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率先创建了现代民族国家。一方面,民族国家产生了国家利益的概念,有着民族利己主义的特征,成为西方帝国主义的源头和帝国主义战争的策源地;另一方面,英国创建的民族国家又产生了一种与中世纪不同的现代民族意识;这种意识首要和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作为一个独立个人的尊严。它破坏了各种各样的地方主义、习惯和部族的力量,帮助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政权。它统一了市场,以及行政、税收和教育的制度。它攻击封建主义的实践以及帝国暴君的压迫,并宣布人民的主权以及所有的人民有权决定其自身的命运。

——摘编自陈晓律《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

材料二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冲突中发动产生,又在吸收西方民族主义精要与本土思想精华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完善的。特别是在义和团运动失败之后,排外主义的传统民族思想影响式微,而以民族国家观念和主权意识为基调的近代民族主义则逐渐流行,成为反抗西方入侵的新的思想资源。它推动中国人修正陈旧的国际观,使其一变原来的天下意识为现代意义上的世界意识,认为中国不过是世界普通的一员。它具有深刻的民族批判精神,把批判锋芒直指中国自身的问题,认为内部问题是危机加深的深层原因,把了解西方,向西方学习当作自强的出路。

——摘编自张鸿石《论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民族主义所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
(3)据材料一、二,分析中英民族主义内涵的异同。
2023-11-2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变化】

材料一   13世纪,欧洲“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已经存在,此时,国家主权的概念尚未出现,但民族国家已在孕育和形成之中。到了中世纪末期,欧洲出现了向民族国家过渡的大趋势,其标志则是专制王权的建立。从现代化的角度上说,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而最先从西欧兴起的民族主义思潮逐渐在其他地区传播开来,尤其是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形成的巨大推动力从根本上唤醒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民族意识,从而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普遍形成。

——摘编自刘成《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其意义》

材料二   二战结束以来,由于殖民地独立后的人员“返流”,为战后重建招收“客工”,接收各类难民和欧洲共同体内人员自由流动等原因,欧洲各国的移民数量不断增加。欧洲原本相对单一的民族国家因此出现了变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治理形态上的变化在欧洲国家也体现得非常充分。欧盟已经建成统一市场和关税同盟,成员国使用统一货币;通过《申根协定》取消国境限制;在政治、外交、财政、社会等领域中,欧盟国家的合作也日益紧密。这样,原来属于民族国家控制的主权事务,很多都要在欧盟层面上进行合作与协调。

——摘编自田德文《国家转型视角下的欧洲民族国家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以后欧洲民族国家变化的影响。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统一南方后,于971年在广州设置市舶司。以后,宋朝政府又在杭州、明州设置市舶司,它们与广州市舶司合称“三司”。《元丰市舶法》的颁布更加有利于海外贸易的发展,中外商人往来频繁,商品交易量大增,市舶收入随之增加。

——摘编自霍贺《浅析宋代的对外贸易》

材料二  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庭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到宋朝,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时人概括这种变化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出现这一变化?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时期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出现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图书出版市场。中国人口在汉唐间未能超过6000万,而到北宋末年,在北宋、辽、西夏、大理等范围内总人口达到了1.4亿。人口增加带来了生存竞争压力,导致一部分人不得不通过读书、业儒,进而入仕以求改变困顿的家境。据统计,两宋科举取士正奏名和特奏名共12万多人。科举的直接参与者和接受教育者数量的剧增,培养出了一个数量庞大的读者群体。两宋时期国子监刻书计有9440卷。一些政府部门、地方学校也都刊刻了一些与科举有关的书籍和相当数量的经传史记、诗词歌赋等。通俗读物、童蒙读物、民间日用书籍等成为市民阶层所需要的文化产品。此外,医方、历书、占卜类书也是民间百姓喜闻乐见的书籍。当社会对图书的需求与图书生产联动协调时,宋代的图书市场便就此形成了。

——摘编自白金《人口、科举与宋代图书出版市场的形成》

材料二   1843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在上海创办了墨海书馆,该书馆使用以牛为动力的机器印制图书,这是外国在中国设立的最早的近代出版印刷机构,也是中国近代第一家铅印出版机构,之后中国又出现了格致书室、美华书馆和广学会等20多家出版机构。1846年,清政府正式废除了禁教令。这一时期在中国出版的图书主要有《养心神诗》等传教小册子,《华英字典》《中葡字典》《拉丁—中文词汇》等工具书,还有大量有关西方学术、文化和科技的著作,如《东西史记和合》《大英国志》《代微积拾级》《几何原本》等。1851年由广州西关金利埠惠爱医院出版的《全体新论》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地介绍西方人体解剖学的著作,对中国医学界影响很大。

——摘编自郑艳红《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图书出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图书出版市场形成的原因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传教士在中国出版图书的背景及影响。
2023-08-30更新 | 187次组卷 | 5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欧洲,作为精英阶层创造的博物馆,自诞生起就不自觉地带有强烈的精英文化的基因,这决定了博物馆服务对象的角色不自觉的偏向精英阶层。而民主趋势下,普通大众权利的获得使得博物馆又不得不重视大众的文化权益。16世纪中叶,收藏被受教育阶层视为一种有修养的绅士行为和身份地位的象征,收藏主要涉及文化艺术、自然奇珍和历史古物,由于启蒙运动的推动,19世纪公众将自己藏品捐出成为潮流。法国大革命后政府宣布将卢浮宫变成国家博物馆,在理论上强调博物馆成为普通人可进出的场所,“这些国家的艺术属于自由平等理念下诞生的新社会全体公民所有”。

——摘编自潘继业《西方博物馆公共化中的精英力量》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在与外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交涉中常常出现沟通不畅的问题,与外国人沟通必须“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恭亲王奕䜣也感到清政府在外交中的劣势,于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官办外语学校同文馆建立了。同文馆博物馆是辅助教学的设施,藏有新式机器(模型)、动植物、医学标本、矿石等。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同文馆总教习后还从国外购买了一些藏品,藏品的陈列主要是按照学科进行分类,只为同文馆教授学生使用,并未对社会公众开放。虽然庚子之变打断了它的发展历程,然而其曾经的管理和陈列都为后期博物馆事业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摘编自陈思清《近代中国学校博物馆发展研究(1876194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趋势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京师同文馆及其博物馆建立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外博物馆的共同贡献。
6 . 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一 明代中叶,西方传教士通过澳门进入中国内地。他们以传播欧洲科学文化为手段,导引信徒向慕欧洲文明和生活方式。他们介绍的西方科学主要集中在天文数学方面,介绍的并非西方科学的最新成就,但许多科学著作通过编译得以在中国流传,中国有了可供吸取的新的知识来源。

西方传教士为了适应、了解中国社会,开始钻研中国的经典。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经意大利和法国人的介绍、研究,先后有了拉丁文和法文等译本,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中流传。1671年法文本的中医著作《中国脉经》出版。1735年第一步系统介绍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科学的《中华帝国史》四册在巴黎刊印。中国的工艺品、园林、瓷器、绘画、丝绸和茶叶等也得到欧洲人的景仰。在启蒙运动中,中国的优秀文化曾给莱布尼兹、伏尔泰的哲学和魁奈、杜尔哥的重农派学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不能过分夸大明清之际西学东传的规模与效应。原因之一,是西学知识、无论是科技还是艺术,只囿于宫廷和极个别士人,没能真正走入中国社会,更不要说被纳入科举,跻身主流文化;原因之二,是中国人以一种非常务实的态度选择性地接受西学,主要是选择一些能够满足农业社会需求的内容,而这部分内容并不多。

                                                                                                                                                                                                                              ——摘编自张国刚、吴莉苇《中西文化关系史》第二版

1584-1790年间传教士翻译成中文的西方书籍类别


       
1.自然科学(数学、天文、生物、医学等) 2.人文学科(地理、语言文字、哲学、教育等)     3.宗教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16-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2023-11-03更新 | 97次组卷 | 3卷引用:甘肃省酒泉中学2024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冷战思维以意识形态对立为核心特征。苏联解体后,美国沿袭了冷战思维,使其至今仍在外交政策制定中扮演重要角色。进入21世纪以来,在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美国冷战思维呈现出回潮态势。2017年以来,特朗普当选总统后,美国渲染中美关系中的大国竞争和权力争夺属性,强调与中国的意识形态差异,对中国的正常发展进行污名化。拜登政府进一步炒作涉疆、涉港、涉台议题,以中国新疆的所谓人权问题为由通过立法方式对华展开贸易制裁,对中国香港选举制度展开抨击,持续对台军售。美国还组织举办了全球“民主峰会”以孤立打压中国,攻击中国推动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对华意识形态攻势日渐猛烈。根据意识形态差异,美国在全球和区域组织中组建排他集团,谋求对中、俄进行全方位的遏制和围堵,加剧了世界的分裂对抗。美国把中国视为当前国际秩序的最大挑战,多次鼓吹“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试图与中国经济脱钩断链。美国冷战思维的回潮与其在世界“东升西降”变局下的霸权护持焦虑以及国际秩序分化裂解态势下的领导力重塑需求有关。

——摘编自张启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美国冷战思维回潮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1世纪美国冷战思维回潮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1世纪美国冷战思维回潮的影响。
2023-07-19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陇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西周亡于戎狄东侵,四方民族开始由四方向中原逐鹿,戎起于西而东向祸周,狄起于北而东向侵邢、卫、齐、鲁,又南下祸周、郑。荆蛮自南北上,侵郑窥周又东与吴争两淮。东夷自山东半岛南下淮南、皖北。吴越起于江浙而北上黄池、徐州争盟。四方民族的入侵,在中原出现抵御入侵的战争,这样形成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轮流坐庄的霸主政治。四方民族和中原人民充分地交流,加速了蛮夷戎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进一步消除了民族间的差异,为华夏族的形成积蓄了丰厚的基础。长期的斗争促进了我国社会制度的转变,积极地促成了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思想的形成。

——摘编自郑梅玲《论春秋时期民族的迁徙转化》

材料   1937年抗战爆发以后,华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及珠江三角洲地区,都相继成为直接作战的战场。1937年国民政府正式发表迁都重庆宣言,自此始,国民政府各机关陆续踏上西迁之旅。工人、学生、难民等,为躲避战乱,纷纷迁往西南的四川、西康、云南、贵州、广西和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大后方地区,形成了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大规模人口内迁运动。

——摘编自谭刚《抗战时期人口内迁背景的西南大后方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周时期民族迁徙的特点,并说明其产生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时期人口迁徙的新变化,并分析当时人口大规模内迁的主要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民主党派与抗日战争】

材料一   193810月,汪精卫在重庆召开的国民参政会一届二次会议上公开发表“凡两国战争终须和平,以我国积弱,非和平即亡国”的失败言论,民盟坚决主张“反对中途妥协投降”,要坚持抗战到底。

1944年,豫湘桂大溃败,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为了挽救危局,19441010日,民盟发表《对抗战最后阶段的政治主张》,建议国民党统筹战备、给养、训练以及要凭战绩升降军官,撤换抗战以来作战不力的将领,改善官兵的生活待遇以期提高战斗力,发展本国的军需工业以增强军事实力。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在政治上国民党日益腐败和消极,在经济和军事上亦发生了严重的危机。19443月周恩来号召开展民主宪政运动。民盟积极支持并参加这一运动,创办报刊抨击国民党的一党独裁统治,强烈要求开放政权,实行民主政治。民盟领导人张澜认为,“某一党获得政权后,就高唱以党治国”,“实行一党专政,视国家为一党所私有”,“而且党权竟超过国权……于是党治便自然而然的成为独裁政治”。

——摘编自张磊《略论中国民主同盟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中国民主党派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力量。1936年,救国会和第三党就发表宣言,指出挽救民族危亡唯一之途,是国内各党派都要“重其相同,轻其相异”,建立反日阵线,举国一致进行抗战。……抗日战争爆发后,救国会大批成员进入陕北、华北、华中等解放区,参加八路军、新四军。乡村建设派的部分成员,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和国民党军队的溃退,仍留在山东和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共同战斗。……民主党派在海外华侨中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积极动员海外华侨为祖国抗战出力。……抗战以来,华侨每年汇回国内的外汇是10亿元以上,这笔惊人的外汇,对祖国抗战是莫大的资助。

——摘编自宋连胜《民主党派对抗日战争的贡献及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民主同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主张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民主党派对抗战的主要贡献。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初海地宣布摆脱法国殖民统治开始至19世纪末,共有18个拉丁美洲国家取得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力量分布并不均匀,另一方面,拉丁美洲国家在独立过程中,存在跨境互助的情况。这种区域主义的初步实践受到法国大革命精神的鼓舞和启蒙思想的指引,在玻利瓦尔、圣马丁等解放者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综合来看,在世界范围内,19世纪初的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虽然具有进步意义,不过却是一场自上而下、由精英所主导的革命,很大程度上并未改变当地社会结构,这一状况影响着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

材料二   19世纪独立的18个拉丁美洲国家

序号国家名称宣告独立时间
1海地1804
2巴拉圭1811
3大柯伦比亚委内瑞拉1811
4哥伦比亚1819
5厄瓜多尔1822
6阿根廷1816
7智利1818
8秘鲁1821
10中美联合省危地马拉1821年宣布独立,加入墨西哥;1823年脱离墨西哥,建立联邦;1838年分为五个国家
11
萨尔瓦多
12
尼加拉瓜
13
洪都拉斯
14
哥斯达黎加
15巴西1822年建立帝国;1889年成立共和国
16玻利维亚1825
17乌拉圭1825
18多米尼加1844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维琪《拉丁美洲泛美主义国际思潮的演进——文化与国际关系的视角》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末智利的国民经济的命脉(铜和硝石的开采、加工与出口)完全被西方资本控制,美国资本的掌控尤其突出。1970年深受马克思主义、切·格瓦拉思想影响的左派阿连德当选总统,开始推行被称为“智利社会主义之路”的规划,推动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实行土改、大搞国有化,将大量的资源分给穷人。阿连德政府的“社会主义之路”政策的实施在开始取得了一些不俗的成就,廉价住宅建设突飞猛进;失业率从1970年的8.3%下降到1971年的4%;在农村,当局两年内把属于大农庄主的500万公顷土地陆续分给无地农民;1971的工业增长达到12%。但虚假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危机,第二年生产就开始滑坡,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不满情绪随之增长。阿连德激进的改革措施导致了智利社会与政治的动荡。

——摘编自张金生、苗淑娟《阿连德的“社会主义之路”给我们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拉丁美洲国家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0—1973年智利阿连德改革的背景。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拉美国家的独立和建设对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