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表1明末历局外国传教士译者和中国译者统计表

籍贯江苏上海浙江河北陕西意大利法国德国西班牙葡萄牙
人数11211106211

表2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和墨海书馆中外译者统计表

籍贯江苏上海浙江广东湖南安徽江西英国美国日本
人数211282221651

——摘编自李亮亮,贺爱军《明清译者的构成及其地域分布》

比较表l、表2,提取明清译者的构成及其地域分布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17-12-10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复习试题2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6世纪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到16世纪西方人开始由海上侵入中国,这1000年是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的时期。然而,似乎有悖常理的是,这种稳定既是好事,又是坏事。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1000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不过,在这同时……西方由于自己的技术成就、经济活力以及社会和政治的多元化,正在发生着变化。而所有这一切,形成一种最终导致西方主宰全球的推动力。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解读材料,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一个具体观点,可以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也可以质疑材料的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017-10-14更新 | 567次组卷 | 18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对如图信息的解读,表述正确的是
A.科技发展带来生产方式变化
B.科学发挥最重要的作用
C.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
D.信息化普及贯穿全过程
2017-08-04更新 | 2627次组卷 | 54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官学教育“科举嚣张,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公元1179年朱熹重修白鹿洞书院并指出:“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书院讲学形式活泼,主讲人不限于本院讲师,还可别请名师做临时主讲或作专题讲授;听讲者不限于本院生徒,四方学士都可前来。

——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19世纪哥廷根大学数学教授)克莱因特别提倡“走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他长年的积极努力之下,哥廷根大学的整个自然科学终于脱离了哲学领域,并先后成立了数学、天文、物理、化学、技术和机械学院。……1898年,哥廷根大学与工业界之间的成功谈判,导致了“哥廷根应用数学与应用物理学促进协会”的建立。……从而成为当时唯一的一所发生了科学重心从人文社会科学向自然科学转移的大学。

——李工真著《德意志现代化进程与德意志知识界》

材料三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原本是晚清供官吏进修的机构,1917年蔡元培从欧洲留学归来就职北京大学校长后使其摆脱了“官员预科学校”基调,设置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语言文学三大部分,聘用大量学贯中西的教师。北大改革的成功部分由于新教师质量高,部分也由于京师大学堂时代便有的师生讨论学术问题的传统……北大在“五四运动”中所起的作用,明显标志着高等教育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

——费正清等著《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代白鹿洞书院和德国哥廷根大学办学理念的异同。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北京大学办学理念发生的变化。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5 . 教育发展的特点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太学生数量示意图

材料二 在1338年的佛罗伦萨9万人口中,约有8000一10000名男女学童在“俗语学校”就读。这些儿童在识字教育后,大部分男孩开始学习商业算术……此类教育很适合意大利城市商业社会的需要,实用和职业性是其显著特色。……少部分学生进入“拉丁学校”学习。1 5世纪随着人文主义运动的发展拉丁学校教育内容发生革命性变化一人文主义者把他们的理想贯彻到教育实践中。……人文主义教育是一种世俗教育,教育目的不在于增加人们的宗教知识,而是注重培养育人的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人文主义教育是“自由教育”,而非职业教育,它的首要目标不在于传授某种技能,而是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人文主义教育是一种贵族教育,真正能享受人文主义教育的是那些君主、显贵和富裕市民的子女。
——《欧洲文艺复兴史》
(1)依据材料·指出西汉太学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兴起与发展的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指出14-16世纪意大利教育的主要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6 .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下面两图,与唐代书院相比,清代书院分布有哪些变化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要说明变化的原因( )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有研究表明,汉唐主流意识形态带有明显的“荀子思想色彩”。但在北宋熙宁七年,宋神宗却封孟轲为邹国公,令国子监及天下学庙皆塑其像;荀况仅被封为兰陵伯。自此,孔孟之道成为主流意识的核心内容和代名词。这反映了
A.荀子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B.伦理道德开始为统治者重视
C.封建主流思想发生重大变化
D.孟子在儒家的地位日渐提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之中叶以后,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两大主流之一的是讲世情。……讲世情小说的原因,当然也离不开那时的社会状态。……这种小说,大概都叙述些风流放纵的事,间于人间的悲欢离合之中,写炎凉的世态。最著名的是《金瓶梅》。……清代小说之种类及其变化,比明朝比较的多,我现在可以分成四派来说。……人情派,即可以著名的《红楼梦》做代表。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材料二:明清时期的绘画作品

材料三:某校教师研习李贽思想的学习笔记
生活在明朝中后期的李贽对正统的思想进行了大胆的挑战。他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也就是说,“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他在批判理学家的“天理”“道心”的同时宣称“自私”是人的天性,他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他所宣扬的自私在当时的背景下,显然具有反对“灭人欲”的维护个人利益的合理价值。他是独具个性的思想家,他的观点具有浓厚的反正统意识,开启了明清之际思想的活跃局面。
材料四: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1)在材料一中,鲁迅讨论的明代中叶以后的小说流派是什么?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其特点。
(2)材料二是充满士大夫情调的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这类绘画被称为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类绘画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一、二、三,明代中叶以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的具有近代意义的思想文化倾向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四中“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和明清“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的历史依据。两者在思想发展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其著作《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中,对古代中国与世界发明进行了统计,如下表:
年 代
科技发明(件)
中 国
世界其他国家

百分比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1)认真分析材料一古代中国与世界发明统计表,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有何变化?
(2)宋元时期我国对世界文明与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的发明是什么?对世界的进步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材料二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科技进步的决定》
(3)材料三中的“科教兴国”战略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2007年中国成功启动探月工程,中国人几千年登月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分析中国从事这项深空探测活动的历史条件。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二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变化,时代前进的要求也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材料三 日本传统文化能够承接外来文化的刺激及压力,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的儒家学派,即朱子学。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这显然与儒家在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俗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的前提下,最终强调“天下为公”之思想一脉相承。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天赋人权”理论,但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强调儒学一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留‘忠君报国’之思想”。与此同时,保留儒家忠孝观念,使得日本近代化过程中,避免了东西方文化体系碰撞时人的原有价值观念体系崩溃、民族成员心灵分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近来年,日本经济界与学术界构筑了“日本式经营”的学说,其中列举的许多因素都具有儒家文化的特征。
——孙政《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2)据材料二,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
(3)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是如何得以继承的。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