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只限于社会上的少数英才——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的活动,但是它所宣扬的思想不啻是向长期以来在基督教神学笼罩下陷于沉闷窒息的西欧社会送来的一股清新的气息,把绝大部分有文化教养的人士从中世纪的昏睡中唤醒过来。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对于赎罪券的抨击,有如一粒火种落在火药桶里,立刻燃起燎原之火。农民和平民把路德的反教会论纲当成是起义的信号。市民则到处传颂“九十五条论纲”。人文主义者热烈欢呼。贵族,甚至一部分诸侯,希望由此打破罗马教会的控制。一时之间,“九十五条论纲”实际上成了民族战斗的共同纲领。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1)据材料一,指出“少数英才”唤醒西欧社会采用的基本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地区出现的政治和经济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宗教改革中德意志人民的诉求。结合材料一,从人文主义影响范围的角度,分析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
2020-01-17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电子计算机证明了四色定律,这一定律的证明由于运算过于繁杂,从前无人敢于问津。这说明
A.计算机是综合性技术体系B.计算机的运用拓展了人类能力
C.计算机可以普遍替代人D.计算机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与时俱进,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个人与革命指导思想的重大飞跃。新三民主义主要“新”在
A.符合社会主义革命的要求B.具有鲜明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代表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D.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D.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020-12-05更新 | 3967次组卷 | 85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学科竞赛历史试题
6 . 据统计,清代戏剧作品多达两千四百多种,而且传奇与杂剧并重,其中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更是明代汤显祖《牡丹亭》之后中国戏剧史上成就最高的作品。据此可知,清代戏剧
A.体现了市民阶层的要求B.继续发展并且成就辉煌
C.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在中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诸子百家基于对人性、自然、社会及历史所作的不同的理论反省与思考,才提出各种不同的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方案和纲领的。而且诸子百家思想学说的鲜明的多元特征与强烈的原创精神,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二:秦汉以后,儒家思想获得了统治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直到明清之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与儒家思想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代表人物,如汉代的董仲舒,宋代的二程和朱熹,明代的王守仁等等,贯穿这些思想家的一条主线,就是儒家思想学说日益走向哲理化的过程,宋明理学的出现标志着这一过程的完结。

                                                                              ——《葛兆光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材料三:16世纪前后欧洲人向中国文明的学习,先从科学技术开始,这不仅包括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还包括陶瓷、冶金、纺织等技术,以及军事技术和兵法等。之后又逐步深入到文化,即价值观、思想和道德。“东学西渐”对于欧洲而言,并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此时的欧洲,封建领主制的统治本身,已出现了矛盾,为了争霸,欧洲诸国就必须加强实力;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天主教罗马教廷的“宗教改革”,强调教徒的个性和自由,反对教廷及其分支机构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东学西渐”,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即设法学习中国的先进文明,以增强国力,并突破天主教的专制。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欧洲人都愿意接受中国文明。封建统治者(包括教会)对中国是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主张引进并改造、吸收中国文明的,主要是代表新兴资本势力的变革者

——摘编自刘永拮《“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       


(1) 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这些思想家发展学术思想的共同宗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宗旨的背景。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试从儒学自身角度分析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原因。       
(3) 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16至18世纪欧洲“东学西渐”与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现象的相同之处。
8 . 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郭嵩焘使英开创了近代中国向外派遣公使的先例……1875年当朝廷宣布郭嵩焘为出使英国大臣以后,人们都认为这是一个极为耻辱的差事,好心的朋友纷纷前来规劝,要他退却此事以保全自己名声。可是郭嵩焘却出人意外地乐意受任了。他说:“数万里程途避而不任,更有艰巨,谁与任之!”此言一出,舆论哗然。同僚目之为“汉奸”,同乡“耻与为伍”,也有人连声叹息:“郭侍郎文章学问,世之凤麟,此次出山,真为可惜。”好事者甚至编了付对联讽刺他:“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熊月之《郭嵩焘出使述略》


阅读上述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9 .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在“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以实现“制夷”的目标。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B.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
C.实现了从“师技”到“师道”的转变D.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
2020-08-11更新 | 372次组卷 | 42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学科竞赛历史试题
10 .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写道:“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毛泽东写这段话是在
A.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历史进入历史发展新纪元之时
B.1953年,主持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之际
C.1957年,领导新中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之际
D.1956年,主持召开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之时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