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这部书籍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君主专制制度在明清时期逐渐走向衰落,思想家们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探索与发展的历程,结合材料一、二、三及所学知识,简述对这一历程的认识。(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结论正确)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欧洲启蒙运动中,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材料二   19世纪后半叶由李鸿章、曾国藩等倡导的学习西方的改革,打破了儒学在知识和精神领域一统的局面。而20世纪初清政府兴新学、废科举,逼使孔子和儒学在知识领域退居次要地位。而辛亥革命皇权政治的瓦解,使孔子儒学失去政治上强有力的保护。这以后,即使没有新文化运动,孔子和儒学在精神领域的沦落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而其基本原因,就是儒学中没有产生有效的抵御列强侵略和强国的有效办法。

——迟云飞《近代中国孔子和儒学地位衰落的进程及其必然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西传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影响衰落的原因。
3 .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家学派自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创以来,历久弥新,不间断地吸收新鲜血液,不间断地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前行。宋朝理学似乎已将千年儒学发展到无与伦比的极致,因为儒家极力倡导的纲常道德被宋朝理学大师们提升到无以复加的高度,那么儒学会再向何处发展?随着封建主义的衰落,作为封建统治精神支柱的理学似乎也走到了尽头。但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还是很敏锐地找到了打破僵化局面的缺口,他们让中国源远流长的儒家思想又峰回路转,再现其强大的生命力。

——摘编自隋晓明《儒家的智慧》

材料二宋代的理学保持着汉朝以来的方向,大迈步前进着,但到明清之际,这种发展的方向有了不可思议的更改。理学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神圣性,但当世界继续发展着,资本主义已经取代封建主义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时,明清之际的儒学竟有意无意地适应了时代的这一变化。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儒学思想家,富有胆识与智慧地第一次质疑中国的封建统治,第一次质疑居于统治地位的理学思想,他们的句句真言掷地有声而振聋发聩。

一一摘编自邓思平《儒学新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的儒学与宋代理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方向出现“更改”的历史背景。
2021-01-02更新 | 127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长治学院附属太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21高二上·河南·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在继承尚周“明德镇罚”思想以及春秋德治思想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为政以德。在孔子的德治模式中,为政者作为德治的主体,其政治修养在国家政治系统中占有绝对重要作用。孟子遵循孔子的思想,孟子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他没有完全否认法治的作用,只是强调德治才是治本之举。正因如此,儒家主张教而后刑,强调对臣民道德教化的作用,视“明德慎罚”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措施。历代儒家的德治思想,都把统治者的道德自觉和修身作为实行仁政德治的前提,利用统治权威将道德伦理入法实行儒家伦理法治化。

——摘编自陈立滢《中西古代德治思想比较研究》等

材料二 苏格拉底突出强调,道德是城邦政治的基础,而知识和教育是城邦政治的根本。柏拉图认为,为了要达到善,必须有知识。只有掌握了智的人才能够有智慧的治理好国家。法律的目的在于追寻美德,培育有德性的公民。亚里士多德为了达到政治的至善,非常重视法律的作用,认为一个城邦治理应该以公正的法律为准绳。教育不仅要着眼于必需的和有用的知识,还要着眼于培养公民的美德。公民能否实际地成为守法的公民,主要是看公民是否县有相应的美德。道德之治成为国家治理的目的和理想,而法治则是达到这一目的和理想的必要手段。

——摘编自陈立滢《中西古代德治思想比较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中西古代德治思想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比较中西古代德治思想的异同。
5 .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共82篇(包括3篇阙文), 其中约 22篇引用《诗经》部分字词或句序,为释文所用,或引用《诗经》中的一些诗句,对阴阳灾异观点进行阐释。董仲舒的这一做法意在
A.宣扬《诗经》的思想文化价值B.承袭先秦以来的民本思想
C.使儒学形成严密的哲学体系D.论证其儒学思想的合理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爱因斯坦认为,相对论彰显了科学家用想象力构造理论的自由,形成了强调自由构造的科学思想,在此思想影响下,20世纪的绘画和建筑领域兴起了构成主义,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兴起了构造主义,历史学和社会学领域兴起了建构主义。这表明
A.科学发展改变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B.人的思想自由是人类文明取得突破的基础
C.想象力是现代科学最根本的特征
D.科学思想可全盘照搬到其他领域
2020-12-19更新 | 423次组卷 | 19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长治学院附属太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因信称义的教义不是说罪人是因为相信,借着其信心而被称为义。相反,路德的突破却在于承认上帝提供了一切称义的所需,以致罪人要做的,就是接受它。路德重在强调
A.宗教信仰的自主性B.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C.上帝的权威D.教会的腐败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对新文化运动产生了强烈而深刻的影响,使中国人重新思考追求民主、实现民主的道路,进而对民主观念的阐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转变为多重追求。如陈独秀提出"劳动阶级的民主",孙中山对"民权"道路的新探索,胡适力主从"问题"入手实现"民主"等……,这些对"民主"认识的变化表明先进的中国人
A.对于民主的认识更加辩证和科学B.实现了中华民族第一次全面觉醒
C.认识到苏俄革命在中国的可行性D.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更加深入
2020-12-11更新 | 1652次组卷 | 25卷引用:广西钦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东汉时,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到用雄黄(化学成分二硫化砷,可止痛)和苹苈两种药堵到牙洞中修补牙齿;公元659年,唐代颁行的药典《新修本草》记载用汞(银锡为主)合金充填牙齿的方法则与近代补牙术十分相似。这些医疗手段
A.说明中国古代的冶炼技术已十分发达B.证明中国传统医学累积了独特的智识
C.侧面反映中国古代民众食物品质粗糙D.因缺乏科学理论支撑致医疗效果较差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天下"一词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出现较早,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过关于"天下"的主张。其中《韩非子》中就有"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这反映出当时
A.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B.法家思想吸收了百家之长
C.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D.诸子百家的思想走向趋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