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家知道,文艺复兴挣脱了神的统治,确立了人的尊严。但是那时的教会势力仍很大,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也就是“借古喻今”的意思。

——摘编自叶廷芳《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材料二   欧洲的启蒙时代,是伟大人物辈出的时代,他们即是旧传统的批判者,也是新制度的设计者……他们的著作的确影响了世界许多地区的热爱思考和正义的人们。

——摘编自《马克思选集》中文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借古喻今”的含义及文艺复兴这样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启蒙运动在内容上是如何发展人文主义的。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摘编自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从西汉到隋唐的一千余年间,儒家学者偏重名物制度、章句训诂,讲求的是师承家法,对经义本身却无多少争论。反映在察举和科举的各种通经考试上,只是墨义、注疏,不允许对义理内涵作自由发挥。……从北宋中期起,唐代以来主要以诗赋、帖经、墨义取士的做法受到了抨击,经义考试逐渐在科举中取得了重要地位。当时的经义考试,既可承袭旧说,又可自为立说。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顾(炎武)王(夫之)两先生,是讲程朱理学的。黄(宗羲)先生是讲陆王之学的。他们读书都极博,考证都极精,而且都留意于经世致用,制行又都极谨严,和向来空疏,迂阔、猖狂的人,刚刚一个相反。……反观国内,则朝政日非,民生日困,风俗薄恶,寇盗纵横,在此都觉得相沿的治法,有破产的倾向。稍一深思熟虑,自知政治上、社会上都须加一个根本的改造。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唐至宋代儒家学者学术风格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对宋代政治文化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末清初儒家学者的价值取向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3 . 下表是《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类名录项目(部分)》,该表说明中国古代科技(  )
遗产项名称批准时间
传统桑蚕织技艺2009年10月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2009年10月
雕版印刷技艺2009年10月
中国针灸2010年11月
中国珠算2013年12月
二十四节气2016年11月

A.具有注重实用性的特点B.侧重继承与创新的结合
C.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D.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史角是西周末年周王室掌管“郊庙之礼”的史官,他被留在鲁国以后,经过数代相传,“郊庙之礼”并未失传,但他的后代已不是周王室的史官了,“郊庙之礼”便流传于民间。这反映出
A.周礼在春秋时期走向崩溃B.春秋时期的学术氛围宽松
C.鲁国对周礼的保存较完整D.文化逐渐下移的发展趋势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5 . 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如图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文学体裁的特点符合这一作品集的是
A.平实浅近、句式工整B.通俗易懂、豪放飘逸
C.重章叠句、四言为主D.辞藻华丽、手法夸张
6 .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口号,同一时期的顾炎武亦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后的王夫之则要求“不以天下私一人”。这些主张和要求
A.否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基于对宋明理学的继承
C.折射出强烈的个体意识D.否定了古代君主制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苏格拉底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命题。柏拉图说:“大自然把意志安置在腰的部位,把感情安置在心的部位,把理性安排在脑的部位。”亚里士多德说:“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这说明三人都
A.把人看作感性的个体B.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C.认为人的感知很重要D.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8 . 在古代中国科技发展过程中,抽象和思辨不为人们的科技活动所看重。研究什么,怎么研究,是根据科技活动对具体社会生活能够具有改善和贡献作用来确定的。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A.科技具有较强实用性特点B.知识分子学识较广泛
C.文化政策影响科技的发展D.科技发展基础的薄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了合五族共建民国的思路。1924年,他又指出,中国应通过联合各民族,而成为一个民族。这种变化
A.深入剖析了民主共和制的实质
B.明确提出国家的根本是民族统一
C.适应了中国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
D.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表内容是《史记·仲居弟子列传》和其他的有关史料中关于孔子学生的记载。由此可知,孔子主张
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为政以德D.仁者爱人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