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东亚的发展“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在东亚发展过程中)儒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段材料表明的正确含义
A.西方发展模式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B.儒家学说难以与经济全球化趋势融合
C.东亚发展吸取了西方文明和儒家文化
D.儒家学说对于东亚文明不起什么作用
2 . 文明进步

“大约在1660—1789年西欧专制主义盛行,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没有任何事件比法国革命和工业革命更深刻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面貌了。……l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中产阶级自由主义的传播和经济上的成功。古老的土地贵族的没落,城市工人中的阶级意识的增长——所有这一切都植根于这两次革命。”

——《西方文明史》([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


问题:
(1)推动材料中这一时期“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科技、思想因素是什么?并分析这种变化对欧洲文明发展的影响。
(2)简析材料中提及的工业革命和法国革命对西方文明的影响。
2019-11-06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静安区2015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3 . 【用词变化】
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   ……中国读书人……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问题:
(1)根据材料一,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概括材料二中中国人对世界的新认识。
(3)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要求:有结论有史实。)
2019-10-15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金山区2016-2017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4 . 梁启超的史学观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转型,历史学历经了一场改革,实现了由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变。梁启超先后发表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两篇文章,呼吁进行“史界革命”,重写中国史。梁启超的这两篇文章被称为“新史学的宣言书”。


以下材料整理自上述著作,阅读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己。吾国史家,以为天下者君主一人之天下。

中国之史,……质而言之,则合无数之墓志铭而成者耳。虽尽读全史,而曾无有足以激厉其爱国之心,团结其合群之力。孟子曰;“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此误会历史真相之言也。苟治乱相遭无已时,则历史之象当为循环,与天然等,而历史学将不能成立。

材料二 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夫欲求人群进化之真相,必当合人类全体而比较之。史者也,求有益于群治也,以此为天职为能事。夫所贵乎史者,贵其能叙一群人相交涉相竞争相团结之道,能述一群人所以休养生息同体进化之状,使后之读者爱其群、善其群之心油然生焉。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谈谈梁启超对传统史学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新史学与传统史学相比,他们的史学观念有哪些变化?
(3)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哪些历史事件和思想观念刺激了梁启超新的史学观念的形成?
(4)你怎样看待梁启超的史学观念?
2019-09-01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年上海市虹口区高三第一学期期终教学质量监控测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的形象

材料一:“唐代的文化是与印度、阿拉伯和以此为媒介甚至和西欧的文化都有交流的世界性文化,所以学习唐朝也就间接地学习了世界文化。”

——(日)井上靖《日本历史》

材料二:“他们(中国人)对地球和宇宙的关系完全无知,这就使他们无法确定各个地方的经纬度,因此航海技术永远得不到改进。……中国人虽然在特定几种手工业上的技术非常高超,但在工业上和科学上,比起西欧国家来,实在处于极落后的地位。”

——(英)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叶笃义译

注:1793年,乔治·斯当东作为英国特使马戛尔尼的副使出使中国。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二,你认为从唐朝到清朝,中国的国家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你认为《时代》杂志视邓小平为“中国新时代的形象”的原因是什么?

(3)你如何看待在以上历史时期中,中国的国家形象发生的变化?

2018-03-26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静安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