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7 道试题

1 . 政治、经济、思想在社会转型时期会发生剧烈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及商业资本发展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旧来的封建侯领。这个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以区别于封建制国家中的诸侯国。

——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在韩非子看来,用宽松而舒缓的礼乐象征来垂戒,靠未必善良的人性自觉来拯救,都是缘木求鱼的迂阔思路。他的思想有两个基点:一个是人性之恶,一个是时代变了,治理方法不能不变。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型国家”与封建制国家中的诸侯国在政治上的不同。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战国时期的基本社会状况,并指出儒法两家重建秩序的主张。

2 . 近代平等思想成熟于欧洲的启蒙运动,而追求民权平等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一生的奋斗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人类主要的天然禀赋,生命和自由……人人可以享受”;“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

——摘自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材料二   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所断。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主义”相同。

——摘自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

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②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


(1)概括材料一中卢梭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指出,为了维护和保障人类的“天然禀赋”,卢梭在政治理论层面又作了怎样的探索?
(2)阅读材料二,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3 .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末来华的耶稣会教士利玛窦在一封信中说:“中国人非常博学,医学、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都十分精通。他们以不同于我们西方人的方法正确地计算日食、月食。”

(1)从医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各举一例证明利玛窦的结论。

材料二: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和形成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2)“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和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其主要条件有哪些?

材料三:两位决定时代发展的科学家和他们的成果

(3)为什么材料三认为“两位科学家决定时代发展”?

2017-06-12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育才中学学益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图片及材料


200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有一个别开生面的节目:对联集锦。山东和山西的对联是:山东上联:孔子仁,关公义,人文典范;山西下联:泰山日,壶口烟,天地奇观。山东人以孔子为骄傲,其实孔子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因为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已经渗透到中国人思维意识的深层,所以要了解中国,要了解中国文化,不能不去了解儒家文化。

回答问题:

(1)图一中历史人物是谁?其思想核心是什么?

(2)图二中董仲舒的主要思想有哪些?他对儒家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

(3)图二中历史人物所在朝代的皇帝与秦始皇对待儒家的态度有何不同?其本质有何共同点?

5 . 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   近期汉译出版的《文明的滴定》一书收录了李约瑟1944至1966年间发表的八篇论文。据李约瑟在第六篇文章中的陈述,在1938年前后,他酝酿写作一部专著,系统讨论中国文化区的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历史,那时他的问题意识就是“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而只在欧洲发展出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又提出另一个相关的问题:“为什么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5世纪,在把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两个问题结合起来,可以概括为:曾经高度发达的中国科学为什么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反倒是科学发展并不领先的欧洲取得了突破,发展出了现代科学?这就是李约瑟难题,也称李约瑟之问、李约瑟之谜。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和评述“李约瑟之问”。(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迹阴阳终岁之行,以观天之所亲而任。
——《春秋繁露》
材料三 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
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来源。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朱熹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的影响,并分析“理学成为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的原因。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厘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北宋﹞王安石《周公》

材料三:从对事物的支配来看,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可以有这样一种政体,不强迫任何人去做法律所不强迫他做的事,也不阻止任何人去做法律所许可他做的事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奉法者强则国强”和“立善法”的背景,落实“立善法”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2)概括材料三的二层含义及其关系,指出材料三和材料一、材料二的本质区别。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摘自《筹办夷务始末》卷25

材料2  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3  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应付时局的三策:“第一曰‘采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第二策曰‘大集群贤以政变!’;第三策曰‘听任疆臣各自变法’。”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材料4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请回答:


(1)材料1与材料3分别代表哪个派别,他们的主张有何共同之处?
(2)材料2属于哪一派别,它和材料3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
(3)材料4中的“两位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并据以上材料,请指出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04年12月,中共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鲜明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口号号“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党一个新的重要执政理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作一番疏理、审视,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材料二:2006年9月23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向全世界发布了孔子标准像。

请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根据以上提示,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谐思想表现在处理社会关系上就是要求统治者提倡以德治国,避免社会冲突,提倡宽厚处世,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请列举春秋战国时期主张此说的三位著名思想家及其观点。

(2)依据材料二,儒学在孔子创立后曾经历了几次重大改造,你能说出这些改造者的姓名及改造的主要内容吗?

(3)依据材料二,在近代中国,儒学思想又受到怎样的冲击?

(4)依据材料二,孔子是距今2500多年前的人物,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大张旗鼓地纪念他呢?

10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说:“我觉得这五十年来的中国,正像蚕变蛾、蛇蜕壳的时代。变蛾蜕壳,自然是一件极艰难、极苦痛的事,那里能够轻轻松松的做到。心理上还有必变必蜕的觉悟,那么,把那不可逃避的艰难苦痛经过了,前途便别是一个世。”

材料二孙中山说,欲救亡图存,“革命为唯一法门”。即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当取法乎上,直接建立共和制度,“方才是人类的进步”。还提出,中国可以借鉴外国经验教训,“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摘自汤奇学《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述评》

材料三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摘自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材料四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材料一反映了梁启超怎样的历史观?你认为“这五十年来”推动中国“变蛾蜕壳”的因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孙中山革命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3)根据材料三归纳胡适的主要观点,并说明这一观点形成的原因。

(4)材料四中,毛泽东对外来文化的观点是什么?根据这一观点,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新的革命理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