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中国古代某思想家“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下列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否定圣人之道
B.主张格物致知
C.致良知以求理
D.早期启蒙思想
2 .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2018-06-09更新 | 9645次组卷 | 146卷引用:2018年高考题及模拟题汇编 专题12近现中国思想文化(教师版)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3 . 古希腊的圣贤先哲从客观实际出发,俯察人生,对人的价值提出了许多闪耀着人文主义光芒的阐述,其中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是
A.“自由是天赐的”
B.“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
2018-01-26更新 | 62次组卷 | 14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拓展训练10.22
18-19高三上·全国·期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韩非子“观往者得失之变”,创作了《孤愤》《五蠹》。秦始皇读后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秦始皇感叹的原因是韩非
A.主张集权政治和耕战思想
B.适应潮流最早提出法治主张
C.成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D.文章构思精巧并且寓意深刻
5 . 董仲舒认为:大一统是天地常理,治国要道。维护政治的大一统,必须先实行思想的大一统。为此他主张
A.君权神授
B.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C.三纲五常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在一种与外界基本隔离的状态下自发地产生与发展起来。……较少借鉴和吸收别国的文化,并且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使自己的文化出现断层、转型或湮灭,表现出稳定连贯的文化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由于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别国文化交流较为困难,……即使在接触外界文化之后,中国人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表现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

——祝西莹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

材料二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了中国,又把把中国的典籍宝藏翻译成欧洲文字,介绍欧洲,,大大深化了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18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文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的“中国热”。当中国的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走俏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蛹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由景仰的维度走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以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19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材料三古今中西的几大文明,各有特点,但这些特点完全不应成为互相敌视的原因,倒恰好是彼此借鉴的理由。......任何一个文明,不论有多古老有多特色,也必定含有与其他文明共享的一些价值理念,否认这一点,你就无法参与全球精神财富的大循环。

——摘自《南方周末》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影响人类文明交流的因素及其启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在《人权宣言》中,第四条规定:“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各人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这一规定与下列哪一儒家思想比较接近
A.民贵君轻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克己复礼
D.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规定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做官。太学的兴办
A.有利于实现西汉王朝的思想统一
B.促进了汉代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C.建立了以考试为主的官僚选拔制度
D.缓和了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矛盾
2017-11-29更新 | 264次组卷 | 24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拓展训练1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毛泽东说:“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上述材料表明毛泽东意在
A.研究近代中国社会的不平衡性
B.强调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性
C.指明坚持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D.揭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客观条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李贽曾评论先秦诸家:“申(不害)、韩(非)何如人也?彼等原与儒家分而为六。既分为六,则各自成家;各自成家,则各有一定之学术,各有必至之事功。举而措之,如印印泥,走作一点不得也。”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李贽认为诸家之间曾是平等的
B.李贽认为诸家都曾发挥贡献
C.李贽放弃传统儒学的价值取向
D.李贽否定了儒家的独尊地位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