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百年党史●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资源作为宝贵的历史遗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记载,反映着革命先辈的崇高革命精神。红色旅游资源也因为是革命精神的承载客体而具有了深刻的精神内涵。

围绕“红色旅游”,选取以下任意- - 幅图片,以导游身份向游客宣讲红色历史、传播革命精神。(要求:主题鲜明、史实准确、符合逻辑,不超过300字) .


2 . 史学研究与历史演进

材料   古今中外出现了众多的历史学家以及多元的史学范式,这为我们理解历史提供了多重视角。

作者及其著作主要内容或观点
司马迁
《史记》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成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梁启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
“夫成绩者,今所现之采色,然必不甘乏有昔之成绩以为因;而今之成绩又自为因,以孕产将来之果;因果相续,如环无端,必寻出因果关系,然后活动之继续性可得而悬解也。”
[法]布罗代尔
《菲利普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本书从总体历史的思想出发,把16世纪后半期即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在位时期的地中海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首先以大量的篇幅讨论了地中海的自然地理状况,进而探讨了该地区的经济社会状况和文化生活,最后才涉及16世纪后期该地区的政治史
根据材料中的相关信息,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3-08-25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名校协作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新起点八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历史中的垄断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楚同学在参加了“历史中的垄断现象”的主题研究中了解到《盐铁论》是西汉桓宽根据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整理撰写的重要史书。盐铁论争论的核心是国营垄断和自由经济之争论,对当今的中国很有借鉴作用。为此,他们展开相关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如下学习笔记:

观点●“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盐铁论忧边》


●“善为政者,弊则补之,决则塞之”

—《盐铁论·申韩》


●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夫文繁则质衰,末盛则本亏。末修则民淫,本修则民悫(què,音却,忠厚),民悫则财用足,足侈则饥寒生。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盐铁论》


材料
●蔡襄曾记载:福州地区的荔枝味道鲜美,在刚开花时就被商人以“立券”的形式承包收购,待到果实成熟,经陆海交通被转运到京师、北漠、西夏,以及新罗、日本、琉球、大食等地区,“重利以酬之”,因其被垄断,故稀有堪比红色的盐,商人凭此一年所得,数千万亿计。但荔枝产区的农民若想品尝反而成为稀罕物,“以其断林鬻之也”。

——摘编自罗维英《论宋代国家对私人垄断行为的法律约束》


●谢尔曼法是1890年美国国会制定的第一部反托拉斯法,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授权联邦政府控制、干预经济的法案。该法规定:凡以托拉斯形式订立契约、实行合并或阴谋限制贸易的行为,旨在垄断州际商业和贸易的任何一部分的垄断或试图垄断、联合或共谋犯罪的行为,均属违法。

——摘编自百度百科


通过研读,有的同学看到了垄断的危害,有的同学看到了垄断的优势,有的同学看到了垄断政策在不同时期的调整。请以“历史中的垄断现象”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1-12-10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一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4 . 明清时期中西雇佣劳动

材料   根据清代刑部档案,许涤新、吴承明列出24例关于清中叶农村雇工的记载,雇工人数在8人之内的20例,占80%;20例中又以雇工35人为多。此外,雇工中短工占一半,属临时帮佣,只是家庭劳动力的补充,属于“农家夫耕妇馐,终岁劳动,日不暇给,则雇工力穑”。而西欧16世纪以后,农场的经营规模就出现了从小型向中型甚或大型发展的趋势。在R.H.托尼统计的英格兰67个农场中,33个农场的经营面积超过200英亩(合1200多市亩),占55%,已具有相当规模;12%以上的农场达500900英亩,可谓规模恢弘,现代农场的形象已依稀可见。

——据侯建新著《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明清时期中西雇佣劳动的规模相差悬殊。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西雇佣劳动呈现不同规模的原因,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一词,从古至今发生了深刻的内涵演变和外延拓展,这种演变与拓展正是文化古今更迭、中外交会的产物。“中国”以整词出现,较早见于周初,初义为“中央之城”,后衍生出“天下中心”等义,其语义曲折流转之间,不仅隐含着疆域推衍意义,而且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含义。“中国”作为非正式的国名,与异域外邦相对称,汉唐史籍已有记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萌发于宋代,至近代演为与世界列邦并存的民族国家之名。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展开与深入,中国学人中的见识卓异者发现,“中国”并非我国的专称,异域也有自视“中国”的。近代中国面临列强侵略的威胁,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意识应运而生,“中国”作为国名的简称为国人共用,并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中国”一词的使用,须全面观照其古典义和现代义及二者的因革转化。

——摘自冯天瑜《“中国”的古今演绎》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解读“中国”的古今演绎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准确,解释分析清晰,归纳总结完整。)
6 . 【古代农业与士人群体】

材料 我国古代农书的数量众多……南宋初年的陈勇的《农书》,是现存最早记载江南农业情况的著述,也是最早以"农书”为书名的古籍。全书简明扼要,分为三卷,上卷讲种田一特别是水稻田,中卷讲牛,下卷讲蚕桑。陈勇总结前人经验和当时传说,加以实践检验后,选.择其中有用的写成此书,重点突出,如把养牛提高到与种田平列,并开创了将蚕桑作为农书重要内容的先河。

最为著名的是元代王祯的《农书》。这是古代篇幅最大的综合性农书,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农桑通诀”六集,属于农业总论;“百谷谱”十一集,分述谷属、蔬属、果属、竹木、杂类等经济作物;“农器图谱”二十集,是王祯从前人的著作中辑集资料,根据自己对实物的.观察和创新,绘图写谱而成……集元代以前我国农机具之大成,是全书的重点和最有价值的部分,论述了260余种农机具,对每一种农机具都有图文字说明,并附长诗一首。

清初,《沈氏农书》,又名《补农书》,包括“逐月事宜”“运田地法”“蚕务”“家常日用”和“区田法”五部分,是继陈募《农书》后江南农业的再一次集中记载,内容琐细而切实。与陈勇《农书》一样,它也是私人编著的地区性农书,注重小规模农业经营中的技术总结,有点家训的味道。

——摘编自沈胜衣《农书中的“农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中国古代农书的一个特点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达清晰)
7 . “大泽乡起义”

材料一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史记陈涉世家》

材料二 按照《史记》中的说法,这二人都是戎卒中的屯长,而按照《商君书-境内》中的记载:“(军爵)五人一屯长,百人一将。”屯长应该是一个常设的职务,而非临时指派,因此准确说来,陈、吴二人在当时很可能是属于基层军官。……这场暴动与其说是一次偶然性的“官逼民反”,倒不如说是一次有预谋的反叛行动。

——整理自王伟《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从诸侯到帝国》

材料三



1975年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

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竹简中《徭律》对这种情况(大雨失期)有明确的规定:“御中发征,乏弗行,费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评;六日到旬,费一盾;过旬,黄一甲。水雨,除兴O”翻译过来就是:征发徭役,如耽搁不加征发,应罚二副铠甲。迟到35天,斥责;610天,罚一个盾牌;超过10天,罚一副铠甲。因大雨或洪水导致的耽误,可免除本次征发。当然,如果秦二世胡乱修改秦法波及《徭律》,那就只得另说了。

——整理自王伟《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从诸侯到帝国》

材料四 由于秦朝的法律被汉朝当局全部毁掉,司马迁也难以从秦朝的法律找出依据。因此这段没有依据的记载(“失期,法皆斩”)就成了秦始皇“残暴”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对“失期当斩”制度持质疑态度者认为,“在出土的《秦律》里面,失期并不是重罪,甚至,因客观原因而失期的无罪”。“从这件事我们可以推断:秦朝的法律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残酷',有可能是被某些神秘的力量歪曲了。”这被看作“汉朝'黑'前朝(秦朝)的事情”之一。……“到底是陈胜吴广利用大家的无知,为了成功起义而故意夸张了失期的惩罚,还是秦二世上台后修改了秦法,这就需要更多出土的文物来考察了。”

——王子今《〈史记〉“失期,法皆斩”辨疑》

材料五 我们综览秦汉间的史料后反而认为,陈胜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其理由有:(一)陈胜有士以上阶层特有的出身标志——字;(二)陈胜出生于阳城,而阳城恰恰是贵族聚居之地;(三)陈胜的“鸿鹄之志”及号召能力是一般农民所不能具有的;(四)陈胜对于一般民众所不关心也无由知道的政界秘闻,了解得很是清晰;(五)秦代战士是光荣的职业,而陈胜一开始即能当上“屯长”,其身份应不是一般平民。

陈胜的出身,影响了他发动起义的动机。

——曾祥文《陈胜新论》


请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对“大泽乡起义”的性质提出你的看法。
2022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到图3反映了我国计时器的使用历程。



图1

图2

图3

1所示为日晷。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采用干支计时,从上古沿用至明清。

2所示为铜镀金珐琅人物画自鸣钟,18世纪英国造,现藏故宫博物院。据记载,17世纪上半叶的自鸣钟“中样者每架价银五十两,大者及小而精工者价值甚多”,这个价格在后来或许有所下降,但中国最便宜的计时器香漏“一盘香可用二十四小时,所费不过三文”。

3所示为1939年亨达利洋行在报纸上刊登的修理钟表广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计时器的变迁”提出一个观点并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022-03-13更新 | 435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022届高三独立作业(6)历史试题
9 . 记者凤翔所写《深圳人与深圳精神》是反映深圳变迁的一篇重要新闻报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渔民村村史》记载,渔民村人最早是漂泊在东莞一带的水上人家。这些被称为“水流柴”的东莞人路过罗湖桥时,无意间发现深圳河水清鱼肥,于是决定住在这里打鱼。近代以来,尽管这片土地与香港近在咫尺,但却异常贫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政府的鼓励下,渔民们开始上岸盖草棚、辟鱼塘,开始定居生活,然而生活依然非常清苦。

改革开放春风吹来,渔民村的村民们开始展开小额贸易,组建运输车队和运输船队,发展养殖业,随后办起了来料加工厂。渔村逐渐富裕起来。1992年,随着全市进行农村城市化改造,渔民村人一夜间变成了市民。原本的村集体企业也变成了股份制公司。由于外来人口增多,不少村民乱搭建住房用于出租,导致缺乏管理,村里卫生很差,污水横流,老鼠乱窜。2001年起,渔民村开始改建工作,新建了综合楼和小高层,成立了物业公司专门管理房屋出租。2008年后实行智能化社区管理,成为城中村改造的样本。

——摘编自凤翔《深圳人与深圳精神》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历程有哪些史料价值。(要求:所提取信息有效,表述成文,论据准确,逻辑清晰,不少于280字)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