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59 道试题
1 . 谭嗣同在论及儒学时说“盖举近来所谓新学新理者,无一不萌芽于是。以此见吾圣教之精微博大,为古今中外所不能越”。这段话
A.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治国理念B.反映了学习西方已成国人共识
C.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D.折射了部分士大夫的文化自信
2020-09-01更新 | 63次组卷 | 6卷引用:四川省广元市2020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2 . 《周礼·夏官》中有关于傩(音挪,驱逐疫鬼的仪式)的描述:方相士披着熊皮戴着面具,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率“百隶”在房间里驱逐疫鬼,还会在埋葬死人前进入坟墓驱逐疫鬼。材料表明了
A.商代迷信思想盛行B.当时已具有防疫意识
C.礼乐文明逐渐普及D.统治者对民众的愚弄
2020-09-01更新 | 392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广元市2020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其封地是商代重要的东夷属国奄国所在地,这里的民众,既有商朝遗民,也有伯禽所带的周人,还有原来的奄国人。由此可见
A.分封制下的诸侯独立性强B.王族是分封制的主要对象
C.周初分封有利于民族融合D.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4 . 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行政区,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省”的本意为“宫禁”,引申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最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元朝行省制
A.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B.一直是中央派出的临时机构
C.是对郡县制的否定和对中央集权体制的挑战
D.具有朝廷派出机构和地方官府的双重性质
2020-08-14更新 | 435次组卷 | 35卷引用: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5 .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自东汉光武帝始,举主对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据此可知东汉
A.选官制度发生变化B.举荐与考试相结合
C.注重官员吏治能力D.官员品行不断提升
6 . 公元833年,尚书省曾因“虫旱相因,恐致灾荒”而宣布取消第二年的春闱(春季的省试及殿试)。后来唐文宗念在各地举子们积极备考、立志报国的实际情形,下诏恢复次年春闱,只是将考期推迟了一个月。这一现象反映出科举制
A.实现了社会公正B.具有社会导向功能
C.建立了文官政治D.杜绝了官本位思想
7 . 北宋初年,中央直接统辖州、府、军、监。后来,在州、府之上增设转运使、提刑按察使、安抚使和提举常平使,辖区称“路”,“路”级政府是中央派出的监督机构。“路”的设置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防范藩镇割据重演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8 . 清朝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其深远影响是
A.严重阻碍了农业发展B.导致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C.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D.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9 . 材料   在中国传统城市中并没有严格的道路交通规则,行路各凭所愿,因此在繁华商埠,往往车马拥挤,秩序混乱,甚至会造成严重的伤亡。特别是至晚清随着西方物质文明的引入,新式交通工具日益普及,交通事故频频发生。而自从警察出现以后,开始有了近代意义上的路规路则。……如天津警察“南局”颁布了《道路管理办法》《管理洋车办法》《管理电车四条禁例》等;北京内外城总厅制订了《改定清道章程》《清道执行细则》《管理地排车专则》《管理大车规则》《管理人力车规则》《车辆夜行不燃灯处罚章程》等。制订了道路交通规则和车辆管理办法,并规定了违反交通规则的处罚办法。

——摘编自周执前《清末警政与中国城市管理的法治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城市交通管理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城市交通管理改革的意义。
2020-07-25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川师大万达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胡佛)主张救济主要应由地方政府和社区,私人慈善团体进行;救济重点在照顾处于困境中的大工业资产者、金融家和大农场主。他说:“联邦政府一干预,这种保险或干预,就会一成不变地堕落为仅仅的布施。对我们国家的理想和精神来说,自愿自觉的行动总比国库里拨出款来要强上千倍。”

——黄安年《罗斯福和1935年社会保障法》

材料二   罗斯福认为,(联邦)政府对于全体公民的福利负有一种终极的责任。如果私人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未能为那些愿意工作的人提供工作和为不幸的人提供救济,那么,那些并非由于自己的过错而遭遇困难的人就有一种要求政府予以援助的权利,他宣称“所有的人”,都有权“享受充分保障不必在经济上担心老、病、事故和失业的权利”。

——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美利坚合众国成长史》

材料三   1933—1939年,美国政府各项救济工作的支出总额达到了约180亿美元。这样的结果,毫无疑问的造成了美国政府的连年赤字1936年财政年度的赤字为43亿美元,但客观效果却使整个国家的境况有所好转,大大减轻了失业者的贫困和痛苦。

——温荣刚《罗斯福实行赤字财政政策的原因分析》

材料四   战后初期至60年代末,美国对经济的积极干预充分发挥凯恩斯主义的财政赤字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大力刺激经济的增长逐步健全和完善政府经济的机构,通过立法手段将政府经济干预深入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争夺世界霸权,政府将经济与军事生产相结合,庞大的军工生产和军事开支成了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重要的经常化的手段之一。

——陆月娟《二战后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的历史演变》

材料五   1980年竞选胜利的里根,身边聚集了一批经济顾问,有弗里德曼、格林斯潘、拉弗、里斯顿、麦克拉肯等货币学派和供应学派经济学家。上台后的施政纲领主要包括下述方面:大规模削减个人及公司所得税;大规模削减非国防开支;放慢货币增长速度,抑制通货膨胀;切实放松政府管制。

——赫伯特·斯坦《总统经济学》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胡佛和罗斯福对社会救济的主张的不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救济举措及影响。
(3)概括指出材料五的经济政策与材料四相比有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020-07-24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川师大万达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