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东南亚沿线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路段,在其沿海及一些岛屿上发现大量与当时海上交通及贸易有关的考古遗存,其中就有不少来自中国汉朝的文物。 目前,在东南亚的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地共20余处遗址出土了汉朝文物,这些汉朝文物的出土,再现了汉代中国人和汉文化沿海上丝绸之路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历史图景,是研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及中外交流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西汉时的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环绕中南半岛,即“大陆东南亚”航行,并沟通印度的。到了东汉,其走向变得复杂起来,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通向东南亚岛屿地区的一些线路。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专古专家解读:汉代中国人和汉文化如何沿海上丝路走向世界》

材料二:明朝永乐年间,海内升平日久,国运昌隆,明帝国成为当时亚洲乃至世界强国。明成祖更倾心于追溯历代盛世中帝王的治绩,向往在海外树立威望。于是明成祖决定,令庞大的中国船队驶出国门,活跃在东南亚、南亚乃至阿拉伯和非洲东岸的广大海域,向世界显示中国作为航海大国的强大实力。下西洋前期,郑和使团的活动范围在东南亚各国之间,主要解决中国在东南亚和南亚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树立起中国在东南亚和南亚各国中的威信,为“重振已坠之国威”而进行广泛的外交活动。后期航海的主要任务是向南亚以西继续航行,到达波斯湾以及更远地方,通过开辟新的航路,让从来没到达过中国的海外远国,“宾服”中国。在后期航海中,郑和船队经过南洋群岛,横渡印度洋,取道波斯湾,穿越红海,沿东非之滨南下,最远到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部沿岸诸国及马达加斯加岛一带。

——摘编自武斌《郑和下西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海上丝路发展产生的影响。
2024·江西·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下表为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重要文物,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1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孔子像;粮库内发现有水稻、粟、甜瓜、梅等多种可食用植物遗存。
2大量黄金货币和金银饰的车马器,具有典型北方和西北风格的银质车马器“大角羊银当卢”,是内地出土最早的“带有回首式走兽纹的马具”。
3作为编钟架构件的鎏金青铜钩取骆驼。
A.考古发现必须与文献相结合B.金银器都出自于官营手工业
C.西汉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密切D.儒家思想影响百姓生活
2024-04-16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继秦朝之后,西汉统一了长城以内的农业区。 匈奴单于统一了长城以外的游牧区,包括汉长城以西和天山以北的游牧区,天山以南的农业区也受匈奴单于的控制。匈奴统治了许多其他民族,如东胡、乌桓、丁零、小月氏、乌孙等游牧民族以及天山以南的各农业民族。西汉政府严禁“精金良铁”运出关塞,但在20世纪60年代考古发掘的匈奴西岔沟贵族墓葬中,却发现了大量来自汉地的铁工具、 兵器、 铜镜、 马具、 服饰和货币。 其中汉式环首小铁刀和铁锥多达二百五十余件, 还有数量可观的铁镬、 铁斧、 铁锛和铁锄等金属工具。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二女真人起源于白山黑水之间,建立金朝以后,继承辽朝疆域,统辖东北地区。 辽朝农业地带主要集中在西拉木伦河和辽河流域,金朝农业垦殖区向北扩展到今黑龙江乌裕尔河流域。 虽然这时的农业开垦仍呈零星和点带状形式分布,但农田的分布范围已持续向东北继续扩展了。从考古发掘的文物来看,出土了大量的农具,包括犁铧、 铁锹、 铁铡刀等,各式各样的铁制农具,不仅数量、 地点与辽代相比有所增加,而且属于精耕农作所使用的工具,在金代时常可见。农业生产方式已不仅仅是汉、渤海等旧有农业民族的生产形式,女真、 契丹、 奚等游牧民族也相继投入农耕生产的行列中。 由于垦殖区扩大和技术提升,金代粮食质量和产量比辽代提升许多,松花江流域成为金王朝立都的基础。

——摘编自张帆等《辽夏金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长城内外的基本政治、经济格局及匈奴控制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少数民族政权对北方社会发展的贡献。
2024-03-01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名校教研联盟2024届高三2月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文物、历史遗迹、文学作品等都是研究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史料,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观察如图,下列文物、历史遗迹、文学作品与其产生(出土)的地域匹配正确的是(     

①卡尔纳克神庙   ②乌尔王陵竖琴嵌板画   ③“悬诗”   ④桑奇大塔
A.①B.②C.③D.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汉代留下的大量文字遗存及文物资料(如表为其中的一部分)中, “国家”一词频繁出现。这反映出(     
内容出处
汉王三让,不得已,曰: “诸君以为便,便国家。”《史记·高祖本纪》
(汉高祖说)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史记·高祖本纪》
……则乐,乐则有德。有德则国家与【兴】□□□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五行》
A.社会发展改变思想观念B.国家一统利于文物保存
C.民本主张影响治国策略D.历史记载迎合儒学伦理
2024-05-14更新 | 462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6 . 目前就大连出土的古代文物而言,汉代文物是大宗。除了主要用于宫廷赏赐的马蹄金外,大连还出土过带有明显中原特征的金质“十龙带扣”、“临秽丞印”、“千秋万岁”瓦当以及大量精美的陶器和不计其数的汉墓花纹砖。这反映出汉代时(       
A.大连开始成为中原与东北连接的枢纽B.边疆与中原地区的交流频繁
C.各地区文化发展各自成章又有所交融D.中原文化辐射范围十分广泛
7 . 下图为1970年出土于西安的“唐·镶金兽首玛瑙杯”。这件文物极具异域风情,由盛产自西域的缠丝玛瑙整块雕刻而成,杯型源于古希腊酒具“来通”(rhyton),这种造型的酒具在中亚、西亚,特别是萨珊波斯(今伊朗)十分常见。这件文物可以用来佐证(     

A.物质交流促进艺术审美观念趋同B.唐代朝贡贸易体制逐步成熟完善
C.中国玉雕技术经由传统商路输出D.丝绸之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发展
8 . 观察下列三幅图片,从中传达的信息正确的是(  )

A.甲骨文的出土,有力证明了我国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
B.罗塞塔石碑碑文有楔形文字,是研究古埃及历史的珍贵资料
C.《汉谟拉比法典》的出现,说明印度河流域进入了文明时代
D.不同区域出土了不同的文物,充分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9 . 考古工作者近年对广东肇庆市进行文物勘探与抢救发掘,共清理出汉朝至南朝时期墓葬9座,其中3座为汉墓、1座东晋墓、5座南朝墓。这些墓群规模宏大,排列井然有序,相互之间无叠压打破关系,随葬品丰富。对此合理的认知是,这些墓葬(       
A.未受到中原政权更迭影响
B.始终得到后人世代有效保护
C.可能属于名门望族的墓地
D.说明南朝厚葬观念最为浓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2017—2020年,中国开办了“阿富汗珍宝展”;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期间成功举办“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并积极推进“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用好国际文化遗产领域制度性权利,与各国共搭共建文物返还与追索新秩序;截至2022年,我国已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20多个国家开展了40余项联合考古项目。这体现了(     )
A.世界遗产保护形成了共识B.中国作为文明大国的担当
C.世界遗产面临巨大的挑战D.中国引领了世界遗产保护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