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列关于欧洲思想的三种观点:

观点1:它的思想在任何时期都带有批判精神。康德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批判的时代,要把一切事物、一切问题都摆在理性的天平上加以批判。”

观点2:在欧洲的内部,思想之间交流、辐射,是从古到今分不开的;欧洲的思想通过商业、传教、殖民、征服,逐步传到欧洲以外的别的地方去。

观点3:对欧洲任何世纪而言,任何一种思想,一个特定的国家,一个特定的民族,特定的思想家,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有一个一贯的东西,它既是断代的又是连贯的。


请你任选一观点,运用世界史相关知识加以解释。(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记》中记载着关于秦朝建立后,在制度建设方面出现了如下两种不同观点:博士淳于越认为:商周历经千年,大封宗室子弟和功臣作为王室的藩篱。现在陛下坐拥海内,然而宗室子弟却沦为匹夫,若有犯上之臣出现,陛下便没有了依托。此外,不遵守古制而能长久者,这是从来也没听说过的。

廷尉李斯认为:西周虽然大封宗室,然而他们的后代却关系疏远,以至于相互攻击如仇儺,诸侯之间更是相互征伐。现在陛下实现统一,大兴郡县,对宋室子弟和功臣们用赋税予以赏赐,这样也能够轻易地控制他们。让天下人不怀有二心才是治国之略,分封诸侯只会给国家带来纷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这两种不同的观点,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斯文·贝克特教授的著作《棉花帝国》于2014年在美国出版,随即获班克罗夫特最佳美国史著作奖,被《纽约时报》列为十大重要著作之一。欧洲殖民扩张时期,创造了第一个“棉花帝国”,非洲被锁定在为美洲种植园提供廉价劳动力的位置上,英国人则将自己从种植原棉的负担中解脱出来。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创造了第二个“棉花帝国”。英国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1861年美国内战的爆发终结了第二个棉花帝国的历史。新棉花帝国的建构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发展同步进行。

处于转型之中的西方国家兼具民族国家、工业化国家、殖民主义国家的多重身份,棉花经济因而变成了一种国家利益,导致“国家”更深地卷入,棉花经济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竞争。

——摘编自王希《《棉花帝国》——棉花、资本主义和全球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知识,针对《棉花帝国》内容提炼一个论题(任意一点或整体),并予以说明。(要求:论题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实际上早在大革命前夕,在多重因素的交织下,思想层面对英国模式的拒绝已经发生。1789年,法国不同社会群体仿效英国的尝试及其最终结果则显示出,法国先后在社会层面和政治层面都拒绝模仿英国。根据法国学者菲奥伦蒂诺的细致研究,对英美模式的参考在法国仅仅扮演次要角色。他国模式最终起到的只是对照和反衬,而非范例的作用。法国政体的确立与法国自身的发展演进息息相关,所依据的也始终是本国的经验,即使这种经验并非一帆风顺。

——摘编自李倩《18世纪下半期英国模式在法国的困境》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言之成理。)
2021-05-11更新 | 17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2021届高三4月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漕运概况(节选)

朝代漕运概况(节选)
秦汉多用于军事活动,随需而作,主要依靠东西走向的黄河与渭河。
隋唐宋隋代开通运河,漕运方向转变为由东南向西北;隋唐在运河沿岸设置粮仓,分段漕运;宋代行和籴之法,后形成“代发”制,即丰时买粮储备,灾时以所储之粮上供,民众纳钱代粮;北宋都城开封的物资供给主要依靠漕运,汴河水道运输繁荣。
元明清漕运方向转为南北向;元代以海运为生,明初一度取海道,但成祖以后仍以运河为主;明清专设漕运总督及以下各级机构和官吏,形成规模庞大的文册《户部漕运全书》;明清各地可截留、调拨漕粮,运河沿线商品经济活跃、城市繁荣。

——摘编自吴琦《南漕北运:中国古代灌运转向及其意义


从表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1-05-07更新 | 442次组卷 | 5卷引用:广西河池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民族是一个“自发”的民族实体,而不是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中国的民族成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西方近代民族主义传入之后。除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外,在清末经常使用的还有“种族”一词。但到甲午中日战争后,“种族”往往用来指某一族类,如满族等。1917年,李大钊发文指出五族是辛亥革命特定时期的产物,现今五族的文化早已渐趋于一致,而又共同生活在统一的民国之下,所有五族和其他各族都应统称为“中华民族”。1924年,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提倡“国族主义”,中国共产党则主张应遵循列宁主义“民族自决权”学说。1935年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将其改成“”民族区域自治”,主张中华民族内各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中华民族对外的自主与国家独立。

——摘编子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话语下的“民族”“种族”和“国族”》


解读材料,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2021-04-25更新 | 160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南宁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