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6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0年,顾诵芬出生于苏州,父亲是国学大师,母亲是知识女性。5岁时,随父迁居北平。7岁那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飞机呼啸飞过北平,他与邻居四散奔逃。就此,学航空以报国的信念根植心中。1947年,入读上海交大航空工程系。毕业后,分配到航空工业系统。1956年,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成立,他成为核心成员。为设计我国首型喷气式飞机,他去图书馆苦苦搜集材料,艰难钻研学习,又顶着严寒反复实验,最终完成这架最大时速850千米飞机的全部气动参数设定。之后,完成首型初级教练机的气动布局设计。他创立的飞机气动力设计方法体系,至今仍被国内飞机设计沿用。1964年,主持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战斗机——歼8项目,被称为“歼8之父”。作为两院院士,他带领的团队成长出一位科学院院士、三位工程院院士、两位型号总指挥、众多型号总设计师,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事业传承壮大!

——摘编自杨舒《顾诵芬:咏之骏烈,诵之清芬》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顾诵芬在航空工业领域取得的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顾诵芬在航空工业领域取得成就的原因。
2022-08-18更新 | 85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沐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的法国,人的学说跃居历史的舞台,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的思想武器。人是一切理论的根本和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人类的理性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他们主张以理姓作为审判台,克服人类的一切“迷误”,找到改造社会的方案。他们提出“天赋人权”“人道”“正义”“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以之启发人们的头脑。同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蒙昧主义决战。与宗教神学世界观相对立。“人”的学说对于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对人的精神束缚具有进步意义。

材料二   法国启蒙思想对新文化运动的重大影响在于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高一涵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就借助卢梭等人的自然人性论、社会契约理论确立了“立人”,实现“人根本上解放”为目的的启蒙思想。受卢梭学说的影响,新文化运动领导人把人看作是一切思考的出发点和价值核心,包括国家在他们的眼中也不能凌驾于人之上,更不可以借国家之名剥夺个人权利,国家是因为保障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而获得合法性。可见,新文化运动领导人借助人民主权理论确立了一种国家和个人的新型关系原则。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胡燕《法国启蒙思想与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启蒙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启蒙思想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022-09-08更新 | 194次组卷 | 6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开创了撰写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的体例,展现了匈奴、东越、南越、西南夷、朝鲜和大宛等少数民族(有些超出国内少数民族的范围)的风貌。《史记·匈奴列传》曰:“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语言为约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铤。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不知礼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披旃袭。”……十六国时,匈奴人刘渊曾拜儒者崔游为师,“《史(记)》《汉(书)》诸子,无不综览”。他在称汉王之前,宣称“大禹出于西戎,(周)文王生于东夷,顾惟德所授耳”;称汉王时,他又以汉朝的继承者自居。

——摘编自陈琳国《论中国古代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190110月,梁启超发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提出:“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梁氏同时指出,西方民族主义已发达数百年,当时已进入了民族帝国主义时期,而我中国人民正受此民族帝国主义侵害,故“知他人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19022月~4月,梁启超又在《新民从报》上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更加明确地指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王先明《传统民族主义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历史界标》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民族主义的新内涵并说明其产生原因。
4 .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困难,新旧价值观念之间冲撞激烈。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通过开展学校劳动教育肃清封建剥削思想、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理念,动员青年一代积极投身国家建设,为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作为指导方针,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教育密切结合,大学、中学与小学的劳动教育同步推进,学校、家庭、社会的劳动教育相互统一。

——摘编自李欢《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至2018年前),邓小平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方法上要适应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生参加的劳动要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相适应,避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要考虑近期生产建设要求,更要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有计划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专家和劳动后备军。自此,我国学校劳动教育开始从以往偏重体力劳动转向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从以往单向度适应现有生产劳动水平转向面向未来引领劳动发展;从重劳动转向重教学、重实践。服务学生素质发展、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这一时期劳动教育的主旋律。

——摘编自刘向兵、曲霞《党史百年历程中劳动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重视劳动教育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时期劳动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其原因。
2022-08-02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韶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改革与社会发展

中国在公元前221年的统一,是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其幕后天候、地理、人事的因素早已酝酿了好几个世纪。在其他国家尚在片面改革之际,商鞅在秦国统治者的支持下,则实行全面的翻新。其执行步骤包括贵族被废为平民,官吏按能力任职,井田制度一体取消,土地得以自由买卖,土地税按亩征收,士兵按征兵的程序入伍。国家又提倡农桑而贬斥其他各业,以求全国普遍的丰衣足食。从史书里看来,秦始皇即位之前约一百年,以上的政策都已付诸实施。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列举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影响。

材料   事物的新陈代谢,决不只是一个简单否定和替代的公式,而是一个扬弃和汲取的复杂过程。近代中国的改革是从上层开始的,是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农民起义的双重压迫下迈开第一步的。20世纪初年《浙江潮》杂志发表文章说:“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权派”,就是这样一个否定一个而且像浪圈一样一圈比一圈大地彼此联系着。你看,着眼于制造的洋务派,不过是地主阶级分化中的一批大官;倡导变法的改良派,则是略为扩大了的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士大夫及其知识分子队伍;号召自由民权的革命派,则是又扩大了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自此以后,才是无产阶级先锋队领导的工农大众革命,然而仍不能没有知识分子的桥梁作用。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2)上述材料反映的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趋势?任选其中一个派别,说明该事件在社会变革发展趋势中的历史作用。

材料   在政权机关的人员构成上,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中间派人士大体各占三分之一,由人民选举产生,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凡是年满18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性别、信仰、党派、文化程度,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摘编自陈先初《从三三制看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角度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设方面的重要贡献。

材料一   1949年,拥有大量资产的投机者试图通过银元的投机来阻断人民币进入市场,一度严重冲击金融市场,造成物价飞涨。人民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查封上海证券大楼,严厉取缔和打击银元投机活动。到新中国成立时,人民币已基本占领了城乡市场。

在“银元之战”后,受到打击的上海投机资本,又转向炒作粮食、棉纱和煤炭,又一次引发了全国性涨价高潮。人民政府运用市场规律,仅十天左右就平息了这场物价风潮。经过这次斗争,人民政府完全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

——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相关材料整编

材料二   



(4)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为巩固新生政权采取的重大举措。
2022-07-28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宋明理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身体力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宋代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材料二   由于朱熹的崇高地位,他的思想成了宋以后中国后期社会的主流意识,理性主义成了中国文化的基干……使中国文化呈现理性、现实、乐观、不迷狂、不暴戾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于我们树立良好的心态达观地面对当下,理性地处理现实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积极影响。

——张学智《宋明理学的基本特征与思想精华》

材料三   近代工业分工及劳资矛盾带来的“异化”现象使人与世界的关系陷于全面的紧张与冲突,科技主义对自然的无限度征夺破坏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和谐,而当代存在主义“他人即地狱”的说法,又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得过于阴暗与狭窄;这一切都给当代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笼罩了浓重的阴影。而宋明理学人格美育思想所崇尚的“浑然与天为一”的宇宙境界、“性帅天地”的宇宙意识、“民胞物与”的宇宙情怀,有助于当代人类保持更宽阔的胸怀和高远的境界,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和天人关系。

——潘立勇《宋明理学的人格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1)据材料一,概括程朱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三,概括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2022-07-1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针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带来的社会问题,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要体察民情,“为政以德”;针对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要求统治者恢复西周的等级秩序;在哲学思想方面,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要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意见,“当仁不让于师”。

——摘编自刘孟骧《中园儒学史话》

材料二   对于智者学派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苏格拉底则大胆地提出了“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进行修正;对于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所造成的社会混乱,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已有的美德”等观,希望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日趋衰颓的城邦制度。

——整理自《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柏拉图对话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对后世东西方的主流思想分别产生的深远影响。
2022-07-14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滑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的西欧,人与人之间不论在社会生活或私人生活中,个人的联合成为社会的纽带。这些关系因受等级和不对等的影响,其特点一般都是有权势的人给予自由人保护,自由人则表示竭诚效忠。这种复杂的联系制度取代了已然消失的非个人的国家权力。

——摘编自郭佳丽《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

材料二1521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决定让路德出席在沃尔姆召开的帝国会议。在会议中,路德据理力争,决不放弃自己的宗教主张,加之在此之前,路德已经通过焚烧利奥十世的晓谕向罗马教廷的权威发起挑战。德国的教会实质上不再受罗马教廷的控制,罗马教廷对德国政治的控制力减弱,德国有了自己的宗教新思想,也不再受罗马教廷的盘剥。

——摘编自程子妍《试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材料三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帝国在行政架构上实行联邦制。在组织结构上,新成立的帝国由25个邦和帝国直属领地阿尔萨斯—洛林组成。在58个议席中,只需14票即可否决任何议案。因此,拥有17个议席的大邦普鲁士有能力否决任何不利于它的法案,确保其利益不受损害。同时,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确保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

——摘编自邢来顺《19世纪德国统一运动的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西欧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德意志宗教改革的结果及其政治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意志统一的标志及其政治架构,以及实行这种政治架构的主要原因。
2022-07-14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五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水道是罗马城建设的核心工程,对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一   《论水道》是一部关于罗马水务的专著,作者弗仑提努斯(35年左右—103年或104年)在担任罗马水利总监期间,撰写了该书。书中各条水道的输水量、水管的规格、水务相关的法令法规等信息都源于官方档案,前辈学者的文献也是资料来源之一。在使用前人的记载时,他认真分析和比较,提出较为正确的解释。他测量出每条水道的实际流量和供水量,纠正原有官方档案存在的错误。据弗仑提努斯记载,公共用水免费,私人用水要缴纳水费……维修水道时,如果从个人的地产上取用了物资,则由最诚信的人对其进行估价,国家予以补偿。

——摘编自张尧娉《弗仑提努斯<论水道>及其史料价值》

材料二

第一阶段对古罗马水道的研究始于1516世纪。中世纪罗马城破败不堪,供水短缺。1453年,教宗尼古拉斯五世修复了古代的维戈水道。为配合重建工程,学者们研究水道,其兴趣主要在于文本研究,把古典作家对水道的叙述收集起来,并未对罗马城的水道遗迹进行考察与研究。(当代学者)泰勒评价道:“通病是不加批判地使用文献……易于相信传闻和未经证实的记载”
第二阶段19世纪后半期,伴随着城市考古学的繁荣,古罗马水道研究出现了第一个高潮。1870年,意大利国王建立罗马古建筑发掘与保护的总监部,1875年,创建考古学院,考古发掘得到系统化的整合。兰西阿尼将罗马城发掘出的输水管上的铭文进行汇总,尽可能多地获得水道的信息;托马斯·阿什比通过寻找从罗马城水道中清理出来的沉淀物,追溯水道的路线。……拿破仑征服浪潮中兴起的民族主义思潮,促使许多国家将罗马文化当作建立民族认同的文化基础,对本国罗马行省水道遗址给予特别关注

——摘编自张尧娉《古罗马水道研究的历史考察》


(1)依据材料一,从可信度和研究价值两个方面论述《论水道》的史料价值。
(2)阅读材料二,任选一个阶段,概括古罗马水道研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4—17世纪初,在人文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下,中世纪的神学冥想被一种积极的现世生活精神所取代。薄伽丘的《十日谈》以世俗的视角颠覆了教会的神圣性;拉伯雷的《巨人传》中的巨人父子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价值标尺;莎士比亚的戏剧充满了人文主义者的怀疑精神;蒙田更将这种怀疑反省的力量注入近代理性洪流之中;托马斯·莫尔则创建了西方思想史上最早的乌托邦世界,传达了他理性政治、理性国家的构想。

——摘编自郑艳《理性与人道:西方文学人文精神的彰显》


(1)根据材料,概括人文精神在14—17世纪初文学著作中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人文精神在这一时期其他领域的表现,并说明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