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58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历史变革中,长江流域是首倡之地,处于时代潮流的中心。在军事、经济、文教、社会风气等领域,沿江商埠向周围地区影响和辐射,带动了近代化进程。在同西方接触过程中,长江人精研西学,走出长江,游历并留学海外,归国后,勤劳付出,为近代中国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陈振江《近代长江文化推动中国社会发展》


据上述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围绕“讲好长江故事”,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实准确、论证有力)
2 . [历史——选修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大钊自会说话始,祖父李如珍便教其读《三字经》等。1895年入私塾,熟读《四书》《五经》等典籍,他认为,儒家思想、制度体系、科技发明和中医药学,都是世界文明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珍宝。新文化运动时期,他认为东西方文明一主动一主静,东方文明应吸收西方文明“以济吾东洋文明之穷”。同时,东方文明又能使西方文明增添“精神”气质。十月革命爆发后,他提出“俄罗斯无产阶级文明”是世界“第三新文明”,且是拯救世界的法宝,为此他号召“劳工阶级的运动”,号召知识分子去做“开发农村的事”。李大钊根据中国“实境”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讲。

——摘编自袁咏红《李大钊的文化观及其历史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大钊文化观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文化观的历史价值。
3 . 乾陵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陵园神墙朱雀门外两侧有六十一尊真人大小的蕃臣像,这些人是疏勒国王裴夷健密施、于阗王尉迟璥、波斯王卑路斯、石国王子石忽那、吐火罗王子特勒羯达健等,还可能有新罗文武王金法敏。蕃臣像反映了唐朝(     
A.开放与包容的气象B.边疆与内地一体化
C.胡化与汉化的并存D.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陕甘宁边区的小学语文课着重讲述抗日英雄的故事,揭发侵略者的凶残,以激发儿童的抗敌气概;算术课则以统计日寇烧杀来练习算数;常识课讲述防毒、防空、反特、反奸和如何配制炸药等知识、技能。当时小学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设置(     
A.有力粉碎了奴化教育B.集中体现革命形势的需要
C.推动了抗战局势转变D.调动了一切抗日积极因素
5 . 西周时,周天子称“王”。进入春秋以后,除周天子外,春秋早期楚国国君楚武王开始称王,晚期吴国、越国国君也称王。由此可知春秋时期(     
A.加强了中央集权B.分封制趋于解体
C.强化了家国认同D.政治中心向南移
6 . 秦汉乡里组织拥有教化、征发赋役、维持治安、兼理听讼等职权;唐代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里设坊,田野设村,村坊邻里掌管核实户口、催征赋役等。据此推知(     
A.基层实行地方自治B.国家权力呈下移态势
C.政府重视基层管理D.乡里组织有行政职能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李济(1896—1979)又名李济之,湖北钟祥人,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李济始终将考古学视为历史学的分支,认为考古学的责任是用自然科学的手段,搜集人类历史材料,整理出来,供史学家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真实可靠的历史,最终推动健全的民族意识形成。针对上古史研究文字记录严重不足的状况,李济认为应关注地质、气象、古生物、人类文化遗址、民族学、人类体质学等各涉及多门学科的资料。他主张采取比较法,做到中国与外国比,国内各区域相互比,“比较各处的事实”“认识各处实物的真正价值”。他赞成在考古资料收录方面应详细记载出土时间地点和周围环境的做法,认为这体现了史学家求真的态度与素养,此外还要保持有控制的想象力。

——摘编自杨天通《考古和人类学视野下的古史重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李济的学术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考古学对史学研究的价值。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南地区包括今四川、云南、贵州与重庆市全部,地形复杂,民族众多,交通道路是将西南地区不同地理单元与民族连为一体的纽带。秦始皇时期将军常颇开通五尺道,自成都通往云南昭通、曲靖,汉武帝时期唐蒙整修扩建。另一条川滇道为灵关道,从成都通往洱海。汉武帝时期,唐蒙出使夜郎,夜郎归附,设置犍为郡。唐蒙自僰道将路伸延至牂牁河沿岸,打通了川、滇、黔、桂数省的古代交通道路。朝廷相继在西南设置郡一级行政机构,考古学者在昆明发掘出主体为两汉时期的文化堆积层,发现包括“益州太守章”及益州郡下辖的24个县中18个县的长官封泥。虽然这些行政机构的设置来自汉王朝之令,但其内部管理则以部族为基础。

——据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整理

材料二:西南边疆近代交通起于中法战争之后法属滇越铁路的修建,西南边疆社会的路权意识亦随之觉醒,也使滇越铁路从修筑到之后的运行,始终伴随着边疆人民的路权声张及对交通权益维护的问题,并与内地保路运动形成呼应。抗战时期,“自西南局面打破,全国政令统一后,当局锐意发展西南交通,以沟通各省之运输与文化,且为联络巩固国防计,各省交通,亦有早为联络之必要”。为此,亦展开了从公路、驿路、铁路、航空、电话、邮寄等全方位的交通开发,凸显了国民政府在西南边疆社会凝聚力的增强。解放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西南地区的道路建设,成渝、宝成、川黔、滇黔、成昆等重要铁路干线相继建成通车。当代,新技术融合交通发展,高速公路和高铁以及大飞机等交通弥补了被大山阻隔的河海航运,新技术支撑下的新的物流体系形成,使得在深山中的大多数村寨都可以借助互联网和物联网,实现订单试生产和预订服务。

——据陈征平《论近代交通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内地化牵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中央政府管理西南地区的举措,简述该时期发展西南交通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交通现代化对西南民族地区内地化的牵引作用,并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南地区交通发展迅速的原因。
2024-01-10更新 | 187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有学者在论及上世纪60年代初的“包产到户”时,认为“包产到户”不仅是由于农民对经济效益的需要,还有农民获得“身心自由”的心理调适感,如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在他们重获土地使用权后表现得淋漓尽致。据此可推知,当时“包产到户”的实行(     
A.取消了人民公社体制B.有利于解放农村生产力
C.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D.结束了错误的思想路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明代江南每年举行蚕神祭祀活动。如清明节当天,湖州含山镇以蚕神祭祀为主体的庙会活动中,乡村供奉的各个菩萨都会被蚕农抬到蚕神庙进行参拜,称“扛菩萨”。该现象表明(     
A.政府依靠市镇强化乡村治理B.市镇经济辐射能力增强
C.蚕桑成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D.庙会成为基层自治组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