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内史学界把从1912年袁世凯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至1928年张学良东北改旗易帜这期间16年称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直以来,史学界对这个政府的评价总是停留在原始阶段,普遍认为北洋政府本质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帝国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的傀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员马勇在其 2014年出版的《重巡近代中国》 一书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


结合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评析材料中马勇的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官制度的发展是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很少受到外来的影响。中国文官制度的主宰和灵魂是皇帝,同时,文官机构又是支撑皇帝专制主义统治的重要支柱。中国自秦汉时起,便开始制订文官律。唐六典的出现,则是文官法成熟的标志。经过宋元至明清,以会典的形式为主,形成了文官法的独立体系。唐代文官制度中的制授、敕授、旨授和判补等影响了日本的近代文官制度。13世纪末以来,马可·波罗、利玛窦等人也介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其中便包括文官制度。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综论》

材料二  科举始于隋唐时期,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士子自幼习诵儒学经典,皆以科考为目标。到了清代,科举考试内容仍以四书五经为主。19世纪中后期,工矿企业大量出现,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逐步发展。20世纪初,清政府增设外务部、商部、学部、度支部、法部、邮传部等新机构。1905年,清政府颁布谕令,规定自次年起停止科举取士制度。1915年,民国政府公布了《文官高等考试令》等法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2)20世纪初,中国废除科举取士,推行新式教育体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试评析这一现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张居正在万历王朝初年,当了十年首辅,人们赞扬他是“起衰振隳”的“救时宰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救时宰相

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体制发展到明朝,政治上的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度,连宰相的权力都收归皇帝所有。……封建专制制度已经百病丛生,沉疴临绝,不进则亡。张居正就是在这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走向政治舞台,留下他传奇的人生。

张居正从秀才,举人,进士进而官至内阁大学士,从平民中崛起,他在明朝后期万历元年至十年(1573—1582年)出任首辅,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改革。改革时已是国家多事之秋,究其所处的16世纪这一特定的时代,已不仅是一姓王朝的衰败,而是整个封建制度走向没落。16世纪末的中国历史给了他与历代改革不同的背景和机缘。

但他不畏艰难,奋力十年改革,一是以法治为理政的中心,使改革得到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以理财为监察的中心,整顿官府,使新政得到财政收益;三是以均赋役为中心,“重农厚商”,“厚商利农”发展社会经济;四是以近民便俗为宗旨,提倡面向实际,为改革提供有力的思想资源。这样从政治推向经济,从四个方面强国富民,取得显著成效。

——摘编自《张居正改革评析》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张居正被称为“救时宰相”进行合理解释。
2022-11-27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第二中学等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社会主义学说中国化的历程)一方面,以外国语言文本为载体的社会主义学说要想实现在中文语境下的传播,必须首先通过翻译实现向中国语言及中文文本的转化,才能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开始其“中国化”的旅程。另一方面,译介者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联系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思想观念,成语典故等去阐释或附会西方社会主义学说。这样的译介阐释过程,体现了译介者的一种文化自觉。

——摘编自孙建昌《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早期译介与传播(1900—190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评析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早期译介。

材料二八七会议后,怎样夺取武装斗争的胜利,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便成为摆在党面前的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必须首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积蓄革命力量,在条件成熟时夺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这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是在党领导人民的集体奋斗中开辟出来的。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2)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分析“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开辟的意义。
2022-11-05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民国知识分子的“未来中国梦”

材料一   先生:

在这昏黑的年头儿,莫说东北三千万人民在帝国主义的枪刺下活受罪,便是我们的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也都沉沦在苦海之中。……但是我们真的就没有出路了吗?我们绝不作如是想。固然,我们对现局不愉快,我们却还有将来。……因此我们特发起,在一九三三年的新年,让我们大家来做一回好梦。对于理想的中国,理想的个人生活,各人应该有各人不同的梦。……

(问题一)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请描写一个轮廓或叙述未来中国的一方面)

(问题二)先生个人的生活中有什么梦想?(这梦想当然不一定是能实现的)

——东方杂志社启

材料二   《东方杂志》共收到142份稿件,百分之七十五的作者为文化精英。下表摘录了部分作者关于“未来中国”的梦想。

人物梦想
李宗武(北京大学 教授)我希望中国的军人不要只能内战,不能抗外。 ……我希望商人们放出点天良, 多推销些国货,且不要硬指外国货为国货。
徐伯璞(山东正谊 中学教员)中国内部既团结一致,再联合世界被压迫的民族,及各国被压迫的阶级, …… 宣传中国的王道,发扬中国的文化。
金仲华(杂志编辑)农村与都市的建设将并驰前进,或许前者的发展要超过后者,但决不是在后 者摧残之下的。 ……铁道将成为中国的动脉管,河流为静脉管,而密网的汽 车道则为遍布全身的微血管。
宋云彬(作家)未来的中国,将有一场大火,毁灭旧社会的一切,重新建设起一个没有人对人的仇恨、阶级对阶级的剥削的社会。

——据裴植《民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梦——以<东方杂志>1933年“新年的梦想”专辑为中心的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国知识分子的“未来中国梦”进行评析。要: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前期,仅江南一省的赋税就占了全国的三成,科举考试录取更有“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之说。清政府专门设立了两江总督并增派淮阳总督、安徽巡抚等官员进行协同管理。顺治帝后期,江南省被拆分为江苏、安徽两省,如下图。


材料二   清初为便于统治明代故土,仍沿用明制承宣布政使司,仅改北直隶为直隶,南直隶为江南承宣布致使司,即废除了南京为留都的地位。康熙年间,改布政使司为省,因认为全国区划为十五省,其制过大,先后分湖广省为湖南、湖北两省,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分陕西省为陕西、甘肃两省,汉地被拆为十八省。在边疆,清朝施行与内地不同的行政区划制度,由中央设辖区,委派重臣,如在东北地区设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及在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在新疆设伊犁5个将军辖区,但伊犁将军一直待在中原,在西藏、西宁设办事大臣辖区,蒙古则采取其民族的盟旗制,连同内地18省,全国共为26个政区,为中国现代省的政区划分奠定了基础。清代省以下的各级行政区划单位基本上是沿用明制,省下辖府和直隶州,府下领散州和县。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清政府对江南省的拆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行政区划设置的特点。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学者在研究西汉时期东亚政治形势时制作了以下三幅示意图,请从以下图示中任意提取西汉时期东亚政治形势演变的一个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

图1.西汉时东亚政治体数量变化折线图
图2.东亚地区国际关系简图(公元前174年至约公元前111年)
图3.东亚地区政治秩序简图(公元前36年至西汉灭亡)
2022-11-02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海达行知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是20世纪的历史潮流,它的兴起是同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体系危机同时发生的……这一历史潮流虽然在东方自20世纪初就开始了,但是,只有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形成势不可挡的洪流。它首先在亚洲出现高潮,接着转向非洲和拉丁美洲……从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大约30年左右时间,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

——吴于廑总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下卷)》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特别是二战结束后,这种来自亚非拉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又开始出现更新的诉求。这一时期的反殖民运动开始超越民族国家关怀,试图追寻国际层面的平等政治秩序。这种政治实践,也给20世纪国际秩序中的“平等”问题带入了新的内涵。

——殷之光《国际主义:从第三世界独立历史出发的世界秩序叙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2022-07-15更新 | 145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有一种臆想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明朝试图超过元朝在海外的经营,也想要像西班牙王室鼓励哥伦布航海那样,做出新发现。……明朝的永乐帝在登基之前负责防卫北方,他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就是为了便利防守北部边疆,所以他对北方的威胁始终耿耿于怀。朱棣可能是想派遣使者与西边的帖木儿汗国联络,希望跟帖木儿汗国互通声气,包抄瓦剌蒙古的势力。首先,郑和航海之前永乐皇帝的诏书中就特别提到“今遣太监郑和往西域忽鲁谟斯(今波斯湾入口)等国公干”。他没有提到东非、印度、苏门答腊之类的地方,所以郑和七次航海,每一次都到位于波斯湾东南的忽鲁谟斯。其次,郑和手下有一个叫马欢的宁波穆斯林,回国后写了《瀛涯胜览》,他有一首诗:“忽鲁漠斯近海傍。大宛米息(埃及)通行商。曾闻博望使绝域,何如当代覃恩光。”忽鲁谟斯是由阿拉伯海进入波斯湾的第一个海港,所以说它是“近海傍”。明初大宛是帖木儿汗国的心脏地区,距离蒙古盘踞的新疆非常近。

——摘编自张信刚《丝路文明十五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2-09-07更新 | 368次组卷 | 8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传媒刊发“文明结婚”

下图为清末上海图画日报)(1909年第47号)刊发的《上海社会之现象·文明结婚之简便》。

图中文字:

自欧化东渐,一般新学界人,每崇尚自由婚姻,摒除旧时婚礼之繁。沪|上素号开通,凡所谓文明婚姻者,又数见不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传媒刊发‘文明结婚’”进行评析。
2022-05-15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