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如何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环境相一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如何求得天时、地利与人和的配合,以创造农业发展的最佳背景,这就是秦汉隋唐政区与自然地理区域契合的原因。但是当政治需要超过经济动机的时候,政区的地理背景就被忽视了,比如元代行省与自然环境的背离。然而这种不合理现象也不能长期维持,所以明清以后又渐渐使行政区划和地理区城趋向一-致。

一一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论证。(要求:论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就制度而言,朝代与朝代之间永远是“继承”大于“断裂”的,制度自身自有其惯性。隐藏在制度的延续性下面的,是各个朝代所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如官僚的选任,新中国成立之初通常会“急于选拔人才”;四十年之后则难免“员多位少”、一位难求;再和平发展四十年,家族背景在官员升迁中的权重必定会大大提高。又比如皇帝周边势力(后妃、外戚、宦官等)的处置问题,士大夫与皇帝的关系问题,官员管理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治理问题,兵权的收放与边防的关系问题等。这些共性问题才是帝国治理的真正难题,也是“理乱兴衰”的深层原因。

——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族自决思想最初萌芽于西欧,它是在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伴随着近代民族的产生而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在这一大背景下产生的民族自决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以普遍人权为基础,宣扬人类不仅以性别区分。而且以民族区分,因此外族的统治不仅导致自然的不满,而且构成对基本人权的否定,每个民族而非其他实体拥有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的权利。显然民族自决的上述内涵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民主、自由和人权的追求与向往。到19世纪,民族自决思想开始为欧洲各族人民付诸实践。在1848年革命的洪流中,在1861年和1871年意大利与德意志的统一中,民族自决的力量充分地展现出来。

——摘编自茹莹《民族自决原则的发展与当代国际法的困境》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知识,以民族自决为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在于欧洲的思想文化传统,而近代欧洲文化有四个主流传统:基督教的传统、形而上学的传统、人文主义的传统和科学(主义)的传统。

主流传统

具体表现

基督教的传统

原始基督教的历史与现代工人运动有些值得注意的共同点。基督教和后者一样,在产生时也是被压迫者的运动……基督教和工人的社会主义都宣传将役和贫困中得救

形而上学的传统

现代唯物主义,否定之否定,不是单纯地恢复旧唯物主义,而是把两千年来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全部思想内容以及这两千年的历史本身的全部思想内容加到旧唯物主义的永久性基础上

人文主义的传统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数百年来的人文主义传统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像对待基督教和黑格尔哲学一样,他们把这些人类文化思想遗产与解放全人类的事业即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

科学的传统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情怀主要缘于19世纪工业化程度的发达和自然科学的创新性成果(如三大发现)

——摘编自张允熠《马克思主义形成背景中的欧洲文化传统》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马克思主义形成背景中的欧洲文化传统”提出观点并进行合理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论,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4-04-24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风雨历程中不懈探索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道路,逐渐形成“社会管控——社会管理——社会治理”的演进脉络,此间每个阶段都展现了党在我国背景下应对治理复杂性的不同策略,社会治理相关理论得以与时俱进、丰富发展。(如下表)

时期

基本特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

建立基层党组织领导体制、注重发挥工青妇、农会组织以及其他群众性组织的作用、通过有效社会管控实现政党、基层政权与乡村社会的有机融合,将乡土社会整合成高度组织化的政治社会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学说、政权学说应用于本国实际,创立了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制定了宪法等,在法律和制度的双重保障下,基层自治组织迅速建立。随着我国完成“三大改造”,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城市形成了与高度集中、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单位体制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2012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治理采取了双轨策略。一方面巩固和完善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特别是通过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逐步建立;另一方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设,强调法律的作用和权威,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我国对社会管理的认识随之不断深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至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使用“社会治理”概念,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由“管理”至“治理”,其内核是治理的理念、主体、方式、范围和重点等维度的巨大转变,是对我们党解决社会问题、处理社会矛盾所取得经验的深刻总结

——摘编自金祎《中国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表格信息的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03-2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金科大联考2024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主流史学界认为,在“封土建国”“主权分散”含义上,中国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度”(feudalism)有形貌上的类似之处:土地、人民和权力被层层分封;有采邑(领地)的世袭贵族,对上面的王者,既承担军事及财赋义务,又具备政权独立性;对下面的采邑内的附庸,则是政治、经济上的主宰者。这些特征是东西方封建制度所共有的,但二者的结构和宗旨又存在明显差别。

西欧的封建制度,含义包括强权者对弱者的“保护”和弱者为强权者“服役”这两个侧面,是罗马帝国中央集权崩解后,战乱频仍、匪盗横行的背景下强权者通过提供保护以赢得对民众和土地的控制而建立的一种互患性契约关系,可称之为“契约封建制”。与之相比,中国西周的分封制,是作为军事征服者的周天子将土地与人民封赐给子弟及功臣,臣属继续往下作“次分封”,领主与附庸间没有契约可言,而是由宗法关系相维系,通过血缘纽带及血亲伦理实现领主对附庸控制的“宗法封建制”。

——摘编自冯天瑜《封建考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84年的干部招聘

1984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永远不会忘记,并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县委作出了重大决定,史无前例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不脱产乡镇干部(一边劳动一边工作,只挣国家钱、不吃国家粮的干部),以提高乡镇干部的素质,充实乡镇基层工作力量,解决乡镇干部青黄不接的问题。根据《招聘不脱产工作人员合同书》,招聘干部实行三年一聘用,最多只能聘用三次共九年,聘用期满后各自回家种田。县委这一决定,不仅超预期实现了目标,而且还改变了141名农村青年的人生。我有幸成了其中的一员。

我们这批招聘干部,在当时是有明显优势和特点的:

其一,每个人都没有任何关系和背景,全凭自己的实力,经自愿报名、集中考试、组织考察、层层筛选后招聘的。

其二,清一色农民子弟,既熟悉农村生活环境,又经历艰难困苦,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敢于担当的品质和懂得感恩的情怀。

其三,全是高中毕业生(那时乡镇干部多是小学、初中文化,高中文化程度的很少),有的还是复读了几年,并经过一次或多次高考,虽然都是高考落榜生,但文化基础雄厚,知识水平较高,接受新事物快,适应社会能力强。

其四,年龄都在二十岁左右,身强力壮,风华正茂。

——摘编自熊东阳《我们是“84招聘人”》

结合材料,围绕“1984年干部招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8 . 下表是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严复中国传统的“求新”观念与西方的“进化”观念相辅相成。为“进化”观念在中国的传播提供条件,而“进化“观念也为“新”字涵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严复指出:“国家为有机体,斯其演进之事与生物同。”天演之理为国家求“新”提供了理论支持。极大地促进了“新”字与“中国”一词的结合。
梁启超1902年,梁启超《新民说》中专列“论国家思想"一节,呼吁培养“新国民”,建立“新中国”。1903年,梁启超发表《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再次详细阑释了伯伦知理的国家有机体说
孙中山发表《中国问题之真解决》,提出“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这是“中华民国”一词的最早出现,作为革命派的“新中国”理想被正式使用
陈独秀发文驳斥了民初的共和政体。他将“民主”与“共和”观念截然分开,阐明了“共和”也不一定就是民主。在政治变革无望的背景下,陈独秀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希望从思想文化领域入手,通过改造国民的方式再造“新中国”

——摘编自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确定一个论题,进行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2-12-23更新 | 96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湘豫名校联考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是历史的主要创造着,但历史上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如孔子、商鞅、秦始皇、汉武帝、北魏孝文帝、王安石等,都对历史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请任选上面除汉武帝以外的一位历史人物,自拟命题,予以论述。(要求:命题要简练具体明确——如: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论述要史论结合,可以从背景、措施、影响三大方面展开论述:总结不要只抄论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至秦汉时期,社会先后经历了生产转型、制度转型和意识形态转型三个前后相依的历史阶段。在生产、制度转型阶段,居主导地位的是以国家强力控制为特征、以功利主义为价值观的治国理险道德主义、中庸之道的治国理念不被主流政治家接受。制度转型完成以后,国家强力控制、功利主义治国理念直接导导致了政治危机。在这种背景下,先是出现了以“无为而治”为表现形式的放任主义政治理念随着新问题的出现,又发生了意识形态转型,中庸之道的治国理念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社会转型全面完成。

——摘编自张荣明《古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治国理念》


根据材料,就战国至秦汉时期社会的转型提炼一个恰当的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5-31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押题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