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希腊古典人文主义是在对人性的探究与思索中逐渐形成的,其内在的本质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和对理性精神的培养,倡导一种在善之普遍性原则指导下的生活。古典人文主义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传统,它对精神迷失、“无家可归”的现代人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黄伊梅《希腊古典人文主义的内涵与特质》

材料二: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这就是诚信。

材料三: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黄宗羲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腊人文精神的核心及其社会根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提出的关于理想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3)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的原因。
2020-01-18更新 | 129次组卷 | 15卷引用:【区级联考】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教学检测历史试题

2 .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区别,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主要原因。
2019-07-08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西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的儿童教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自然教育理论,王守仁的贡献最为突出:他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的最多,受蒙蔽最少,所以实施教育要及早从儿童时期抓起。王守仁批判了当时教育儿童的传统方法,反对体罚,主张“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王守仁认为教育并非铸造器物,使学生变得千人一面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别给予适当的陶冶,“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王守仁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即认识和恪守儒家道德规范,王守仁主张培养“圣人”是教育的最高理想。他鼓励阅读儒家经典,强调道德修养要身体力行,不断实践,逐步领会道德观念的实质。例如讲“孝”,不能只讲孝顺父母的道理,而且要在道德行为中体现出“孝”来,奉养父母,认真听从父母教诲,这才算得上真正尽了“孝道”。

——摘编自余文武《王阳明教育思想研究》等

材料二   卢梭在其教育代表作《爱弥儿》里写道:“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生来就有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尽管我们有自己的准则,但我们在判断我们和他人的行为是好或是坏的时候,都要以这个原则为依据,所以我把这个原则称为良心。”他认为“良心”是超越民族的全人类共有的道德观念,如公正、诚实、勇敢、克制。卢梭认为除非孩子自己有兴趣去读,否则,读书就是孩子们在儿童时期遇到的灾难。他主张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独立观察和研究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卢梭反对和控诉封建专制制度对儿童个性与自由的摧残和压制,反对经院主义教育强迫儿童呆读死记宗教教义及其严酷的纪律和体罚,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的一代新人。这种“自然人”能够对事物进行观察、判断、独立思考和分析,“除了他自己的理智以外,不为任何其他的权威所控制就行”。

——摘编自黎军、张大玲《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评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守仁教育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卢梭教育思想与王守仁教育思想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对卢梭教育思想做出简要评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材料二   “西学东渐”不仅直接影响着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近代的自然种学和社会种学,也填补了许多中国文化中原来没有的元素。自然科学中的声、光、电、医学等科学技术随着“西学东渐”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当中,并且通过具有先进思想之国人的学习与研究,中国本地的近代科学也开始形成并且逐步发展。不仅如此,关于近代科学的分类也渐次走向专门化,形成比较系统的领域。近代的中国随着“西学东渐”在发生着改变,新式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新领域的开拓和新科学的建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结构。

——摘编自《“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东西方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认为:“今时局变异,外侮交迫,非读万国之书,则不能通一国之书。……他还具体指出,“今中学以经义掌故为主,西学以宪法官制为归。”他所注重的“中国经史大义”……实际上是经过康有为改造,并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的“公羊春秋”学说。(时务学堂)培养的大批人才如林圭、李炳寰、蔡锷、唐才质等,有的成为维新运动的中坚,有的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骨干。特别是它促成了湖南各地新式学校的设立和书院制度的改革。

——《长沙时务学堂:开湘学之新风》

材料二:晚清时期,清政府处境险恶,教育改革是在“地球大通,优胜劣汰”的时代背景下开展起来的,以提高国家的生存竞争能力为宗旨。《菏泽县乡土志序》中所言“振兴教育之要义,在使人人爱国为枢纽,欲人人爱国必使自爱其乡始,欲人人自爱其乡,必使自知其土地、人物始。”郭沫若先生在回忆起小学生活时说“他(教师)教了我们一些乡土志,这是比较有趣的一门功课。”鉴于清末国势衰微,还结合当时国外商品侵占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实业教育。民国初年,政府采取开办民众学校、通俗讲演、通俗教育馆等形式对下层民众进行通俗教育。

——王新环《浅论晚清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等

材料三: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礼记.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

——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时务学堂在教育观念上的重大突破及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晚清民国初年教育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时北京大学的办学宗旨。
2019-04-0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孔子两晋时被奉为“先师”,南北朝时被称为“文圣尼父”。唐玄宗则将其追谥为“文宣王”。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材料三: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乱治,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史论认为,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老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6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崇孔子并不断抬高孔子地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老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2019-04-01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觉得这五十年来的中国,正像蚕变蛾、蛇蜕壳的时代。变蛾蜕壳,自然是一件极艰难、极苦痛的事,哪里能够轻轻松松的做到。心理上还有必变必蜕的觉悟,那么,把那不可逃避的艰难苦痛经过了,前途便别是一个世界。

——梁启超

材料二:孙中山说,欲救亡图存,“革命为唯一法门”。即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当取法于上,直接建立共和制度,“方才是人类的进步”。还提出,中国可以借鉴外国经验教训,“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汤奇学《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想述评》

材料三: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摘自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材料四: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材料一反映了梁启超怎样的历史观?“这五十年来”推动中国“变蛾蛻壳”的因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孙中山革命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3)根据材料三,归纳胡适的主要观点,并说明这一观点形成的社会原因。
(4)根据材料四,概括毛泽东对待文化的态度。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太学以五经为教材,进行经学教育。国家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较为严格的审定。太学只允许传授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则被拒之门外。汉代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派。今文经学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的经书,以董仲舒为首的一批儒家学者利用“阴阳五行”学说将儒学神学化,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命题。

——《两汉太学的初兴》

材料二:面对西方帝国主义势力的东进、西方文明的冲击,在英勇反抗帝国主义的同时,掀起了学习西方文明的热潮,纷纷致力于探索富国强兵之路。洋务教育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经济运动的客观结果,其内在的原因在于那个时期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无论是兴办军事工业时引进西方先进生产科学技术,还是兴办民用工业时学习西方先进管理经验,洋务派深感人才匮乏。

——张雪蓉《论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学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教育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019-03-27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陕西省富平县2018-2019高二第一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女性发型是女性特征的象征。解开头发,就有了色情意味……如果在自己家里这样,倒是无所谓的。可是在私人领域以外,就得把它藏好。因为他就好像承载着家庭的秘密和神圣,这些都与别人无关:裹好的帽子、包紧的头巾将它保护起来,避免男人异样的目光和陌生人猥亵的好奇。

——(法)罗贝尔•福西耶《这些中世纪的人一中世纪的日常生活》

材料二:装饰品中使用最多的是假发。它往往是用白色的或黄色的蚕丝做成的。……人们所要求的理想的头发的颜色,不论天然和人工的都是金黄色。因为人们认为太阳光能把头发变成这种颜色,所以许多女人们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都会整天在露天中度过。……乡间妇女也在这方面和城市姊妹们争艳。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材料三:启蒙思想家康德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康德还认为法律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普遍必然”使个人行为与普遍道德法则协调一致。所以,法律是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共存的条件和制度。

——叶秀山《启蒙与自由叶秀山论康德》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对头发及装饰的不同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不同看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康德关于个人自由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
2019-03-27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陕西省富平县2018-2019高二第一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宗羲重新建构了中国思想传统中的天下观,在他看来,天下是天下百姓的天下,而不是皇帝的“嚢中之物”。从“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的观念出发,强调君臣应该合理分配职权,共治天下。在他看来,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以天下为主,君为客”。遗憾的是,现实的社会往往却是“君主为主,天下为客”。这样的专制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黄宗羲激愤地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对君主专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批判!

——摘编自刘勇强《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材料二:以下为王建朗、黄克武主编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第二十三章的部分标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宗羲“天下观”的含义,并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时期国家观念的变化以及变化的背景。
2019-03-27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陕西省富平县2018-2019高二第一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