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至秦

官吏俸禄形式主要以斗发给粟米

西汉

官的大小和俸禄级别以“石”表示,俸禄以斛为计量单位,按月发给粟米;汉宣帝时因“小吏皆勤事,而俸禄薄,欲使其毋侵渔百姓,难矣。其益(增加)吏百石以下俸十五”

魏晋

帛、粟、钱各占⅓

唐代

唐初大体沿隋,俸禄有粟、田、钱,俸禄依官的品级九品正、从分为十八级。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将各种粮钱合为一起,以月俸为名,随月发钱

宋代

官员的俸禄丰厚,名目繁多,如最高文散官除每月给俸钱120贯钱外,还有绢绫罗锦以及职钱、公用钱、出差费和仆人费用等

元代

俸禄支付纸钞,也叫俸钞

清朝

在京文武官员每年俸银,一品180两白银,二品155两白银,以此减少。京外文官俸银与京官相同,但没有禄米,而武官的俸银减半。雍正帝,七品知县每年只有45两俸银,“不取之百姓,势必饥寒”,因此,推行养廉银制,其数目大大超过各级官员的俸银

——摘编自曾宪阳《浅议古代官吏的俸禄》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官员的俸禄”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冷战后国际体系的重大演进

国际政治结构国际政治结构中两极格局的瓦解和霸权争夺的消失,整个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在国际市场获得统一、资本技术可以更加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得以充分开展国际经济合作,提升经济资源配置效率。
国际经济结构国际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与全球经济发展的均衡性,使得世界经济增长环境更加稳定,这为很多中小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的经济合作选择,提高了它们从国际经济合作中获得合理收益的机会。
国际技术结构国际技术结构的多样化与全球生产的扩展性,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讯技术飞速发展,使得全球各地的沟通和协调非常便捷,为新兴国家参与全球生产并进而实现工业化提供了历史机遇和便捷途径。

——摘编自查晓刚《冷战后国际体系的演进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所示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的概况。

时期概况
西周形成中国最早的冠服制度,服饰的材料、颜色、纹饰均与身份地位挂钩,体现出尊卑等级。
贵族在不同的场合下,穿的衣服也各不相同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各民族的服制多样,与西周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窄袖短衣的胡服传入中原地区。赵武灵王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服制改革,是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服制变革
秦汉服制归于统一。随着染织、刺绣、金属加工工艺的发展,服饰的装饰丰富,丝织品的色彩艳丽
魏晋南北朝胡服流行,其窄袖紧身、圆领的特点也被汉民族的服饰所吸收。孝文帝改革,一度改穿汉服。南方的士人为彰显个性,往往袒胸露臂,披发跣足
隋唐服饰色彩艳丽,重装饰,女子着装开放。胡服与外国服饰流行
宋代着装趋于拘谨保守,色彩不再艳丽,风格上倾向于质朴、洁净、自然、淡雅
服制混乱,汉服与胡服既并行不悖又相互融合
服制沿袭唐制,禁胡服。明中叶以后,服饰的材料、质地与样式均追求奢华艳丽,重装饰。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强制推行剃发易服,强迫汉人改穿满族样式的服装

——摘编自邓凌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中的沿袭与变革》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4 . 中华文明不断创新和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挑战、不断超越的进取精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宋书学核心理论的嬗变

第一节 从“不朽盛事”到“乐心余事”——唐宋书法价值观的改变

第二节 从自然之“象”到我心之“意”——书法艺术表现主体的转移

第三节 从“书必有法”到“放笔一戏”——唐宋书学创作理论的巨变

第四节 从风神气骨到意、韵、趣——唐宋书学审美倾向的丰富

第五节 从“性情”到“道德”——唐宋书学批评理论的演进

——摘编自郑晓华《古典书学浅探》

请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某一内容,参照材料中节标题的格式拟定一个标题,并运用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标题适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5-15更新 | 239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15 中国古代史(50道高频非选择题)-【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认可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法人地位,正式授予其皇家特许状。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创立初期是一个典型的商业组织,主要从事着英国与亚洲各国之间的商品贸易。在其特许状的规范之下,该公司逐渐垄断了英国与印度之间的商业贸易,并成为英国在亚洲发展海外贸易的重要依托。168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会通过决议,提出要在“领土霸权的基础上”保卫公司的“商业霸权”,这意味着争取建立殖民领地已经成为与追求商业扩展平行的目标。17世纪末,英国政府颁发的特许状对该公司的这种行为予以认可,于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就逐渐演变为一个集商业、政治、军事和司法四合一体的政商机构。此后,随着行政权力的急剧膨胀,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渐掌控了印度所有的财富,公司的敌人已经不再是同它竞争的公司了,而是“同它竞争的英国大臣和国家了”。这种情况的出现迫使英国政府逐渐改变了对该公司的态度,英国议会通过了多个有关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特别法案,限制和剥夺了其政治经济特权。到18世纪晚期,英国东印度公司最终沦为英国政府对印度事务进行日常管理的机构。

——摘编自汪定华《近代早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变迁以对特许状的解读为基础》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早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变迁。(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5-05更新 | 78次组卷 | 2卷引用:押第20题 世界现代化(辽宁、黑龙江、吉林适用)-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辽宁、黑龙江、吉林专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叶起.铁路与工业使印度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推行英语教育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明显而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创作中,泰戈尔的短篇小说和中长篇小说就不再具有宗教特色·他的部分诗歌虽然在形式上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在实质上已全然不同于以往时代的宗教诗歌。印度独立后,首任总理尼赫鲁把世俗主义作为建国方针之一……印度人在德里之南择荒地另建新都(新德里),使遍地文物古迹的历史名城德里得以整体保留。

——摘编自刘建《印度文化的底蕴及其现代化》

材料从多个侧面呈现了近现代印度文化的转型历程,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知识,至少选择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2024-04-23更新 | 120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天津卷02)-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2024·全国·模拟预测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目前来看,制约全球化黑暗面的只有力量尚微弱的“反全球化”运动,但它的日渐活跃使人们不无理由想象:为弱者和处于边缘者的利益而抵制富者权势的、平等主义的政治冲动依然存在,并已卷土重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可能会迫使政府与公司不得不增加全球化的人性面,特别是善待全球化中的少数者问题。就道德导向而言,“反全球化”可能最终会促使全球化建立一种“太空船道德”(K.波尔丁)而非“救生艇道德”(G.哈丁)。后者指在紧急情况下,大家都同意把数人推入海中,以挽救其他人的生命;而前者指太空船中的所有人都意识到哪怕发生不测事件,也不能撇下任何人,因为即或有一个人被扔出,其余人仍难生。为了生还,唯一可行的是调动各种力量,按照商定的规则共同排除。如果全球化果真使这样的道德原则内在化、制度化,那么全球化所带来的弊病将一扫而光,会更富有人情味。

——摘编自杨中强、蔡娟《“反全球化”运动:探析全球化未来走势的一个新视角》

从材料中提取任意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观点进行阐述。(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4-22更新 | 61次组卷 | 3卷引用:押第20题 世界现代化(辽宁、黑龙江、吉林适用)-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辽宁、黑龙江、吉林专用)
2024·全国·模拟预测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社会的组织方式是家庭与宗族,因此传统文化对整个社会的建构起点是家庭伦理,以忠孝仁义为社会的行为规范与道德标准,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层层递进的人格发展轨迹,而仁、义、礼、智、信则是个人品德要求的基本面向。在“天人合一”哲学下,政治的泛道德化确立了政治的合法性,也在无意中为政治活动划出了伦理边界,基于政治伦理的民本主义传统成为专制“政统”下坚韧的“道统”;“天人合一”哲学基于家族伦理演化出家国同构的政治制度,父权政治的“立君为民”和民本主义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道德基础和合法性,民本主义则要求统治阶级推行仁政、善政,倾听和回应民意。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第一,“天人合一”与“天下大治”。第二,民本主义与道德伦理。第三,“人治”社会与精英治理。

——摘编自卞学勤等《本土生发与现代转向:现代国家治理的传统文化基因》

围绕材料中的一个或者多个观点,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4-04-22更新 | 66次组卷 | 3卷引用:第0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练习)-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爱国主义精神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一战结束后,欧美列强加紧对中国侵略,造成中国日益严重的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促成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将斗争矛头直指北洋政府,实际上既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又反对帝国主义,五四运动成为中国人民的爱国壮举。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民主科学精神是五四精神的支柱。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旗帜,喊出反专制、反愚昧,要民主、要科学的口号,明确提出改造封建旧思想、铲除旧道德等斗争目标。……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各种新思想的传入开辟了道路,马克思主义以它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很快为中国先进分子所接受。

——摘编自李永春、张新洲《毛泽东论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

新民主主义革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____精神”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参考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不得选用“五四精神”,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会审公廨,又称“会审公堂”,即混合法院。是清政府与各国领事协议在租界内设立的特殊审判机构。会审公廨首先于1864年设立于上海,1869年,上海县和英美两国领事议定并颁布了《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会审公廨正式成立。按会审章程的规定:纯属外国人案件,只能由外国领事审理;原告为中国人,被告为外国人的案件,由外国领事“主审”,中国会审官只能观审;适用的法律,由外国领事从帝国主义国家法律中选择。

——摘编自《中华法学大辞典·国际法学卷》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对近代中国出现的“会审公廨”加以阐释。
2024-04-12更新 | 157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16 中国近现代史(80道高频非选择题)-【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