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5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世纪的演说家阿利斯提德对罗马城的描绘是:地中海周边是遥远而宽广的大陆,它们将无尽的商品流向你处。……人们可以看到来自印度的众多产品,还可以看到来自阿拉伯—费尼克斯的商品,巴比伦的服装以及蛮族国家的奢侈品。……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

——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师用书》

材料二   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横跨大西洋的航路,大西洋的开发进入飞跃式发展阶段。之后,经由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好望角和美洲大陆南端的麦哲伦海峡的航线开辟,占据了70%的地表面积的广阔海域被连接起来。将大西洋海域作为“自己的海洋”,积极进行商业开发的西班牙、荷兰和英国征服了美洲大陆的各文明,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移民活动,经营种植园,开发银矿,获取了大量经济资源……大西洋商业的开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契机。

——摘编自宫崎正胜《简明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城在当时的地位。并结合所学,分析形成这一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最早“经由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好望角”到达东方的航海家,概括欧洲将大西洋作为“自己的海”开发美洲的表现。简述新航路开辟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的契机。
2023-04-23更新 | 77次组卷 | 3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7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6大核心考点+45道高频非选择题)(江苏专用)
2 . 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历史渊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了解了西域人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同时还带回大量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此后,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随着古典帝国的扩张,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广大的商业网络通道,在这些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的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历史学家把这些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对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令人瞩目的高速公路;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

材料二   贸易与城市化的发展使唐宋时期的中国成为一个繁荣的、国际性的社会。商人取道海路和陆路前来中国从事贸易。东南亚岛屿的香料、越南的翠鸟羽毛和玳瑁、印度的珍珠和香、中亚的马匹和甜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产品被运送到中国。在中亚、东南亚、印度、波斯和东非的港口城市,富商和统治者身着中国的丝绸,餐桌上摆放着中国瓷器。中国经济在唐宋时期的快速增长就这样促进了整个东半球大部分地区贸易和经济的增长。

——以上材料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据材料一,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概括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分析唐宋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这一时期对外贸易通道及输出商品与汉朝相比有何新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丝绸之路上中外文明交流的特点。
2023-04-21更新 | 98次组卷 | 3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5 高二非选择题(5大核心考点+35道高频非选择题)(江苏专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商品交换的繁荣和百业兴旺,宋朝官府为了便于管理、征收货币税和实物,于是将大小商户按同行归口组织起来,当时称为“行”、“团”。此时的工商业团行不是工商业者为维护自身利益,在与封建势力的斗争中自发组织起来的团体,而是封建官府为了便于对工商业者进行科索、派役乃至掠夺,强制工商业者参加,主要为官府服务的组织形式…….宋代行会也是一种垄断性组织,如不是本行中人,即不得在当地营业。会员间在工商业上发生纠纷时,须交由行会仲裁,仲裁结果具有强制性。

——摘编自刘营《宋代行会初探》

材料二   中世纪以来,西欧城市中的各行手工业者为了维护本身的利益,应对外界的压迫。威胁及各种不利因素斗争,有必要结成一种团体。如在意大利的佩鲁贾市,当警钟响起时行会成员应立即放下手中工作,在执事率领下,成战斗队形在指定地点集中,准备战斗。同时,行会逐渐形成完整的组织系统,由全行大会选举行长及其他执事人员,讨论并决定重大问题,并决定对一些违犯行规者的处分。在市政管理上,行会往往负有某种义务,通过它组织市民进行选举,征取税款,建立城市武装等。为保护其成员的经济利益,某些方面虽有一定的保守性,如等级颇严,要求均等,反对竞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行会为工商业者在封建社会中的立足与发展,起到了相当积极且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摘自杨师群《宋代城镇工商阶层述论——与西欧中世纪城市市民的比较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行会组织出现的原因,并指出这一时期行会基本职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世纪西欧行会组织的特点,简析其影响。
2023-04-18更新 | 108次组卷 | 2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7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6大核心考点+45道高频非选择题)(江苏专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项目时间
1750年1850年1900年
英国农业人口占比65%22%9%
法国农业人口占比76%52%42%
美国农业人口占比80%65%38%

——据曹中屏《近代世界与城市化》整理

材料二

——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化率历年统计数据》编制

(1)根据材料上,提炼至少两条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1900年至2019年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并分析1976年以后中国城市化率变化的主要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对立统一的。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把传统文化的统一性推向了极致。但事实上,统治者宣扬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又使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传统文化又经历了继承性与变革性的过程。古代中国虽历经战乱、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传统文化从未中断,总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包容性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先秦文化基础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入释、道观念而形成的一种成熟的伦理文化;西方传统文化根植于古希腊世俗文化、古罗马政治文化的土壤中,历经基督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而形成的一套世俗文化。天人合一、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多元和谐与有限对立中,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而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契约意识则构成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表达一种向上、向外扩张的气魄,在契约、律法的前提下,求得人与人的平等与尊重,呈现出特定的宗教意识和科学精神。

——摘编自黄政昌《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我们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

——刘家义《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性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之处。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当代如何坚定文化自信。
2023-07-19更新 | 182次组卷 | 2卷引用:黄金卷05-【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江苏专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通用语推广大事记(部分)

时期大事记
春秋朝、聘、令、盟等正式场合及赋诗作文,一般都使用雅言。
秦汉以原秦晋方音为基础形成“通语”,以隶书为通用文字,编纂了一大批推行通用语言文字的字典辞书。规定学童必须能够背诵、讲解和书写八种字体九千字方能为吏。
北魏孝文帝曾强力推行“通语”。魏书文帝本纪太和十九年六月已亥公元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隋唐颁布《切韵》为官韵。在科场上必须遵守其音韵标准。
主要把《广韵》、《集韵》、《礼部韵略》作为官韵。
规定学校要教学“天下通语”。学生学习标准汉语不力要挨板子。
明清颁行“参考中原雅音”编订的《洪武正韵》。设正音书院,教授南方的官员和读书人标准“官话”。

——据孙海娜《我国国家通用语》

材料二1500多年前,盎格鲁撤克逊民族凭借北欧日耳受民族勇猛顽强的“海盗精神”抢占不列颠岛,在16世纪以后短短的两百年中就创造出独具英国民族特色的先进语言文化。此后,英语在英美两个西方强国的推动下,越来越成为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20世纪后期,为了占领国际贸易市场和旅游市场,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英语成为各国推销本国商品的有力武器,各国公司纷纷用英语为自己的商品在国际媒体上做广告,千方百计为自己争夺客户。现代英语所扮演的世界通用语言角色在国际事务各个领域普遍得到认可。

——摘编自《英语的全球化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

材料三今天,世界比以往更加期待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必须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摘编自人民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推广通用语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语能够发展成为世界通用语的历史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有利条件。
2023-05-10更新 | 288次组卷 | 2卷引用:黄金卷08-【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江苏专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粹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与经济发展的好坏有着密切联系,经济衰退则容易催生右翼民粹主义。随着全球化的各种负面影响不断加剧,加上国家治理危机的影响,西方右翼民粹主义得以借势崛起。反对外来移民和多元文化的社会文化政策,反对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经济贸易政策,构成了当前欧美右翼民粹主义的主要政策主张。这些主张被极右翼政党采纳并与极端民族主义结合,以民主的旗号“反民主”和“反全球化”。

——摘编自吴宇、吴志成《全球化的深化与民粹主义的复兴》

材料二   人类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的认同度不断上升,已写入联合国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正在成为推动人类和平发展的价值共识。

——摘编自双传学《从历史经验看科学判断形势》

(1)据材料一,分析当今西方右翼民粹主义兴起的原因及其对世界发展的消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为人类社会共同发展提出的科学方案,并概括其实施的有利因素。
2023-07-11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8 世界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西欧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易活动频繁,西欧中世纪的城市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以工商业为主体的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了更好地在城市里自由地进行商业贸易活动,他们反对名目繁多的封建性商品流通税以及一整套的封建枷锁,因此,这就迫使他们要与封建主们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西欧有很多城市还举行过暴动要求获得城市的自主权。……这些权利主要包括: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材料二   10世纪开始,欧洲城市逐渐在封建主的领地上兴起。农奴为摆脱领主的控制,大量移居城市,使得市民阶层壮大。他们(市民)的崛起不但为日后资产阶级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更是在平常的市民生活过程中孕育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现代意识的萌芽。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争取自治权的主要原因和途径。
(2)根据材料三,概括西欧城市兴起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5年,严复发表《原强》一文,以达尔文、斯宾塞的学说阐述国家盛衰治乱之理。文中以“群”对应英语中的society,并首揭“群学”一语。此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逐渐萌生“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维新思想,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群与学、群与强、群与治、群与变、群与会的关系,认为“合群”是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实现自强的有效手段。作为联结同志,开通风气的一种有效方式,组织学会自然是“合群”的题中之意。 因此,学会便作为康、梁等人“合群立国”的主要举措之一,应运而生。

——摘编自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1895—1911)》

材料二1900年以后,绅士在城里办商会、学校,建立各种组织,结社非常普遍,“社会”极为普遍地成为其总称。从 1902年起,报刊中“社会”的使用次数开始增加,逐渐取代更具有传统政治色彩的“群”。1903年,革命刊物《浙江潮》发表的《新社会之理论》一文,广泛使用近代意义的“社会”概念;革命党人陈天华在《苏报》上撰文,强调学生与“各级社会”不同,是“祖国存亡之关键”。 1904年后,“社会”一词高度普及。伴随“社会”一词的风行,时人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政治变革和社会改造。部分革命党员意识到自己是“中等社会”的代表,必须以“下等社会”为依托,为根据地,并自信有能力领导“下等社会”进行“有秩序之革命”。尽管“中等社会”并没有真正把“下等社会”发动起来,但他们领导的革命则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历史环节。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整理

材料三“社会”一词的逐渐普及与社会主义的传播和革命思想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同一历史过程。根据对《新青年》杂志的统计,1919年之前,“社会主义”一词总共才出现34次;1919年,“社会主义”的使用次数激增至104次;1921—1922年间高达 685次。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其中写道:“自马氏与昂格思合著《共产者宣言》……大家才知道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绝大的功绩。”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下,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从这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新希望。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写出康、梁等人“群学”思想的关键词。结合所学,概括维新派传播“群学”思想的根本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 20世纪初“社会”一词逐渐取代“群”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1911年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领导“有秩序之革命”的重要举措。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 1919—1922年间《新青年》杂志中“社会主义”一词使用次数激增的国内动因。从社会主义理论的角度,简析“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缘由。
2023-07-10更新 | 2042次组卷 | 13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2(江苏专用)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宋时期出现了坊市合一的新型城市格局,唐中期城市延长了营业时间,到了北宋,除白天营业外,还有夜市、晓市。北宋时草市更广泛,有的草市逐渐发展成为固定的市镇。唐宋时期,涌入城市的人多起来,他们或做生意,或当手工业工匠。与唐长安城相比,南宋的临安城商品经济更加繁荣,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经济文化中心。唐宋城市的变化昭示了社会深刻而全面的变化,唐宋城市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政府以更加开放的管理模式来适应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城市人口结构在社会不同层面不断进行流动和重组,市民阶层逐步形成。

——摘编自叶玲《唐宋城市经济的变迁及其影响》

材料二(明清)市镇是商业与手工业中心,是人流与物流的集散地。它不像县城和府城那样带着某种僵化、凝围的惰性;相反,它是富有开放性和进取性的。四里八乡的农民到这里来出售自家生产的商品,天南海北的商贾到这里来收购畅销于国内外的各种商品,并把它们运销到全国各地的市场。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城市变化的表现和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市镇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市镇繁荣的原因。
2023-05-02更新 | 70次组卷 | 2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5 高二非选择题(5大核心考点+35道高频非选择题)(江苏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