯拉夫人的一支—南斯拉夫人逐渐扩散、分居到东欧;在亚洲,阿拉伯人从阿拉伯半岛逐渐扩散、分居到西亚和北非;突厥人逐渐扩散、分居到中亚和小亚细亚;在非洲,班图人从尼罗河流域扩散、分居到非洲南部
新航路开辟到20世纪前期15世纪开始,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从欧洲到达南美洲;18世纪后,荷兰人从欧洲到达南部非洲;19世纪后,英国人和其他欧洲人到达北美洲、大洋洲和亚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向发达国家迁移;非洲内陆国家人口向西非海岸国家迁移;亚洲、欧洲一些国家的人口向中东石油生产国迁移;日本、德国、意大利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国的人口返回本国

——摘编自李宏规《国际人口迁移与国家政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人口迁移”为视角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摘编自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根据材料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史实,围绕“中国式的现代化”,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地球表面之各部分,各方之人视之、择之,不同价值,盖各有其最重要之一部分。狭义言之,所谓乡土;广义言之,所谓国家。其余地球之各部分,不过为体认此一部分。故研究之以联络此定点之智识,此国粹主义之所以重也。

——广智书局编辑部编纂《世界地理教科书》(1906年)

材料二   吾国民知有家产,不知有国产,固由于国体之致然,亦坐其素不稔夫内国之公产业耳,兹编于户口之蕃耗,物产之良否,与夫山河之美,人物之秀,制造之工,苟内国所可宝贵者,必郑重为之讲说,庶公产业之可宝,饫闻于幼时,以起其他年重爱国之想。亚洲之中,国以数十,惟我中国,版图辽阔,民庶殷繁,雄踞其东南部,盖世界著名之大国也。

——摘编自张相文《蒙学中国地理教科书》(1903年出版)等

材料三   与欧罗巴最大之国比较,俄罗斯之幅员已倍大于我,而英吉利之地,又大于俄罗斯。惟俄属之西伯利(亚),皆荒寒瘠土;英之殖民,则散在五洲,亦多荒瘠。若土壤膏腴,气候和暖,而又联合为广大之地域,当推我国为最矣。

——摘编自京师大学堂编著《本国中等教科地理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清末地理教育”,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观察上述图片,围绕中西古代农业文明,自拟论题,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特点如下表所示。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讲的是人与自然相和合。在伦理道德、个体修养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义、礼、智、信”,即仁爱、正义、礼仪、智慧、诚信
在个人进取和担当方面:《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的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则彰显着担当精神。在国家治理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孔子提倡“为政以德”,《礼记·礼运》提倡“天下为公”
在国家形态结构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大一统”,成为中国人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摘编自王震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补充表格中空白部分内容并加以说明。(要求:补充内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古代中国从中原地区不断扩展成为领土广袤的“大一统”国家。“大一统”可谓中国历史转动之轴心,不断推动各民族交融与发展,从而创造了光辉璀璨的中华文化。

——摘编自刘余莉、程丽君《“大一统”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以前,英国经济最发达和人口密集的地区是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部。18世纪以后,人口向西北地区移动,在丰富的煤矿产区,出现了新的工业中心。村镇就变成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大城市。资本家和工厂主为获取廉价原料、劳力和销售市场,赴乡村不断建设新厂,围绕这些新厂不断形成新的工业城市,它们在旧的工业城市周围接二连三地聚集起来,形成了工业城市带。1751—1780年,英国离开土地的农民每10年为2.5万人,1781—1790年,上升到每10年7.8万人。城市人口剧增,劳动人民居住条件恶化,形成贫民窟;而资产阶级在环境较好的地区建造舒适的高级住宅别墅。城市的盲目扩展、城市化的无序开展,也造成了城市布局的混乱,形成大量的、紊乱的人流、物流,造成车辆剧增和交通堵塞等问题。

——摘编自郭笑撰《西方城市化理论、实践与我国城市化的模式选择》

材料二: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表

年份

1520

1600

1670

1700

1750

1801

185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5.25

8.25

13.5

17.0

21.0

27.5

51.0

——摘编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化发展”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