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李老师组织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班级群推送了资源包(见表)。据此可知,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资料类型

名称

漫画

《铁幕下的窥视》(1946年3月6日)

条约

《北大西洋公约》《华沙条约》

论文

《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A.“铁幕演说”B.杜鲁门主义C.马歇尔计划D.美苏冷战对峙
2023-05-20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招收华侨港澳台学生入学全国联考2023届高三2月统考历史试题
2 . 制度之进

2022年,短短数月,英国首相三易其主,这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相关制度的思考。


(1)张老师带着班级同学就这一问题梳理出了以下相关制度。根据提示,选择相应的政治制度填入下列时间轴中。(填涂字母)
A.西欧封建制度B.雅典民主制度C.英国君主立宪制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E.西方文官制度


(2)小张同学以提纲形式整理了中西方制度文明演进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帮助其完成以下提纲。(填涂字母)
A.《罗马民法大全》B.《法国民法典》C.《联合国宪章》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E.《关贸总协定》F.《慕尼黑协定》
一、西方法律制度演进
(1)罗马法系:《十二铜表法》《
(2)大陆法系:《
(3)英美法系:《1787年美国宪法》
二、20世纪国际制度发展
(1)《国际联盟盟约》《
(2)《》《WTO协定》
(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三、新中国法律制度完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
(3)从上面的学习提纲,可以提炼出制度演进的特征:(三选)(       
A.制度不仅有政治层面,还有经济和社会层面
B.西方法律制度具有普世价值,必须全球遵守
C.制度不仅有纵向的传承,也有横向的互相借鉴
D.制度一旦制定成型,就必须稳定不变永世遵守
E.良好的制度不仅一国适用,还可以造福世界文明

张老师围绕着制度演进问题,找到了梁启超在《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1912年5月)一文中的一段话:

夫今日我国以时势所播荡,共和之局,则既定矣,虽有俊杰,又安能于共和制之外而别得活国之途?夫为政在人,无论何种政体,皆以国民意力构造之而已。


(4)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概括梁启超这段话的思想。
3 . 【历史上的革命】

材料   小明同学参加了以“历史上的革命”为主题的班级探究学习活动,他们搜集的材料目录如下:

名称时代影响
农业革命新石器时代(约10000年前)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农业、畜牧业开始产生
商业革命15世纪以后欧洲的贸易格局发生变化,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科学革命16至17世纪形成了理性化的思维方式,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光荣革命17世纪英国成为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
工业革命18世纪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文学革命20世纪开始使用白话文,促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成为民族文化转型契机
革命是推动历史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围绕“历史上的革命”,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某校历史学习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项目化学习,有一组同学确定了“马列主义”的主题,整理出四条史料,这些材料符合事实的有:(     
①“第一国际”的成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②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③在《资本论》中,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
④列宁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观点
A.1条B.2条C.3条D.4条
5 .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搜集到明清时期的如下信息。综合上述材料,该同学所研究的主题是(     
资料来源内容
吕梁宋氏家族墓墓主人宋伦、宋虎生前均担任过乡间“老人”一职
《教民榜文》今出令昭示天下,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须要经由本里老人、里甲断决
某学者观点老人并非正式官吏却也可直接将地方官员不良行为面奏朝廷
A.优抚政策B.基层治理C.律令儒家化D.户籍制度
6 .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的核心素养之一。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古代集镇和城市课题时,找到如下史料,哪一项是最为可信的(  )
A.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原始村落遗址想象图B.中国河姆渡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C.《宋史》关于宋代商业市镇的记载D.亚马孙雨林印第安人的居所遗存
2023-06-10更新 | 238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顶级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7 . [中国与世界]

小楚同学在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发现某杂志以“中国史与世界史的融合”为主题开展了一期专题讨论,原刊编者按如下

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新时代中国史学,既要立足中国,又要放眼世界,推动历史学相关学科融合发展。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对话与融合,是历史学永恒的命题,将中国史与世界史互寓其中,有助于对中国史有更深刻的诠释,有助于对世界史有更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在对人类历史的科学探索中,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解释人类文明的真谛。


请以“中国与世界”为主题,自拟命题,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征文。(要求:自拟命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8 . “华夏”探源

历史学习中,“华夏”的称谓始于何时?最初的含义是什么?后来又有什么变化?这些问题引起了某班同学们的兴趣,他们围绕“华夏”的探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1)同学们在调查初期因溯源考虑,找寻了商代卜辞中________的记载,发现了“夏”字,指代夏朝遗民之族群;“华”字像一棵树上满是花枝的样子。(单选)(     
A.陶文B.甲骨文C.金文D.小篆
(2)随后,他们发现《尚书·周书·武成》中出现了“华夏”二字:“华夏蛮貊,罔不率俾”。这是目前认为记录了“华夏”一词最早的___________。(单选)(     
A.实物史料B.图像史料C.口传史料D.文献史料
(3)为探究“华夏”的含义,他们寻找了更多材料:

A.(西域高昌国)其风俗政令,与华夏略同,……文字亦同华夏,兼用胡书。

——《北史·卷九十七·列传第八十五》

B.臣闻……明王创业,必先(治理)华夏而后(治理)夷狄,广诸德化,不事遐荒。

——《贞观政要·安边第三十六》

C.天监否德,于是命运世祖肇基朔漠,入统华夏,生民赖以安靖七十余年。

——《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十二》

D.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以上材料体现了“华夏”的哪些不同的含义?请简要说明。
(4)自秦朝建立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后,各民族在频繁的交往与交流中,不断认同“华夏”这个民族称号。结合所学,从以下几个时期列举有利于促进民族之间交融的史实各一例:
秦朝:全国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汉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魏晋南北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华夏”探源过程中,有同学认为:对古代史研究最有价值的是考古出土的实物资料,它是通向历史真实的唯一大道,传世文献资料处于从属的地位。这个观点引起大家的争论。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说明理由。
2023-04-13更新 | 210次组卷 | 4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有同学对如表内容展开研究性学习,他所确定的最合适的研究主题是(     
时间主要思想
嘉庆、道光年间魏源提出“利国”“利民”“利官”“利商”
19世纪50至60年代洋务派提出“官督商办”
19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早期维新派提出“商战”“农商俱利”“工战”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步知识分子提出“实业振兴”“棉铁主义”“收回利权”

A.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B.重商思想的深化与变异
C.“商战”与“工战”的论战D.民族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2023-01-26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某同学开展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大锅饭”“经营责任制”“按劳分配”“政企分开”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他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A.土地改革B.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22-12-23更新 | 11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高考福建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