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2019年感动中国十佳人物之一的潘威廉(中国籍美国人)接受采访时说:“中国发展这么快,这么好。我最佩服的是完全靠精准政策,精准扶贫,还有精准的老百姓的经济发展……我怎么会舍得离开这么好的国家?”他的话体现当代中国的治国理念所蕴涵的思想是
A.依法治国B.以德治国C.德法并治D.以人为本
2 . 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他将物体的运动规律以数学表达式进行了总结归纳,把地球上的物体和庞大的天体统一到了一个力学体系中,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大统一。据此可知,牛顿
A.统一了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规律B.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C.善于从生活和生产中总结经验教训D.体现追求理性的精神
2021-10-15更新 | 361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南宁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摸底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有学者认为,虽然唐代统治者多次修订礼乐典制,使祭奠天地祖先的制度得以规范化,以维系中华民族敬天法祖、忠孝仁爱的传统,但终不能和有统一教义教规、统一信仰的宗教相匹敌。这说明
A.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受到挑战B.战乱时代人们渴求精神安慰
C.道家针对生老病死作出解释D.佛教确立了正统思想的地位
4 . 1888年,康有为进京上书指出中国面临的危机,提出“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向西方学习,实行改革。但当时“举京师之人,咸以康为病狂,大臣阻格,不为代达”。这种局面反映了当时
A.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B.政治近代化步履维艰
C.学习西方条件尚不具备D.光绪因大臣阻挠被蒙蔽
2021-09-02更新 | 515次组卷 | 2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普通高中2021届高三10月摸底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雅典普罗泰戈拉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该思想
A.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B.动摇了古希腊神学的统治地位
C.反映了雅典社会道德沦丧的现实D.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2021-06-01更新 | 210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5月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晚清政府引进资产阶级法律思想和制度,以外国法律制度为蓝本,起草制定了一大批新的法律法规。直到1906年,清政府在内忧为患的重压下,为了配合立宪改革,采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原则,改革官制。1910年,清政府通过《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规定了辩护和律师制度。191127日,清政府颁行《法院编制法》,这是清末制定并公布生效的各级审判机关组织法,完全否定了中国传统的审判诉讼制度。还通过了《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大理院审判编制法》《刑事诉讼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等多部近代法典,清末司法体制转型过程中所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影响深远。

——摘编自春杨《论清末中国司法体制的转型及其历史启示》

材料二   1949年至1956年,新中国法制建设经历了由“破”到“立”的特殊历史时期。人民政府在司法改革中肃清了司法队伍中的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在惩治贪污和镇压反革命斗争中采取了教惩结合、严打慎刑、宽严相济、详查区分的原则。1952年,掀起的司法改革运动实现了对旧法观点和旧司法作风的有力批判,实现了司法领域指导思想、工作方法、机构性质的全面转型。

——摘编自刘莹《新中国成立初期法制建设思想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司法改革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司法改革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苏格拉底认为,人生就是一次无法重复的选择,面对无法回头的人生,我们只能做三件事:郑重的选择,争取不留下遗憾;如果遗憾了,就理智地面对它,然后争取改变;假若也不能改变,就勇敢地接受,不要后悔,继续朝前走。这一观点
A.以人的感觉判定一切B.否定宗教神话的作用
C.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D.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作为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荀子力图扭转儒家在政治上的被动局面,要使儒家学说为更多统治者采用。为此,针对孔孟非贤君不仕的观点,荀子将君主划分为三类:圣君、中君、暴君。臣子对圣君要“以顺上为志”,对中君要“有谏争,无谄谀”对暴君则要坚持原则立场采取温和渐进的手段向暴君讲明道理,引导其走向正途。反对“群臣去忠而事私"。荀子提出“君者,仪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盘圆而水圆”。在选拔人才时君主应试做到“不性亲不恤贵贱,唯诚能之求”。

——据高春海《荀子人际关系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荀子关于君臣关系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荀子的君臣观。
9 . 亚里士多德指出:“人是趋向城邦生活的动物,城邦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优良的生活。”“凡人由于本性或由于偶然而不归属于任何城邦的,他如果不是一个鄙夫,那就是一个超人。”他主要强调的是
A.公民与城邦密不可分B.公民地位高于城邦
C.城邦赋予了公民权利D.公民直接参与政治
2021-05-06更新 | 337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收网考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出现了一种新的士大夫精神,叫圣贤气象。什么叫圣贤气象?张载有句名言:“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儒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圣人之道包括并存的两面:社会责任与个人自在、忧患意识与闲适心态、道义情怀与洒落胸襟。……到了明清之际,一些思想敏锐而深刻的思想家对士大夫精神提出新的要求,就是追求圣贤气象者必须首先具有豪杰精神,这种提法是过去没有过的。同样讲圣贤气象,到了王船山(王夫之)这里,就必须要有经世能力,要有开拓世界的气魄,特别要能够创造社会功业。

——摘编自朱汉民《士大夫精神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16-18世纪英国贵族从政治权利到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乃至婚姻家庭生活和教育,都产生了一定变化。在近代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英国贵族适时的调整,投入经营,用一种渐进式的转变方式追求自由权利,适应社会的发展。在英国近代史上,文化在推动整个国家崛起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尤为突出,而贵族精神正是英国文化发展的引领性力量。他们重视教育,更加注重等级性,以其在思想文化上的优势来影响社会其他阶层。

——摘编自毕书媛《16-18世纪英国贵族精神的渐进式演变及其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士大夫精神”与英国“贵族精神”内涵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贵族精神”给英国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士大夫精神”折射的时代背景。并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古代“士大夫精神”?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