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01030日,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在波士顿为他史无前例的第三个总统任期进行竞选造势演说的时候,对他的听众做出如下承诺:“你们的孩子不会被派上外国的战场。”他的演说被视为捍卫了美国的中立政策,承诺让美国置身于欧洲战事之外,听任战火延烧整个欧洲大陆,德国几乎击垮了英国。

——伊恩·克肖《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

材料二   二战期间,……美国的意识形态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作用不断凸显。美国的民主制度和集体安全、民族自决权等理念远超英国,使美国更具世界领导权的合法性。……建立一个有助于国家利益实现的新霸权体系成为这一时期美国国际战略的根本目标,其核心是建立以自由国际主义为原则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行新型殖民主义。

——黄金辉、魏倩《大变局下英美霸权转移的路径及其启示——以美国国际战略为中心的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二战前后美国国际战略转移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现当代国际关系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可以把冷战结束划分为欧洲模式和亚洲模式。相对而言,冷战在欧洲结束具有彻底性,遗留问题较少;而冷战在亚洲结束则遗留了许多复杂问题。历史和现实相互映证建构了冷战结束的剧变模式和渐变模式。冷战在欧洲是以剧变的模式结束的,酝酿到完结也不超过10年时间。两极格局瓦解,并没有使资本主义势力对社会主义势力的敌对和遏制停止和结束,亚洲的冷战现象只是由原来的以美苏为主要矛盾转化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势力体系对亚洲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渗透、颠覆、遏制和威慑,从而使得冷战在亚洲结束具有长期性和非彻底性。

——摘编自钮维敢《论冷战结束的亚洲模式和欧洲模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冷战结束的两种模式:剧变还是渐变”,提取一个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6-02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三重教育高三下学期考前巩固卷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杨度,1875年生,18岁考中举人。

1907年,杨度阐释“君宪救国”思想。经袁世凯推荐,为清廷权贵大臣讲授宪法,并起草了《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开启了清朝国会请愿的先例。

1915年,以“筹一国之治安”为名,为袁氏称帝大造舆论。“洪宪”皇帝梦破灭后,杨度被判为帝制祸首,通缉捉拿严惩。

1922年,杨度对孙中山坦诚的说:“我的君主立宪主张已经失败,目前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革命运动,才是救国的唯一出路。”此后,他跟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为南方革命军北伐统一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927年,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李大钊“矢志于民族解放之事业”的精神让杨度深为感动。杨度表示“为了挽救中国,愿尽一切力量为共产党工作”。杨度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搜集了大量情报,为党在白色恐怖中坚持革命斗争作出了突出贡献。

——摘编自谢春涛《入党——40个人的信仰选择》等

从材料中提取至少两个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4 .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社会的实际代谢过程(社会转型过程)相对迟缓,而思想的代谢过程却来得格外神速,在西方原是差不多三百年的历史中渐次出现的各种思想学说,集中在几年,或十几年的时间里狂泻而来。中国近代思想的无比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姿态,各种思想持续不断地展开论争,这又构成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一个突出特点。

——摘编自耿云志《中国近代思想简论——中国近代思想文库总序》

根据材料,选择中国近代两个阶级或思想流派,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选择的思想流派须与史实相吻合,论题正确,表述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秦变周法,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置尚书于禁中,有令、丞,掌通章奏而已。汉初因之。武、宣之后,稍以委任。及光武亲总吏职,天下事皆上尚书,与人主参决,乃下三府,尚书令为端揆之官。魏、晋以来,其任尤重,执宰相之职。皇朝武德中,太宗初为秦王,尝亲其职。

——改编自《唐六典·尚书都省》

结合材料和所学,评述尚书令从中朝走向外朝的历程。
2024-05-09更新 | 107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闻喜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2012年我国城乡关系的演变

阶段政策
1949197819491956年:从城乡互助到发展城市工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提出“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经济建设根本方针。从1953年开始,中共中央确立了“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打破了“城乡互助”关系,转向“农业养育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城乡关系
19571978年:农村支持城市,城乡二元制度的巩固与加强1957年,《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首次提出“严格户籍管理”。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将城乡居民户口区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两类,并确立了户口迁移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
1978201219792002年:城乡二元体制逐步“破冰”1985年,《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交往”。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逐步改革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
20032012年:统筹城乡发展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2004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两个趋向”论断,提出现阶段要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发展战略

——摘编自年猛《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城乡关系战略的演进特征及其内在机理》

请任选材料中一个阶段的整体或部分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城乡关系”,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完整,逻辑清晰。)
2024-04-20更新 | 61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社会大发展、大繁荣、大变革、大转型的时期。社会流行语40多年来的发展和变化,不仅是汉语语言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成为记录中国当代历史和社会变革的一种重要方式。

起止时间社会流行语流行语背景与社会相关现象
19781993包产到户、喇叭裤、中国特色、一国两制、合责企业、讲四美三热爱、女排精神、摸着石头过河、下海、小资政治经济发展宏观策略、树立社会道德规范、新的生活方式
19942009炒股、下岗再就业、韩流、因特网、选秀、草根、钉子户山寨、口红效应、非诚勿扰社会转型发展、日韩及港台文化潮流、经济危机
20102018正能量、顶层设计、新常态、获得感、工匠精神、供给侧、共享、有温度、流量、网红城市国家战略、经济转型、反腐、网络文化、城市抢人大战

——摘编自李京丽《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流行语与文化话语权变迁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流行语·时代”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对疫病的认识
殷商甲骨文就有卜问商王是否传染上“疫”和能否医治的卜辞。
先秦《黄帝内经》已明确指出“疫”和“疠”是极易传染且病状也多相似的疾病。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对传染病患者的症状和其脉象进行了详细论述,是治疗传染病、流行病的专著。
晋代医学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首次将“疠气”作为传染病的病因并指出其相互传染的特点,开后代温病学之先河。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出,“乖戾之气”是关于传染病病因的新探索,他还对疫病传染的致病因子进行探索。
明末医学家吴又可作《温疫论》一书,认为传染病病因是“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已认识到传染病有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两条途径。
结合材料,以“疫病”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自拟论题,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4-1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平遥县第二中学校高三下学期冲刺调研押题(四)文综试卷-高中历史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演进

时期特征具体表现
一战前分类尚未健全文官主要有二类级别,一类是“智力工作”,一类是“机械工作”。“智力工作”人员录取考试科目都是笔试科目,有英语、历史等;“机械工作”考试科目有绺写、算术等。
二战前已趋定型

根据职等分成三类:行政级人员考试科目有: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日用科学等;选考科目有历史、经济、政治、法律等。执行级人员考试科目:英文、数学、普通知识等;选考科目有初等数学、高等数学等。文书级人员考试科目有:英文、数学等;选试科目有法文、德文等。
二战后不断细化这一时期将二战中发明的“乡登考试法”,即品能测试法,应用到文官考试中,与笔试并行。
20世纪70年代后富尔顿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考试的内容。具体内容有:行政学员,报名资格为20~28岁之间,获得荣誉生学位,考试包括三个项目:笔试一天半;口试两天;个别接见。

——据严世雄《西方国家公务员价值观的历史演进》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英国的文官制度”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史实准确)
2024-04-11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4月阶段性测试(定位)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源自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中华民族向来崇尚创新创造,主张革故鼎新。《周易》中的“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礼记·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语,都饱含着创新精神。公元554年成书的《魏书》首现“创新”一词,书中记载“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几千年来,创新精神活跃于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体现在中华文明各个方面。中华文明在应对内外环境变化中不断变革,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因而能够始终保持生机活力,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

—何星亮《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就中国历史某一方面的创新与变革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