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乡村建设和发展的三条道路

道路主导力量典型模式建设目标建设方略
乡村建设运动知识分子“邹平实验"中国农村存在的根本问题“就是文化失调",要“创造新文化,教活旧农村”“欧化不必良,欧人不足法”,立“乡农学校”,向农民进行安分守法的伦理道德教育,组织乡村自卫团体;组织农村合作社,“促兴农业引发工业,更从工业推进农业”
实业家卢作孚“北碚实验”改善或推进乡村的教育事业;救济乡村里的穷困或灾变,要“赶快将乡村现代化起来”“办大工业",使“一切产业都工业化",一是吸引新的实业项目,发展乡村经济;二是兴办文化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三是开展民众教育活动,开启民智
乡村复兴运动国民政府江西服务区及蒋经国赣南新政建设“人人有工作,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屋住,人人有书读"的新社会“农村社会之进化,须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力量推进,决非某一力量能使之突进……务使农业.合作.教育、卫生、工业均配合于地方自治内,彼此联系”
乡村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消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在民主革命时期应动员和组织农民,实行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通过政治革命,实现社会政治解放

——摘编自项继权《中国农村建设:百年探索及路径转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方面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认为,自古以来,圣人教人,莫不教人“明人伦”,以使之去“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从而实现天下大治。为此,他要求学生先读《四书》,再读《六经》,并对这些经典多有注释,竭力宣扬封建纲常。他在长期教育工作实践中,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努力将德育与智育合而为一。读书要专心、虚心和“识得大意”,若“东看西看,则此心已散漫了”,“虽卒岁穷年,无有透彻之期”。作为一位热心讲学的教育家,朱熹总结和发扬了古代教育思想的优良传统,对教育理论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李邦国《朱熹的教育思想》

材料二   黄宗羲指出,理学作为官方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无裨于拯救国家危亡。理学家脱离时事,只是在那里矜谈妙语,游说无根。学校因“科举嚣争,富贵熏心”,已成为势利场所,失去了培养人才的作用。为此,他主张改革学校系统,扩大学校权力,使之成为各级政府的监督机构。在他看来,学科技的学生应与学《五经》的学生一样升迁,享受同等待遇。“取士之弊,至今日制科而极矣”,取士不应局限在科举制上,要为读书人和有真才实学的人多开辟出路,从而使朝廷尽可能搜罗有用之才。他在教育方面提出的新见解,对后世颇有启迪意义。

——摘编自韦齐发《黄宗羲教育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概括朱熹的教育思想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2022-07-06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的英国,大力倡导宽容精神的代表人物就是约翰·洛克。洛克不仅由于反对君权神授、捍卫自然权利和开创三权分立理论而成为西方现代民主理论的奠基人。而且也以提倡宗教宽容而确定了英国启蒙思想的基调。1685年,洛克在一封长信中说:“任何私人都无权因为他人属于另一教会或另一宗教以任何方式危害其公民权利的享受。他作为一个人而享有的一切权利以及作为一个公民而享有的公民权,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无论他是基督徒,还是异教徒,都不得对他使用暴力或予以伤害。”

——摘编自赵林《宽容·启蒙·革命》

材料二   1640年革命初期到1688年“光荣革命”前的几十年中。先是国王对议会采取不合作策略;继而是革命阵营内部各派政治力量之间互不妥协;再后是议会妥协过渡,君主专制复辟,博弈过程总是以零和博弈或负和博弈而结束的。最后在“光荣革命”中,国王、辉格党、托利党以及两党内部各派,对各方利益要求理性地加以综合权衡,并在关键时刻和问题上适时地作出必要而适度的让步,终于取得了理想的正和博弈效果,完成了建立现代宪政的历史伟业。

——摘编自程汉大《17世纪英国宪政革命的博弈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洛克的启蒙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I7世纪英国宪政革命的特点。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世纪起,文艺复兴最先在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各城市得到发展。当时,新兴的市民阶级,为维护和发展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需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对封建统治与天主教会的神学独断。一度湮没千年的希腊罗马文化的大规模发掘、整理和研究,一时成为风潮和时尚。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抨击教会,无情嘲讽僧侣;另一方面始终坚信“上帝至上”的思想,怀着深厚的宗教情结,与教会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摘编自冯英《理性与信仰的交织——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宗教思想》

材料二   法国启蒙运动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启蒙思想家大力倡导科学、理性,以自然神论和公开的无神论向以罗马天主教为代表的宗教势力发动猛烈的进攻,他们反对神权政治,反对宗教迷信,批判信仰至上和蒙昧主义,普及文化和教育。

——摘编自徐辉《浅析法国启蒙运动时期主要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在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城市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文艺复兴时人文主义者相比,法国启蒙思想家对宗教态度的不同及原因。
2022-07-05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重要思想,也是一种美好社会理想,就是“天下大同”。所谓“天下”者,是所有人所有民族所有国家共有之天下。所谓“大同”者,《礼记》中说:“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吕氏春秋》中说:“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基于“天下大同”,中国的古贤们还提出了“民惟邦本”“国以民为本”的民本主义。所谓“以民为本”,就是倡导社会经济、政治、活动和治国理政工作,要服从和服务于天下民众共同利益,实现“安民”“富民”“乐民”。西汉著名的政论家贾谊就说过:为政者应“以富乐民为功,而以贫苦民为罪”。当然,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统治者没有也不可能贯彻实行“天下为公”“以民为本”,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安民”“富民”“乐民”。但是,“天下大同”和“以民为本”这种体现人民性、民主性的先进思想和美好社会理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却一直为致力于社会进步的志士和劳动人民在不断追求和长期实践斗争中传承下来。

——摘编自滕文生《天下为公:中华文明的世界贡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乡村秩序就是一种“礼治秩序”。这种“礼治秩序”的显著特点是,“国权不下县,县下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乡钟”。宋以后乡村自治开始确立北宋中叶,乡约正式产生。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乡约是宋神宗展宁九年(1076)由吕大钩所制定的《吕氏乡约》,具体内容分为四大纲领:“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性。”此后历代的乡的在内容和精神上均了治的思想。四为乡约的自治性,家代以后出现了村社自治组织,国家对乡村自治开始正式认可。明太祖朱元十分重视预防犯罪和法制宣传早在吴元年即令人将律今中与民间生活密切和关的部分内容单独辑出,加以解释,形成《律令直解》一书,并下发到各地,以使百姓知法而不再犯法。具体到乡村治理,在官箴书、家法族规、乡约和乡治文献中均蛋调在乡村自治、德治的基础上,必须遵守国法,强调国法的权威性。

——摘编自高学强《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沿革及其历史镜鉴》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从1928年起着手乡村治理改革。抗战前须布的《县组织法》,形成了乡村各级自治组织的雏形,激起了民间乡村自治实验的展开;1934年起保甲制的实施,维护了乡村治安,同时也加强了国家对乡村的拉制。1939年新县制的建立,标志着乡村自治的终结和国家权力对乡村治理完全控制的开始,南京国民政府的乡村治理是传统乡村治理向现代乡村治理的转折阶段,其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及应对的策略与方案可为我国现代化乡村治理体制的建设授供良好的启示。

——摘编自于欣系《南京革今政府时期的乡村治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明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及其影响。
(2)据材料二概述南京国民政府乡村治理与明清时期相比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高等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恢复、整顿、改革和建设工作。在这一过中,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把工、农、医、师范、政法、财经等系科独立建院或与原有独立的同类学院合并。同时,新开设了国家建设急需的各种专业。截至1956年,我国高等学校已经开设的专业达313种,其中工科181种,农科20种。全国共有国家创办的高等学校227所,其中,综合性大学15所,工业院校15所,农业院校28所,师范院校53所,医药院校37所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院校学生人数平均每年增加19.5%。1956年与1949年相比,在学生人数方面工科增加了3.9倍,农科增加了2.1倍,师范增加了7.2倍,医药增加了2倍,体育增加了8.5倍。

——摘编自《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概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因。
2022-05-3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元末明初,出现了两部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叙述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人物形象生动,情节曲折起伏,施耐庵的《水浒传》叙述北宋末年宋江起义故事,两部著作均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明朝中期,吴承恩根据民间长期流传的唐僧取经故事创作了《西游记》,成为长篇神话小说的典范之作。《金瓶梅》截取《水浒传》中的故事,衍化出一部以城镇暴发户西门庆生平为主要线索的长篇市井小说,在细节描写和人物心理刻画等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对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状况也有深刻反映。晚明冯梦龙汇辑宋元以来的短篇话本小说以及明朝文人创作的“拟话本”并进行整理加工,编成《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本小说集,随后凌濛初也编著《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二拍",共收录短篇小说近200篇,很多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价值。

材料二   清朝的小说创作继续发展。 蒲松龄用文言撰写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借叙述鬼怪故事影射社会现实,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枝巧。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以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为主要描写对象,辛辣地批判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官僚政治的腐败黑暗。曹雪芹创作、高鹗整理续补的《红楼梦》以贵族家庭贾府的兴衰变迁以及男女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的恋爱故事为主线,充分展示了清代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写作手法精巧纯熟,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巨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清时期长篇小说的主要类别及其代表作。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小说的主要特点及其发展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基础教育在儿童和青少年的人格、价值观的塑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一   宋代蒙学(小学)有常年开课的私塾、义学、家塾等。私塾是塾师在自己家中设学教授,规模较小,学生从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教师以学生所交的少量现金或财物作为办学费用,塾师的生活往往相当艰难,时常无下锅之米,但这些教书先生热爱教育事业,为提高宋人的文化素养做出了积极贡献。家塾是官宦世家或富裕之家聘请老师教育其家族子弟的私学,如陆九渊、吕祖谦等人,都设有家塾教育家族子弟。宋代蒙学以识字、习文为主,同时也进行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由于蒙学设置相当普遍,城镇乡村处处都能听到琅琅读书声,这对培养儿童道德素质和增长知识有着难以估量的重要贡献。

——摘编自游彪著《新编中国史:宋史》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所谓天理,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蒙学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答宋代儒学的主要内容。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西方近代科学革命发生之日,也正是中西科学开始接触之时。清王朝覆灭之后,“科学救国”和“实业救国”之声才越来越引人注目。20世纪最初的20余年是中国现代科学教育体制的奠基时期,不仅仅是培养了新人才,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的科学理念。经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冲击,科学才开始确立了它在中国现代社会的地位。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教育、科技和文化等领域逐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大批留学生相继归国,国内公立大学、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并存、竞争和补充,国立科研机构、综合性科研团体和专业技术学会的纷纷建立,加之国民政府推出一系列发展科学技术的政策等等,为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建立了初步的基础。

——据路甬祥《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回顾与展望》整理

材料二   20世纪是科学革命的世纪,也是技术革命的世纪。科学上革命性的重大突破有:物理学上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创立与发展;生物学中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地球科学中大陆飘移学说和地球板块构造理论;信息理论的发展;等等。技术革命的重大成果有:新能源技术发展迅速;能源结构向石油、天然气和原子能方向发展;材料科技的发展尤其是金属材料的进展、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发展和硅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汽车与高速公路的普及;航空与航天技术的进展;生物技术与医学的进展;等等。

——摘编自白春礼《20世纪世界科技发展与新世纪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20世纪早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世界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认知。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