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05 道试题
1 . 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2023-03-03更新 | 215次组卷 | 39卷引用:2015-2016学年湖北荆州中学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陈衡哲出身缙绅之家,后留学美国,成为北大第一位女教授。她回忆清末初读林纾翻译的小说《不如归》时,因其所言情事类似从小背诵的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才更好接受之,而缺乏此类成分的新文类就很难戚戚于心”。这一材料说明(     
A.思想启蒙需要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B.新文化运动借传统文化宣扬新思想
C.古典文学蕴含大量婚恋自由的主张D.社会环境对人的观念具有决定作用
2023-03-02更新 | 541次组卷 | 9卷引用:湖北省宜昌英杰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君者,民之原(源)也。原(源)清则流清,原(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材料二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

材料三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材料四   治大国,若烹小鲜。


(1)分析指出以上四则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并概括出他们的治国主张。
(2)战国时期,秦国推崇哪一家的学说?据史料及时代背景,分析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戊戌维新运动,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后一个方面的新陈代谢是推动前一个方面的新陈代谢的。后一个方面的新陈代谢与前一个方面的新陈代谢有很大不同,它们有某种亲缘关系。为了辨明界限,不相混淆,有必要强调其不同一性,而在论证其历史作用时,又要看到其中的亲缘关系所具备的同一性。阳光下没有绝对全新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是在原有的基础或条件上进行更新的。

——摘编自陈旭麓《论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同一性》


在历史社会的新陈代谢中,不同一性和同一性是普遍存在的。围绕材料中关于不同一性和同一性的观点,任选一个角度拟定具体论题,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中提到:“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2023-01-08更新 | 172次组卷 | 106卷引用:2013-2014年湖北通城二中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
6 . 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指出,新教一方面强烈地反对任意享用财富并且对消费进行限制,尤其是奢侈品消费。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将财富得获取从传统伦理观的羁绊中解放出来的心理影响。这表明(   
A.新教认为禁欲才能够发展资本主义B.宗教改革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C.新教伦理精神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D.新教伦理精神与人文主义存在矛盾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有学者指出:“如果没有马丁·路德的《圣经》,也许直到19世纪,德国依然因为各种各样完全迥异的方言,都还不能拥有国家的自觉。马丁·路德的德语,抑止了德国人语言上的分裂,促进了德国人的整合。”这反映了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A.得到德国社会各阶层的强烈支持B.有利于近代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
C.推动了德意志教育事业繁荣发展D.以建立统一民族国家为主要目的
8 . 著名的文艺复兴思想史专家保罗·奥斯卡·克里斯特勒认为:人文主义者并不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反对宗教和神学;毋宁说,他创造了大量的与神学和宗教共存的世俗学问、文学和思想。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A.挣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B.弘扬人性的光辉并要求完全消灭神性
C.纯粹追求人的自然欲望D.注重世俗文化和宗教精神的调和交融
2022-12-06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宗教改革家加尔文提出了“预定论”,认为“选民”注定得救,升入天堂;“弃民”注定失败,受到苦难惩罚。谁是选民,谁是弃民,上帝秘而不宣,但可在实践中验证,如果努力奋斗,获得成功,便是选民,反之便是弃民。该理论(     
A.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愿
B.揭露了天主教教廷推销赎罪券的欺骗行为
C.有利于被奴役中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解放
D.一定程度上受近代科学理性化思维的影响
2022-12-06更新 | 162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文学作品与社会]

材料一:明中叶以前的文学作品,活跃其中的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和妖魔鬼怪。明中叶以后,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都市的繁荣,城市市民的急剧增长和重商思想的抬头,有更多的商人,小贩,作坊主,工匠等成为小说的主角,尤其是在“三言”“二拍”中,新的主人公——市民以不同于旧人物的形象登场。

——刘群《由“三言”“二拍”看明代社会的新变》

材料二:


材料三:《说岳全传》全书八十回,讲述了岳飞出生、习艺,充军,抗金的一生,……小说歌颂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业绩,痛斥了秦桧等奸臣的卑鄙嘴脸。……进入“康乾盛世”后,由于社会趋于稳定,商品经济发达,在小说创作上,中国古典小说达到顶峰。这一时期是小说的全盛期,面向社会现实成为小说创作的主流。他们对社会都有透彻的认识,对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虚伪作了无情的揭露,……传统小说的各种体裁都比前代大大发展,而且小说的创作都已经是文人自己的创作,而不再是对话本的改编,这就更能表达出作者的主体意识。

——王立《中国文化简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以来文学作品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请列举两项明清时期的其他文学艺术作品,并简要说明明清文学作品的历史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