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权利(按现代义的“rights”)一词在西方是近代以后,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出现的。中国古代没有权利的现代解,但就“得到法律认可并保护的利益”而言,其在中国古代法律中也是存在的,正如罗马法中没有权利一词,但古罗马人的权利观念和权利意识可以在罗马法中表现出来。只不过,权利(现代义)在古代中华法系中未得到足够重视。司马迁历数各国、各地、各行各业、各式各样追逐权利的情况后总结道:“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司马迁还说:“皆非有爵邑奉禄弄法犯奸而富,尽椎埋去就,与时俯仰,获其赢利,以末致财,用本守之,以武一切,用文持之,变化有概,故足术也。”其中的“用文持之”的一种学术解释就是“用法律政令等文字方式维持下去”。

——摘编自方宇军《中国历史上的权利》

材料二   近代以降,民权一直被看作解决中国问题,打开中国枷锁的扣结。梁启超说:“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政弱之根源”“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孙中山创立了系统的民权理论,认为政治革命的根本是“民权主义”。新文化运动后,民权观念日益强化,权利被当作一种新道德,人们甚至用道德的种种属性来评判权利。但是,20世纪中国权利生长的“另一方面”是关于权利的观念、体系和保护机制“总是处在矛盾和反复之中”,难以落实。百年以来,国内民权研究主要有三种路径:一是传统文化中心主义,主张“天不变道亦不变”,对西方理论完全排斥;二是西方中心主义,主张“全盘西化”,对西方的东西照抄照搬;三是文化改良主义,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摘编自余少祥《中国本土主义的权利理论建构——评夏勇〈中国民权哲学>》

材料三   在现代国家,人们一般具有公法权利和私法权利。公法权利指的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国家在公法权利实现中负有责任。以社会权(劳动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为例:由于权利主体难以通过自由谈判、公平竞争和自我奋斗去实现,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帮助。日本学者大须贺明认为,社会权是与福利国家观相对应的基本人权,为此国家要积极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保护和帮助弱者。(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说,现代契约法已发生了“有重大意义的、富有戏剧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正是某些权利从私法权利上升为公法权利的过程,也是国家在私人领域积极作为的体现。

——摘编自余少祥《中国本土主义的权利理论建构——评夏勇<中国民权哲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的权利观,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华法系对“权利(现代义)”不够重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权利观念的传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列举“国家在公法权利实现中负有责任”的具体例证。
(4)《人权宣言》(1789年)宣称:“一切政治结合均旨在维护人类自然的和不受时效约束的权利。”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近代西方权利观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不仅私人编纂的几部科技著作在各自领域具有总结性,朝廷为标榜“文治”,也一再组织学者编纂总结性的大型典籍。明成祖时,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全书近2.3万卷,分装为1.1万余册,辑录了上古到明初的书籍8000多种。这部巨著已经散失,今天能看到的不足4%。清乾隆后期,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共收录古代重要典籍约3500种,合计近8万卷,3.6万余册,约7.7亿字。根据各书内容,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每部下面又分许多类。它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一次系统和全面的整理,但在编纂时也按照清廷的政治标准。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6页历史纵横明清大型典籍的编纂

材料二   在农具、耕作技术、灌溉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至清中叶的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农民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于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

在江南等经济发达地区,传统的农业单一经营方式已有明显突破。多种经营兴盛,经济作物棉、麻、桑、蓝靛、茶树、甘蔗、蔬菜、果木、花卉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在松江、苏州二府,棉作已经压倒稻作,“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嘉兴、湖州二府,则是蚕桑压倒稻作,“蚕或不登时,举家辄哭”。清朝更进一步通过政府手段发展多种经营,包括推广蚕桑、植棉、植树、畜牧等,福建、四川、广东等省的多种经营都颇见成效。以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地区需要依赖邻近地区提供商品粮,湖广、江西等地成为新的粮食生产中心,承担了向江南、福建、广东供给粮食的任务。江南本为唐宋以来最大的粮食产区,时谚云“苏湖熟,天下足”,而到明清,由于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谚语已变为“湖广熟,天下足"。另外清朝边疆地区农业的发展,较之前代也有明显的进步。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用书第197198页明至清中叶农业的发展

材料三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王文成公全书》卷26《大学问》

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

——《王文成公全书》卷2《传习录中·答陆原静书》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7页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大型典籍的编纂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至清中叶农业的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王文成公全书》中良知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4)综上,谈谈你对良知问题的认识
2023-05-26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永川双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运动的核心理念是对理性的信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到自然界的运作法则,更促使启蒙思想家去思考社会问题的解决。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被称为启蒙运动的史学杰作。我国著名史学家吴于廑先生曾这样评价吉本的研究:“从逐页的注文可见,其征考的文献之广,辫析史事之勤,也就是讲求理性验证之严格,在19世纪西方史学大兴史料研究之前,是难见其匹的。”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们那种对史料的审慎批判态度,直接影响了19世纪实证主义史学,并为其奠定了基础。启蒙思想家们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理性批判态度,较为适当客观的评判原则,促进了历史学朝科学化迈进。

—摘编自黄冬敏《理性主义史学研究:以十八世纪的法国为中心》

材料二   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以“历史进步”的观念完全颠覆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循环论。然而对“历史进步”的信仰在20世纪初受到了挑战,理性的历史研究并没能阻止非理性的世界大战。二战后,人们愈发意识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给人类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灾难;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促进生产力提升、强化了人对自然的控制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冷战造成了人类生存危机、人文精神失落等问题;高速发展的信息化促使精神文化的生产进入普通的商品生产的轨道;世界范围内各种反叛的革命激情高涨。后现代主义史学从历史著述的形式、概念和原理中来审视现代历史学。詹京斯在《历史的再思考》中把历史学家的著作看成历史学家本人的意识形态和世界观所包容的故事编集。

—摘编自刘华初《后现代主义史学的理论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主义史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兴起的历史背景。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类社会发展与史学理论革新的关系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普法战争后,为了实现国家军事崛起,民族复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在初等学校大力开展军事教育,以培养未来的“公民战士”。教育部携手军方和各民间组织,帮助初等学校开展体育和军事教育。初等学校努力结合各门课程各自的学科特点,与体育课共同构建起一个多学科渗透的军事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为法兰西民族在身心上双重实现“民族新生”,以及为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建构提供了助力。

--摘编自曾晓阳《民族复兴视域下的近代法国初等学校军事教育》

材料二   始于清末的军国民教育思想是对近代国际军国民教育思潮的主动适应与学习。它顺应了当时中国人急图救亡的政治需求,得到了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雏新派的大力倡导。其重要内容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普及军事知识的教育和军事技能的训练,重视学校体育,改善学生体质,使之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大力宣传武人战功,进行爱国的尚武教育,以培养国民的民族观念和爱国精神。

--摘编自韩玉霞《清末民初的军国民教育》

材料三   1985年,教育部、总参谋部在全国普通高校开展军事训练试,点,要求将军事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通过军事训练教学对大学生实施国防教育,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01年起,“军事课”在普通高校由试点转为全面展开,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军事课”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的一门素质类课程,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程建《浅析普通高校开设“国防教育课程”相关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普法战争结束后法国初等学校军事教育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法国相比,清末军国民教育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导致不同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学校军事教育的认识。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与非洲之间的交往古已有之。在汉代,非洲已在中国与罗马的贸易中发挥中转站的作用。唐代中国同北非、东非等地已实现直接通航。宋代,每年自非洲进口的商品数额大大超过前代体量。元朝中非人民对彼此的了解更加深入。明代郑和船队四次抵达东非海岸,将古代中非交往推向高峰,双方频繁互访,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永乐年间还恢复了三省市舶司,以便非洲诸国使节来华时“与中国贸易”。

——摘编自张铁生《中非交通史初探》

材料二   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积极支持非洲国家民族独立自强。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访问加纳时,明确了中国对外援助坚持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以及不附加政治条件等基本准则,奠定了中国对非援助的总体基调。经过长期的友好交往,中国越来越赢得了非洲人民的认可与支持。

——摘编自宋微《中国对非援助70年-理念与实践创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非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中期中国支持非洲国家的原因。
(3)综上,谈谈你对中非交往的认识。
2023-03-20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界现代化进程是从16世纪开始的,表现为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拓、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兴起等,它使民族历史逐渐融为世界历史,极大程度推动了人类文明向前进步。18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开启了工业革命、以工业、技术、资本、掠夺为核心要素的西方现代化,带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把现代化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也暴露出一系列弊病。

……

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开启于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在全面铺展新中国的建设的辉煌历程中,一以贯之地致力于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世界现代化普遍性和中国现代化特殊性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独立自主探索了一条人类通往现代化的新路,以自身的积极创造和主动发展,对人类现代化产生了世界历史性意义。

——摘编整理自英明《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欧美国家现代化历程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
(要求:可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某个方面拟定观点,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楚)
2023-04-14更新 | 507次组卷 | 6卷引用:重庆市2023届高三二模(康德卷)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英镑对全球经济、金融和货币的支配地位,正是大英帝国全盛时期令人惊叹的强大国力的反映。I860年,大英帝国领地面积达到2470万平方公里,到1909年,总面积增加到3302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5%。不仅如此,大英帝国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大量投资。到1914年,海外投资占世界境外投资总资产的40%50% 。在为世界贸易确立规则的同时,大英帝国还为国际货币体系确立了标准。1868年,只有英国和它的一些经济依附国实行金本位制,但到1908年,除中国、普鲁士和少数中美洲国家继续实行银本位制之外,金本位制成为世界货币体系的标志,实际上就是英镑本位制。

——摘编自向松祚《新资本论》

材料二1969年6月,一份题为“国际货币事务的基本选择”的报告正式提交尼克松总统,这就是著名的“沃尔克报告”。其主要内容是:(1)美国应首先会同有关国家就汇率重新安排问题展开磋商,并以此促使德国等有关国家实现货币升值。(2)在无法实现汇率重新安排的情况下,美国应单方面宣布暂停美元与黄金的可兑换性,以期减少美国的黄金流失,刺激汇率机制的重新调整,同时影响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方向。该报告很快得到尼克松的批准和采纳。1971年8月,尼克松总统正式公布了美国的“新经济政策”。在国际经济政策方面,美国将征收进口附加税,暂停美元与黄金的兑换,削减对外援助等。此后,尼克松致电有关国家领导人,声称“新经济政策”的目标就是重振美元的国际地位,同时寻求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摘编自舒建中《试论美国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逐步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克松政府调整货币政策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国际金融体系构建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形成三次现代化高潮:英国工业革命触发了第一次高潮,并在大西洋两岸形成现代化的始发区;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是第二次高潮,它使欧洲核心地区迅速卷入现代化,并且向其他地区强劲推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真正的全球性浪潮,世界一切地区几乎都身不由己地卷入了现代化潮流。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是中国现代化的初始阶段,封建旧王朝体制下的清政府谋求封建王朝的延续和资本主义的改革。从1911年到1946年,中国的现代化虽然实现了向资本主义模式的转变,但处于自发的游离状态。新中国建立后,中国选择了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探索非资本主义现代化。1979年后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找到了顺应全球发展潮流、兼采各国发展所长、发挥自身独有特色的发展方式。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和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西方人认为世界就像一部“自动扶梯”:各国根据其发展阶段的不同水平,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注定要像西方一样,站在自动扶梯的顶端。按照这种思维,现代化意味着整个世界的西方化。但问题在于它忽视了历史和文化,每个社会都被简化为在本质上与西方相同的社会。显而易见,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深刻地塑造了不同的社会,这反过来又决定了它们现代化的性质和现代性的特征。

——摘编自[英]马丁雅克《西方化不是现代化的唯一标准》


围绕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路径”为题,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认识。(要求:围绕论点展开论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624年,唐太宗下诏成立太医署。629年,地方性医学教育机构开始在某些州郡建立。至此,传统“师徒相授”模式有所改变。太医署非常重视考试,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每月、季及年都有考试,以评核成绩,并规定学习九年仍不合格者,即令退学。而医师们的升迁制度也是基于他们的成功治愈率。公元713年,地方政府可自行委任教师到这些地方医学院教授。公元723年,地方政府已被授权可指派医师为本地民众服务。

——摘编自李成文《中医发展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医进入中国,中医学的有识之士迫于生存压力,提出了中医“科学化”的口号。北洋政府开设新式学校,但把中医药排除在教育体系之外,中医界人士意识到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遂有业界名流向政府请愿,也有一些人开始着手筹建学校。到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中国医学院、浙江中医专门学校等纷纷成立。学校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高度重视传统经典的教授,如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开设了金匮要略等17门中医课程,也教授学生西医知识。中医在推行学校教育的同时,仍继承了师徒相传的模式,部分名医公开教学之余,仍带徒授业。民国中医学校重视临床能力培养,各校都设有临床实践季度,部分学校甚至安排半天课堂教学半天随师临床时间的教学模式。

——摘编自朱建平《百年中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医学教育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中医学教育得到发展的原因并分析其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医发展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90年代,欧洲帝国主义和美国帝国主义都逐渐趋向高潮。美国向巴拿马租得一个运河区,加以设防,并着手修筑巴拿马运河,巴拿马变成了美国的保护国。美国还在1898年赢得了与西班牙的战争,吞并了波多攀各和菲律宾,对菲律宾的抗议者进行了残暴镇压。美国还把古巴沦为自身的保护国。1904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对外推行“大棒政策”,对某些国家“行使某种国际警察的权力”。这一时期,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提出了“海权论”,认为争夺海上主导权对于主宰国家乃至世界命运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一军事扩张理论为以后美国政府推行对外制订战争计划、谋求世界霸权产生了重要影响和指导作用。

——摘编自(美国)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英国对南非大量投资,扩大资本输出。南非布尔人(荷兰人在南非移民的后裔)抵制英国势力渗透,激化了英布间的矛盾,18991011日,英布战争爆发。战争爆发后,欧洲舆论谴责英国在英布战争中的行为和表现,欧洲列强也趁机纷纷奔其海外殖民利益,英国陷入外交孤立。1902年,英国尽管赢得了英布战争的胜利,但随后英国被迫放弃“光荣孤立”政策,将战略重心转移至欧洲大陆,先后与法、俄签订《英法协议》和《英俄协议》。至此,英国卷入到欧洲大陆政治军事纷争的漩涡之中。

——摘编自刘佩文《英布战争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在19世纪90年代以来,加紧对外扩张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布战争对欧洲局势的影响。
(3)综合以上信息,谈谈你对大国外交政策与国际局势关系的认识。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