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表,摘选自《国家人文历史2018年第19期:大国小康——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目录

●小岗村“大包干”——农村经济改革的第一声春雷
●试验田、先行地、排头兵、风向标——深圳:中国首个经济特区
●农村经济最坚实的支柱——乡镇企业:世界工厂的起点
●从灰蚂蚁到红裙子的国民审美变迁——第一次选美:万众趋同的时代已经过去
●放宽自主经营权,实行承包制——走向市场的国有企业改革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希望工程: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从麦当劳到金拱门——快餐在中国的前世今生
●告别票证时代——打开市场经济下的民生新局面
●一根网线连接世界——互联网改变中国
●抓大放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
●百年耻辱——朝雪——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独木桥变立交桥——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
●谈判15年“破局”入世——加入WTO:与世界共赢
●从“探亲游”到“享受世界”——中国出境游从无到有的变迁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保护私有财产权写入宪法
●短短几年改变都市人生活习惯——已成日常的移动支付从何而来
●不折不挠的申奥之途——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
●上海世博会——向世界展示一个开放的中国
●“一带一路”倡议——贡献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源自中国,属于世界——亚投行:对外开放的新起点
依据材料提炼一个论题,并就所拟题目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充分利用材料信息)
2024-05-24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所示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的概况。

时期概况
西周形成中国最早的冠服制度,服饰的材料、颜色、纹饰均与身份地位挂钩,体现出尊卑等级。
贵族在不同的场合下,穿的衣服也各不相同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各民族的服制多样,与西周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窄袖短衣的胡服传入中原地区。赵武灵王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服制改革,是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服制变革
秦汉服制归于统一。随着染织、刺绣、金属加工工艺的发展,服饰的装饰丰富,丝织品的色彩艳丽
魏晋南北朝胡服流行,其窄袖紧身、圆领的特点也被汉民族的服饰所吸收。孝文帝改革,一度改穿汉服。南方的士人为彰显个性,往往袒胸露臂,披发跣足
隋唐服饰色彩艳丽,重装饰,女子着装开放。胡服与外国服饰流行
宋代着装趋于拘谨保守,色彩不再艳丽,风格上倾向于质朴、洁净、自然、淡雅
服制混乱,汉服与胡服既并行不悖又相互融合
服制沿袭唐制,禁胡服。明中叶以后,服饰的材料、质地与样式均追求奢华艳丽,重装饰。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强制推行剃发易服,强迫汉人改穿满族样式的服装

——摘编自邓凌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中的沿袭与变革》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经济发展中心是指某一时期内经济发展活跃,能影响和带动世界发展的国家或地区,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和动力源。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世界经济发展中心并非一成不变。在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旧的经济中心被新的经济中心所取代,并不断重复这一过程。

时代说明
亚洲时代亚洲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地中海时代代表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叫地中海时代,跨越奴象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时期。
大西洋时代标志是地理大友现及国际贸易的形成。
太平洋时代在国际经济关系粘局中,大西洋处在一个中心位置,这空集中了西欧和北美两大工业生产力群,它的经济引力场所及,影响了大半个地球。世界发展的重心正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
围绕“世界经济发展中心”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信息,白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阶级占统治地位,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

英国通过一次不流血的宫廷政变完成了政治制度的改造,建立了一种完全现代意义的国家体制。英国现在的国王和都铎时期的国王完全不同,区别在于:都铎和斯图亚特时期的国王是大权独揽的,议会是一种节制力量,但它服从国王;光荣革命后情况倒转过来,国王需要服从议会,议会是最高的主权。

美国所实行的三权分立是在动态的权力运作过程中体现各自的价值,展现各自的权威,实现相互的协作。……当“三权”中的一个权力部门专权,导致权力失衡时,其他部门便可以依据宪法授予的权力给予限制和纠正,使权力恢复平衡,进入正轨。

参考材料,结合英美两国相关史实,围绕国情与代议制的主题,自拟一个具体论题,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明晰。)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世界,社会的迅速发展都是在思维活跃的时候。社会发展有突进和渐进两种形式,突进表现为打碎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暴力革命。这时,思维活跃犹如翻江倒海一般,表现得尤为明显,形成不可遏止的思想解放运动;渐进则是政治上的改良和生产力的改进,此时,思想则呈现出比较活跃的状态。而一切暴力,如果没有思想解放运动作为先导,只是按固有的思维模式提出一些纲领或改革措施,其结果只能是改朝换代,而单纯的暴力,则只能对社会造成破坏,无益于社会的进步。

——摘编自赵立史云谋《思想解放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需有理有据,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其中的前三个突出性,是就中华文明的自身发展而言;后两个突出性,是就中华文明对世界发展的贡献而言。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过程及其深远影响,正全面贯穿了这五个突出性。“多元一体”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家国观”“中国观”保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多元一体”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天下观”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和平性。

——摘编自江林昌《中华文明史上的“多元一体”格局及其深远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文明的特性”提炼观点,并加以阐释。(要求:可以就中华文明的一个或多个特性进行阐释,观点正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李鸿章的主要工业布局行为图

——摘编自刘静 《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

解读材料,提炼观点,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阐释。(要求: 论题正确,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4-01-20更新 | 55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非物质遗产”这一概念是由日语翻译成英语的,它来自1950年日本的一次立法活动。日语中的“文化财”概念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遗产”。1949年1月22日,奈良法隆寺金堂壁的大火成为1950年日本颁布《文化财保护法》的直接导因。后来日本也将每年的1月22日定为“文化财保护日”。这部法律不仅针对有形文化财,同时提出要保护无形文化财,并为保护“重要无形文化财的持有者”建立了“人间(人类)国宝认证制度”。韩国在1964年借鉴并采纳了这一举措。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借鉴日本和韩国的实践经验,于1993年创建了“人类活财富”(Living Human Treasures)体系,要求各会员国建立本国的“人类活财富”体系,开展扶助民间传承人的活动,并多次组织各成员国举办“人类活财富”培训班。我国提出了本土化的概念——“代表性传承人”,并于2007年6月认定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计226名。

材料二   20世纪末 21世纪初,UNESCO 部分官员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点。

观点提出者
通过世代相传和复兴非物质遗产来保持其活力,就势必要求优先考虑在这类遗产的文化生态中承认和激励所属的社区、群体和传承人参与到保护的实践过程中来……确保相关社区的文化遗产薪火相传。时任 UNESCO 非物质遗产处处长爱川纪子
真正需要保护的是社会过程,而不是已经被制造出来的物品……但是西方的模式将所有的东西都转化为物品,如“知识”“生活形式”或“商业”。时任 UNESCO 文化部国际标准司司长林德尔·普罗特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巴莫曲布嫫《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

材料涉及个人、社区、国家、国际组织等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事方,围绕其中任意一个或多个当事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提出一个具体的观点,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阐述合理)
9 . 在人类传播史上经历了五次革命——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五次传播革命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不仅有力地改变了人类在过去的所感所触和所见所闻,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在现今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开始时间

开始标志

第一次传播革命

10万年前

语言的产生

第二次传播革命

公元前约3500年

文字的发明

第三次传播革命

唐朝初期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传播革命

1844年

摩尔斯发明电报

第五次传播革命

1946年

第一台电脑“ENIAC”诞生

——摘编自邵培仁《论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革命》

依据材料,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期人物或学派治国思想
西周周公天命不常、敬从天命、怀保小民、明德慎罚
秦朝秦始皇尊君重法、尚武恃刑、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初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德刑相济、罚不患薄、约法省刑
西汉中期汉武帝德刑兼用、尊贤任能
唐代唐太宗以民为本、以法为治、重贤尚能
宋代理学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择任贤俊;君道以立志为本;以仁义为先,不以功利为急
功利学派本于财用、义利统一、注重事功、以利与人
提取材料中的若干信息,提出一个有关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3-09-12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