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格物致知”一词最早见于《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宋儒程颐首先赋予它认识论的意义:“格犹穷也,物犹理也,若日穷其理云尔,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朱熹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明朝中后期,西学传入后,带动了我国一些学者的研究,其中最突出的是方以智,创造出“质测”一词来指自然科学,王夫之则明确地把“格致”等同于“质测之学”; “密翁(指方以智)与其公子为质测之学,诚学思兼致之实功,盖格物者印物以穷理,唯质测为得之。”清朝的颜元进一步把“格致”等同于“孔门六艺之学”,即实做其事。十九世纪以来当西方自然科学以更大规模传入时,对其称呼继承了明末清初的传统,“格致”一词普遍流行起来,并成为要求革新的人们的热门话题。在这个阶段,介绍科技的格致诸书大量出现,如《格致启蒙》《格致丛书》《格致略论》,不下几十种。1874年,徐寿等人主持创办了第一所民办新式书院,取名为“格致书院”,其宗旨为“意欲令中国便于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

一一摘编自王果明《从“格致学”到“科学”;近代中国对“科学”认识的深化》

材料二 甲午战争的失败,促使中国某些有识之士主张向日本学习,“科学”一词也于1897年前后由日本传入中国。戊戌变法前后,严复在他早年所译《国计学》残稿的按语中说:“故即使治此学……不可谓人事为无因果,抑科学之无此门也”。其后他又在《原富》翻译稿中多次使用“科学”一词。1901年钟观光、林涤庵等人创办“科学仪器馆”于上海,并有《科学丛书》的出版。1902年,“科学”一词已为部分报纸、书籍所使用。1903年章太炎、谭别同、鲁迅等人均已使用“科学”一词。1904年,湖北张难先等人用“科学”掩护组建团体“科学补习所”。1907年有留学日本的学生组织的科学研究会出版了《科学一斑》。1915年有留美学生组织的科学社出版了《科学》杂志。这个刊物在中国的影响较大,为发展中国的科学事业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杨文衡《“科学”一词的来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和明末清初的学者在“格致”认识上的不同,并分析“格致”一词在19世纪中期的中国普遍流行起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学”一词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流传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横渠语录》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古希腊先贤:美德即知识;依智慧品德分工,贤人治国;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逻辑论证系统。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个性解放,摆脱神学束缚。启蒙思想家:天赋人权,否定一切权威,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内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西方人文精神的要素。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人文精神与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差异。
2020-12-17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废先王之……以法为.”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相关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2)上述材料中的相关思想对当今国家治理有何借鉴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兴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依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

——程献《晚清乡土意识》

材料二、尽管直接触发这一运动的两个因素从表面看是相互矛盾的,这一运动的领导者和参与者却大都没有有所偏废。他们几乎是出自于其本能在寻求着抵抗侵略、振兴国家之道。一方面试图从科学和民主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另一方面则以理性务实的心态开始了对外来文明的重新发现。……五四断文化运动一开始造就出一种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所必需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

打倒孔家店到文学革命,再从人性批判到社会改造,这场运动在以现代化的要求为出发点,反思西学,重市中国传统文化,建构新的价值体系等方面,无疑触及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最艰难而又最根本的一环。……在这一寻求过程中形成了民主、科学、理性、自由、人权、社会改造等一系列新的口号、主张与观念,并最终造就了现代中国社会的三大主流思潮: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而马克思主义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为有效的理论指南。

五四新文化运动针对这一最大缺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人是价值的尺度,现代人是现代价值的尺度以及中国社会的改造应当被放置在国民(尤其是青年)人格、素质、价值观念更新基础之上的命题,真正掀起了一场人本主义、个性解放的时代大潮。

——摘编自李刚《试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三大贡献》


请回答:
(1)你是否认同材料一中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直接触发这一运动的两个因素从表面看是相互矛盾的”?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贡献。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应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2020-12-16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5 .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在此过程中,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与传播的作用。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儒学产生之初,以口语传播为主,呈现出以识字认文教育相融一体的特点。孔子创办私学,口授其说,弟子耳受其言,言传身教得到了最佳的普及效果。可以说,私学是儒学发展史上首先出现的传播与普及途径。

——刘平《普及与推广中华儒学经典的思考与献议》

材料二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问世后,汉代民间小童大多六岁进入乡里贤儒创办的书馆,接受两年识字、习字为主的学前教育。常有幼童因书法丑陋,仁顺礼敬不周受体罚。出馆后再初步诵读《论语》《孝经》等经典。

——摘编自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等

材料三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时代儒学教育的方式,体现了怎样的教育思想。
(2)据材料二概括汉代儿童教育的内容,儒学在民间的推广,取得了怎样的地位?
(3)据材料三,朱熹在基础教育方面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4)据上述材料回答,教育对于儒学的作用及当今我们如何对待儒学?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剖析了当前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形势,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部署,明确了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为未来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这一决定对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人才是推动国家经济蓬勃发展的重中之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并不单单指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技能过硬的人才。要真正适应市场的要求,学校还要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适应市场要求的能力的培养。立足于市场发展的这一要求,在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前提下,学校在课程设置这方面尽量向适应市场发展的方向倾抖。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献而就,所以我们应稳扎稳打,不可急躁。

——摘编自宋玫颖《教育改革重要性探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年来中国教育发展的条件,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时期教育改革应当遵循的原则。
2020-09-05更新 | 53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科)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伏尔泰认为儒学虽说是正统思想,但它博大宽容,表明中国对宗教的宽容态度;中国人敬天,而“天”是天理,不是神,不是崇拜的偶像;中国人尊孔,而孔子并非教主,只是宣扬伦理道德的圣人。孟德斯鸠认为中国文化有风俗之弊、奢侈之弊和专制之弊等三大缺点,但他同时又盛赞中国的重农政策、救荒政策和勤俭政策,指出中国文化这三大优点可以弥补三大弊病。即风俗之弊可以用特别的治术来补救、奢侈之弊可以用勤俭的政策来补救和专制之弊可以用孔子的教义来补救。

——摘编自梁真惠《中国儒家学说的译介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等

材料二   工业化和法国革命两种力量联合一起,导致了1815年以后种种新学说和运动的产生。就我们所知,“自由主义”这个词在英语中第一次出现是在1819年;“激进主义”,1820年:“社会主义”,1832年;“保守主义”,1835年,“个人主义”、“立宪主义”、“人文主义”、“女权主义”和“君主主义”这些词,都是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个词则是在19世纪40年代才出现。到19世纪50年代,在英语世界中才使用“资本主义”这个词(法语中使用“资本主义”这个词则早得多)。一般人听到“马克思主义”这个词要更晚一些。

——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材料三   1933年,在芝加哥大学的一场演说中,胡适毫不含糊地解释他所谓的“中国文艺复兴”的涵意:《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1918年一群北京大学学生,为他们新发行的月刊型杂志所取的名称……立即察觉到它与欧洲文艺复兴有显著的类似性。首先,它是一种有意识的运动,发起以人民日常用语书写的新文学,取代旧式的古典文学。其次,它是有意识地反对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理念与制度的运动……最后,说来也奇怪,倡导这一运动的人了解他们的文化遗产,但试图用现代史学批评和研究的新方法来重整这一遗产。在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运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法国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评价。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各种主义出现的历史背景。
(3)材料三中的“它与欧洲文艺复兴有显著的类似性”中的“它”指的是中国的什么运动?你是否同意文中的观点?说明理由。
2020-03-13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省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文)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华,中国人发现他们带来的很多东西是中国很早就有的。另一方面,当时中国人需要改革,但是不能通过直接否认自己来学习西方,而承认西方是进步的,但源头来自中国,因而提出了“西学中源”说。被誉为清初“历算第一名家”的清初科学家梅文鼎,也是最早提出这一观点者。他宣称西方的地球五带源于《周髀算经》,又说《黄帝内经》“地之为下”,是地圆说的肇端。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晚清进步思潮是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剧变的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当时出现了持续不断的全局性社会危机及中西文化的冲突融合。……晚清涌现出来的社会思潮大都具有实践意义,几乎所有的社会思潮都被人们用作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独立的工具或者思想武器。……新的思潮往往诞生在旧思潮的母体中,而旧思潮却仍然要与新思潮相互纠缠并延续很长一个时期。

——陈国庆《论晚清进步思潮的渊源和特点》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梅文鼎等人倡导“西学中源”说提出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进步思潮出现的原因和特点。
2020-03-1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省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文)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朝前期,消费呈现尚检、务实特征,万历《通州志》卷2风俗载,南直隶通州“弘、德之间,枕有淳本务实之风。”成化《山西通志》卷2载,太原“工商务实勤俭”。然而,中期以降,消费发生嬗变,凸显奢靡之风尚,乾隆《震泽县志》卷25风俗序载,苏州府“万历以后迄于天崇,民多世富,其奢侈乃日甚一日焉。”上至皇室下至民间竞相奢靡,顾炎武认为:“自神宗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教十年如此矣。”消费奢靡,对明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张邦建《明朝中后期奢靡之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与16世纪相比,这一时期欧洲消费竞争的特征发生了变化。首先,消费竞争的主体是家庭,竞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地位和荣耀;到了18世纪,消费竞争的主体则成为个人,消费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地位和荣耀。其次,16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政治,但18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文化与市场,其表现形式就是对时尚的追逐和竞争。而时尚的制造者不仅仅是贵族,市场也参与到时尚的制造中来……时尚的大众参与导致西方进入了“大批量需求”时期。

——李琴《从勤俭节约到消费至上对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社会风尚嬗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明朝中后期与16-18世纪欧洲消费变化的相同之处,并分析由此产生的主要不同影响及其原因。
10 . 探究历史的真实。文献资料、实物资料是我们探究历史真实的载体,是我们论从史出的依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投降的人),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月氏王)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匈奴)。汉方欲事灭胡(匈奴),闻此言,因欲通使(月氏)。道必更(经过)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摘自《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二   开凿于初唐的莫高窟第323窟绘有张骞出使西域图。该图讲述的故事是汉朝军队击败匈奴,获得两尊金人,却不知道这是什么神,皇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访金人的来历。

——摘编自沙武田《角色转换与历史记忆——莫高窟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的艺术史意义》

材料三   2015年底,江西省南昌市汉武帝之孙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震动全国。墓中出土了有孔子画像、生平故事的屏风和竹书《论语》等珍贵文物上万件。


(1)材料一中“天子”是谁?“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一《史记》的作者是谁?该书的历史地位如何?
(2)材料二中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张骞出使西域有哪些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出土文物反映了墓主人喜好什么思想?这可能与汉代哪一项政策有关?该政策带来了什么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