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黑船来航后,日本渐渐地被迫融入以武力为背景、以条约为规范的由西方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中。以福泽谕吉为代表的知识精英指出:“若要谋得本国文明的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定它为评论的标准。”以岩仓具视为首的原本以修改不平等条约为目的赴欧美的交涉团,对欧美文明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理解,由此酝酿出模仿欧美建设近代文明国家的计划。“日本国”和“日本人”的主体意识逐渐凸显,逐渐提升至主动融入国际新秩序并从中谋得重要位置的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由此伴生的国民中的nationalism(包含了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爱国主义、国粹主义)意识空前高涨,而当它在绝对的国家权力的裹挟下,往往会表现出偏激的排他性和扩张性的危险。

——摘编自徐静波《日本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及其缺陷》

(1)据材料概括日本近代民族国家意识形成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近代民族国家意识中“偏激的排他性和扩张性”的表现。
7日内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如表中的现象可用于研究(     
15世纪早期1公斤胡椒的价值变化(单位:克白银)
印度产地亚历山大里亚威尼斯欧洲消费国
1—210—1414—1820—30
A.新航路开辟的背景B.价格革命的影响C.工业革命的必要性D.世界市场的形成
2024-04-24更新 | 75次组卷 | 47卷引用:江苏省盐城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中模拟考试历史试卷(2)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8年,旅京山东人士受危机意识和乡缘观念的驱使,创办了《山东杂志》。其发刊词指出:“《山东杂志》何为而作也?乃为东人筹生活之计、自全之策,而广集事汇、兼为论说,偏陲之父老子弟,使易其积习,以免于危亡也。”杂志由山东同乡集股经营,初次召集时,“大众非常踊跃,认百股者三人,其余十股至五十股不等,约计已集约在千股以上”。杂志在山东省内的东牟公学、济宁公立阅报所以及各府中学堂等地广设代派处,还采取“代销杂志十份以上者酌提一成”等办法促销。杂志的载文分为十类,即论说、朝政、学务、民风、吏治、实业、交涉、要闻、轶事、杂录。杂志以大量篇幅介绍近代社会政治学说,对列强瓜分中国的活动、野心和手段进行揭露,对清廷的吏治腐败和对内昏庸、对外出卖国家利权的事实进行批判。

——摘编自孙向群等《开启民智救亡图存——<山东杂志>评述》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山东杂志》创办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概括《山东杂志》运营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时代价值。
7日内更新 | 94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盐城市高三5月考前指导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书院十分重视教材建设。书院的教材分为考课教材、理学教材、心学教材、考据教材以及实学教材等。从教材编写主体来看,既有中央政府专门机构官员参与编写的官方通用教材,也有士大夫学者自发编撰的讲义。王阳明以书院为阵地,通过讲学、著书来宣扬自己的学说,并将个人著作作为书院教学的教材。黄宗羲在书院讲学时开设了历学、象数、律吕、地理等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的课程,并使用了《春秋日食历》《今水经》等相关教材。

——摘编自张传燧、钟伟春《明清书院教材的类型、建设逻辑及其特点》

材料二   13世纪时,欧洲大学教授的讲课内容必须记录下来,经过不断地抄写和润色,形成了系统批量的教材。在大学校园内外,一个由抄写者和书商组成的阶层产生了,有的生产者和商人成了显赫人物。13世纪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成为欧洲大学文科院系的重要教科书,如巴黎大学章程中规定的正式教材中有13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在萨莱诺医科大学,学生集中在医院和化验室内学习,教材由《萨莱诺卫生管理》等实用医学文献构成,而且通过短小的诗歌帮助记忆。这种教学方式和方法促进了文艺复兴时期大学知识的创新。

——摘编自宋文红《中世纪大学教材的发展及其特征》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书院教材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大学教材发展的背景并阐释其影响。
(3)据材料一、二、指出东西方学校教材建设的共同之处,并说明其所反映的社会发展趋势。
昨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地方的统一实践与要求下,中共中央同意在大城市设立二级政府,1954年通过了《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建立了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这样,上海建构了“二级政府加街居管理”的新体制。新中国对上海城市社会进行了单位化重组,通过单位这一组织形式,国家统合大量物质和精神资源,职工即单位人在单位中获得有效管理。不仅如此,单位化并未止步于工作场域,在全社会单位化的背景下,以往游离于国家政治统治机器以外的社会成员也被纳入以街居组织为主要形态的基层群众组织框架,甚至一些居无定所的社会边缘人也被覆盖。如此一来,国家又通过街居体制实现了对无单位归属的社会成员的管理。至此,在街居体制之下,国家权力实现了对社会前所未有的控制。在这种体制下,国家对上海基层社会进行管理的基本模式,是以单位管理为主,辅之以街居管理的。

——摘编自郭圣莉等《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城市管理体制的建立及其层级结构研究》

(1)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城市管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城市单位化管理的影响。
2024-04-25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唐统一后,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公元622年,新罗遣使入唐。唐高祖亲自慰问新罗使者,并派庾文素出使新罗。从此,唐与新罗保持密切来往。公元639年,善德女王开始遣子弟入唐求学,到公元837年,新罗在唐朝国学学习者达216人。这些留学生当中,有不少人著述颇丰,如崔致远有文集三十卷。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新罗王金政明遣使来唐,求得唐礼一部并其他文章。公元788年仿唐科举制公布读书三品出身法,以儒家经典与汉学为主要考试科目,进行国家考试,以录用官吏。其标准是对汉文典籍的通晓程度和汉文的写作能力,以学问的高低和汉文熟练的程度来决定其官职。新罗人虔信佛教,纷纷入唐求法。当时长安诸寺中的新罗人较多。这些人“得法归国”后,“皆为国王之师表,佛门之领袖”。

——摘编自吴葆棠《唐与新罗关系研究》等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与新罗文化交流密切的背景。
(2)据材料,归纳新罗学习大唐文化的主要途径。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文化东传新罗的意义。
2024-05-28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电影《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极寒的严酷环境下凭着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奋勇杀敌,扭转了战场态势的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场战争带来的影响是(       
A.结束了中国的屈辱外交史B.推动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C.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D.展现了新中国的军力优势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明清十大商帮之一、闽商敢为人先,冲破阻挠,自行下海,发展成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私人贸易集团。明朝中后期在东南亚商业中占据优势地位,成为欧洲与中国贸易的重要中转者,将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通过马尼拉、巴达维亚等地中转到欧洲。他们相信“爱拼才会赢”,坚持道义和利益相辅相成、诚信为本的经商理念,树立中国对外贸易的形象。基于传统经济基础、时代环境的束缚,加上西方殖民势力的扩张,1819世纪闽商影响逐渐减小。

材料二   受重商主义的影响,1600年伊丽莎白女王颁发皇家特许状,授予东印度公司在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间的贸易权。1612年公司形成了贵族、商人集资,合股经营的机制。在管理上,公司规定高层领导至少需要1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并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最初,东印度公司在东南亚与闽商等进行货物贸易,1678年建立厦门商馆向中国渗透,1757年广州十三行成立后,中英间茶叶等商品的贸易量激增。1795年英国占领马六甲后,东印度公司获得东南亚贸易控制权并在中欧贸易中占比达到63.3%。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傅晨溪、李金云《英国东印度公司与闽商贸易往来的研究》


(1)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归纳英国东印度公司与中国闽商的不同之处。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的背景及影响。
2024-01-3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阜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45年8月,毛泽东等中共代表应蒋介石的邀请赴重庆进行会谈,最后签署“双十协定”。该事件的背景是(     
A.解放战争即将爆发B.日本加深对中国的侵略
C.国民党统治出现危机D.中国人民期望和平建国
21-22高三·全国·课时练习
10 . 赋税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法定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纯(一种粗绸)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纯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摘编自《旧唐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清朝初年,由于刚刚经过连年战乱,逃荒的农民相当多,而剩下的农民要承担原有丁额的丁役,负担非常重。另外,官府与地方豪绅勾结,巧取豪夺,更加助长了“逃丁”现象。至此,延用明朝的一条鞭法便暴露出许多问题。康熙帝说:“致治之道,民为最要,凡是与民生有益,即益行之。”康熙五十一年,康熙下谕:“嗣后所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这拉开了摊丁入亩的序幕。此后“勿增勿减,永为定额”。雍正时,又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成为清朝统一的赋税制度。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为我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推动工业化城市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从1990年起,中央开始抓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安徽全省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并提出五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的目标。2005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自200611日起国家不再针对农业单独征税,一个在中国存在2600多年的古老税种宣告终结。

——摘编自人民日报《新中国成就档案:正式取消农业税》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前期赋役制度的内容,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其意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推行摊丁入亩赋税制度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析中国取消农业税这一历史现象。
2022-12-20更新 | 228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