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清中期以后,小说创作与出版分离趋势日益明显。《聊斋志异》《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小说出现了创作时间长、付梓时间长的特点,这些小说最初付梓的地方多为文人的书斋。据此可知,当时
A.出版业专业化程度增强B.市民文化水平提高
C.士商合流趋势日益明显D.小说的商业性减弱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休谟(1771—1776)在《人性论》中提出:美德与理性是否相一致?道德是否和真理一样,仅凭一些观念并借着一些观念的并列和比较被认识?单独的理性是否能区分善恶?据此可知,休谟(       
A.反思启蒙运动B.强调道德至上C.否定理性主义D.传播科学理念
2022-05-04更新 | 482次组卷 | 8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5世纪,一名意大利人从希腊带回了238本珍贵书稿,受到了像凯旋的将军一样的欢迎,王子和教士们争相出价分享这些“战利品”:君士坦丁堡陷落后,数以千计被抢救出来的珍贵书册大部分被意大利人收藏。这反映出,当时意大利的文化阶层
A.担当起国际文化交流重任B.热衷于保护原始宗教典籍
C.为弘扬古典文化做出贡献D.成为本国文艺复兴的主力
4 . 孔庙从祀是指以孔门弟子及后世儒者附祭孔庙。孔庙从祀延续千年,其间以“传道”“明道”儒者居多,如朱熹等。清代,范仲淹成为以事功著称从祀孔庙的第一人,开创了以“行道之儒”从祀之风气。这一变化,反映了
A.清政府对改革的推崇B.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C.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范仲淹学术影响扩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新文化运动时期,尽管国外的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村社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各种社会学说纷纷传入,但“十月革命之路”最终成为人们向往的道路。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A.促使民族意识开始觉醒B.推动了对社会改造的新探索
C.彻底改造中国传统文化D.以传播社会主义学说为宗旨
2022-04-10更新 | 346次组卷 | 5卷引用: 云南省德宏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诗词散论·论宋诗》中提及:“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理趣,故瘦劲。”唐宋诗歌风格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危机的加深B.商品经济的繁荣
C.市民阶层的需要D.儒学思想的发展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本书的遭遇

材料一   1895年秋,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墨迹未干,群情激愤,痛心疾首,广州民间书局印行了曾任中国驻日参赞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如图)。此时此刻,此书甫一出版自然洛阳纸贵,风行天下。人们惊讶地发现,这部中国近代第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日本的著作,居然在八年前的1887年就已成书,然而一直未能出版。曾有人指责黄:“如果此书早就出版,国人了解日本,主战派大臣就不会轻易言战,于是战争赔款“偿银二万万可省矣”。

——摘编自雷颐《帝国的覆没——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困局》



黄遵宪的《日本国志》

材料二   近代对日本明治维新了解程度之深且影响之著者,可数近代著名爱国外交官黄遵宪。他敏锐地看到明治维新的成效,又指明日本在追求富强的同时已有称霸野心,中国首当其冲可能遭受其害。《日本国志》于1887年夏完成。1887-1889年间,黄遵宪通过北洋大臣李鸿章、两广总督张之洞向总理衙门推荐,但被“久束高阁”。黄遵宪转而寻求民间出版,但仍遭冷遇,说明民间认为有关日本之书不值得出。这本书迟至1895年底甲午战败后才正式刊行。对此,时人痛惜万分,称“虽风行一世,而时已晚矣”。

——摘编自戴东阳《论黄遵宪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以“一本书的遭遇”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西周初年的何尊是目前所见第一个出现“德”字的器物。之前的青铜器、甲骨文中,无论是表示“得到”还是表示“道德”,全部是无“心”的“得”字。而何尊之后的铭文中,表示“道德”之意时都开始有“心”了。由此推知,西周时
A.青铜铸造技术提高B.注重礼乐教化功能
C.已有以德治国理念D.汉字得到较大发展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认为,“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榖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明代顾亭林也说:“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尊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在这种战争硝烟味极浓的政治环境中,孟子向统治者推行以德化人的“王道”理论势必行不通。

——摘编自肖观梅《浅析孟子政治思想在战国不被重视的原因》

材料二   赵宋王朝依靠文人,大兴科举,平民士人因此而崛起,具有了强烈的自觉意识,逐步走上了政治舞台。宋代自开国创制以后的几十年里,社会积弊很深,政治气氛越来越消极。同时统治者借佛、老思想粉饰太平,以佛、老那种清静、无为来为他们的因循守旧作辩护。这种不思进取、无视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社会事实,促使有忧患意识的儒者同时发出了辟佛、老和改革政治的呼声。唐末五代是人欲炽盛、天理不存的时代,士人无耻,学风不正,有识之士多认为惟有重振儒学才能磨砺士气,重建道德。因此,复兴儒学是解决一切难题的唯一途径。

——摘编自叶平《北宋儒学复兴的社会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子政治思想在战国时期不被重视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复兴的社会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这些科学理论成就,表现在一大批生产工具、军事武器、机械用具的改良和制造上。这反映了墨家
A.与社会实践相关的社会属性B.是精于研究的科技精英群体
C.与时代的主流意识基本一致D.是综合多家学派精华的产物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