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3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徽州人口快速增长,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51.51口,远高于全国平均数。徽州基本无大的耕作平原,山多地少是徽州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徽州不仅可耕田地少,而且田硗地瘠,不利农耕,而向山要田更加剧生存危机。从明代至清代中前期,徽州人均田地和全国总数相比,差距不断拉大,故此,徽州人不断向周边地区移民;这时新儒贾观及商业观也扩散开来。徽州的九都616户居民,为士者14户、务农者180户、事工者48户,经商者216户,从事其他职业者24户,职业不明者134户,徽州其他地方基本也是这种状况。

——摘编自徐国利《明清徽州人地矛盾问题再研究》

材料二   英国原本森林资源丰富,但由于工业的发展、大农场及家庭等对森林资源的大量消耗,到18世纪英国的森林资源严重短缺,出现了能源危机。但英国在18世纪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发明了能够高效利用本土丰富的煤炭资源的技术-改良蒸汽机,从而突破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实现了经济的起飞。相当长时期内,人们过度相信“市场配置”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奉行自由放任政策,结果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后果,最终又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需要公共权力的介入,这也是19世纪下半叶英国环境问题加重并开启社会改革议程的历史背景,从而推动走上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之路。

——摘编自滕海键《论经济史研究的生态取向》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清时期徽州发展问题凸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徽州与18世纪英国发展问题带来的不同影响。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生态治理的经验。
2020-06-13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2020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时期,为了防御柔然的骚扰,在北部边境自西向东设立了沃野、武川等六个军镇,军士以鲜卑人为主.北魏前期,六镇地位重要,将士往往以军功得官,孝文帝汉化改革后,朝廷南迁,且重文轻武,六镇地位下降,当地鲜卑子弟受到歧视,仕途艰难,与迁洛并汉化的鲜卑人差距悬殊,“处世无入朝之期,在生绝冠冕之望”,不满情绪日益强烈。加上镇民内部贫富分化,将官欺压军士等原因。公元523年,沃野镇民首先杀镇将而反,六镇军士纷纷响应。后来起义虽被镇压下去,但内部矛盾并未解决。公元534年,北魏在内乱中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六镇军人及共后裔也成为此后百余年中北方乃至全国历史舞台上的主角。六镇后裔中的杨坚、李渊相继建立了隋唐,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后期六镇起义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六镇起义的影响及对后世改革的启示。
3 . 从某种角度而言,解决贫困之道反映了人类文明的程度。阅读材料,完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它规定:从1835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的救济……我们可以看到,新济贫法实际上是对旧有济贫法的一次重大变革与修改,在救济方式、救济对象的确认以及具体的管理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变化。从旧济贫法到吉尔伯特法、斯皮纳姆兰法,政府的救济在不断的宽松,而新济贫法则一反常态,使济贫要求变得严厉起来。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济贫法”颁布的主要目的。并扼要说明此法出台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政府一般对经济和社会生活持自由放任式的不干预态度,人们认为穷人应该对自己的贫困负责,政府没有义务为了帮助穷人们人为地改变市场竞争和淘汰法则。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人逐渐承认贫困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更多的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政府该介入社会福利事业。

——牛文光《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对待贫困问题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总统为解决当时美国的贫困问题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材料三 农民占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是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在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3)材料三中“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改革”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2020-07-24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海洋占据着地球三分之二的面积,其地位举足轻重,无论对于人类还是国家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 ,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文》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增长55%比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
(2)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开发上海浦东的设想,但却难以实现,而在20世纪末却喜获成功,造成这两种命运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你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的环绕西柏林边境的边防系统,目的是阻止本国首都东柏林与西德所属的西柏林之间人员的自由往来。除了上层彼此不接触、不来往之外,民间接触也十分困难。“柏林墙”只有七个过境站,实际上阻断了东、西柏林及西柏林与民主德国其他地区的一切交通联系,使两国骨肉同胞相互不能正常往来,人口200多万的西柏林变成了一座“孤岛”。西柏林与联邦德国之间的联系也仅仅只借助于三条空中走廊、四条公路、四条铁路和三条水路。两国关系《基础条约》签订之后,双方人员交往虽然不断增加,但“柏林墙”仍然发挥着它的阻碍作用。不少民主德国公民出于各种原因,冒着生命危险非法翻越“柏林墙”,逃到西柏林和联邦德国,逃亡流血事件经常发生。不难想象,“柏林墙”给两德人民带来了多么大的精神痛苦和灾难!

——摘编自吴友法《“柏林墙”与德国的分裂和统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林墙修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柏林墙带来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医学自成体系。伴随着中华文化在东亚地区影响力的扩大,外国来华使团在回国时带走了大量的医学书籍和药物,甚至延请名医传医授道,效法我国建立了医事制度。郑和七下西洋,随船医生也与所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地的人民进行交流,用中国的医术治病救人,并带回一些药材,丰富了中医药的内涵。中医还随着个体行医、旅行、商贸等途径对外传播。除了中外的直接交流外,中医药还经由第三国外传,惠及了更多国家的民众,获得了更多国家人民的认可。

                              ——摘编自朱建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外传历史、途径与海外发展》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迫开埠通商,西医亦随之传入。西方教会设立医院,招收华人学徒,兴办医学校,发行中文报刊以及翻译西方医学书籍等。西医由于自身的优势,逐渐为国人所接受。在这种背景下,李鸿章创办了北洋医学堂,成为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官方西医学校,培养了最早的一批西医专业人才。面对西医西药的传入,名医张锡纯主张把中西医汇通思想应用于临床,中西药物并用,产生重大影响。经施今墨、程价三等名医的不断努力,天津中医药界交融互通中西医,创造了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派,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危重病等方面结出了硕果。

——摘编自谢敬《近代天津的中西医交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医学外传的特点,并简析其广泛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传入对中国医学发展的影响。

7 . 材料   希特勒在打败法国后,曾提出愿与英国在瓜分世界的基础上和谈。当时英国处境虽然十分困难,但丘吉尔内阁断然拒绝。在诱和目的没有达到后,希特勒准备用武力入侵英国。1940年7月6日,希特勒签署第16号指令,要参谋总部制订在英国登陆的“海狮作战计划”。7月10日,德国集结了约2400架作战飞机,开始连续不断地大规模空袭英伦本土。由于英国军民同仇敌忾、斗志高昂,又有包括1800门高射炮和沿东海岸设立的一系列雷达站、观察哨等防空设施,加上破译了德方的通讯密码,使德国的“空中闪击战”一开始就未奏效。9月上旬,德方意识到短期内不易赢得全面制空权,转而对伦敦等城市不分昼夜狂轰滥炸,企图瓦解英国人民的斗志,逼英就范。9月17日,希特勒感到已无法取胜,被迫下令不定期推迟实施“海狮计划”。最后,“海狮计划”不了了之。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实施“海狮计划”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国“海狮计划”失败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不仅是加快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整个教育制度乃至社会制度变革的最关键节点,是教育体制恢复与重建的突破口;它重新确立了人才选拔的公平竞争原则,调动了亿万青年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以高考制度恢复为标志,教育界成为最早推进思想解放、拨乱反正的战线之一,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理念被全社会接受。1978﹣1984年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破冰”期。这一时期,文革后遗症还很严重,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重点是不断肃清“左”的思想和拨乱反正,以尽快恢复和重建被文革严重破坏的教育事业。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技现代化;科技人才培养,基础在教育。”这明确指出了科技的传播、发展、应用并转化为生产力依赖于教育;经济转型、民族崛起必须大力发展教育。1978年,教育部重新颁发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全面恢复了“文革”前的教育体制,确定了中小学基本学制和课程设置,使基础教育迅速摆脱混乱局面,重新回到正常发展轨道。1982年,中共十二大把教育和科学作为实现今后20年经济发展目标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

﹣﹣摘编自《教育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1984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1984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容,归纳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
2020-03-09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近代中国伴随着苦难,一步步走向蜕变。民族工业是第一个迈向蜕变的,然而在蜕变的整个过程中,它却如同幼虫破茧成蝶一般艰难。细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年代               
商办官办和官商合办外商企业
设厂数资本
(千元)
设厂数资本
(千元)
设厂数资本
(千元)
1872-1894年534       4697 1916   16196                         1032     28000
1895-1913年4       46390     908018628   28469136             103153

(注:商办企业注册资金1万元,外商企业注册资金10万元,10万元以下未做统计)
(1)依据材料一,说明1895-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中的三类企业发展情况并指出三类企业各自的原因。

材料二:《孙中山伟大的历史贡献》一文中提到:“在一个内外交困的背景下,即当国家命运还不掌握在中国人民自己手里的时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能是一句空话。”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的观点。
2020-04-26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沈万三,字仲荣,元末明初周庄人。元朝灭掉南宋后,在江南“行中国之道”,江南地区很快从战争导致的民生凋敝的泥沼中复苏。沈万三利用周庄的有利条件,把江浙一带的丝绸、陶瓷、粮食和手工业品等运往海外,迅速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明朝建立后,沈万三“助修都城(南京)三分之一,又请求犒军,”朱元璋大怒:“匹夫犒天子之军,此乱民也”,于是发配充军云南。洪武九年(1386年),其孙沈至,沈庄因偷税漏税入狱。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其子沈茂,女婿顾学文,曾孙沈德全因卷入党争被没藉田地,或遭凌迟。经过连续三次的打击,富甲天下的沈家急剧走向衰落。

——摘编自陈兆弘《明初巨富沈万三的致富与衰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沈万三发家致富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初年沈万三家道中衰的原因。
2020-05-29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适应性考试(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