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年)是西欧从传统迈向近代社会时期的思想巨人,他在近代科学方法和自然哲学的探索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出了有别于亚里士多德的归纳法,认为应该把尊重事实,搜集和确定事实作为“归纳法”的第一步。培根批判了亚里士多德的思辨哲学,他指出“所谓知识在于实践中能够具有一定的效用,功用是实践的根本属性。”他把经验观察、事实依据、实践效果引入认识论,把实践作为人类征服和占有自然的重要手段。亨利.沃登爵士称他为现代“科学之光”。

——摘编自丁立群等《技术实践论:另一种实践哲学传统》

材料二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实学思潮的代表。梁启超对顾炎武的治学方法推崇备致,认为“贵创”“博证”“致用”是顾炎武学术研究究方法的精华。顾炎武在治学过程中反对一味模仿古人,提倡独力创新,将“独创理论还原于人事的日常经验才可知其正误”。顾炎式做学问反对玄学、理学之清谈,主张探索“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的学间,引古著今,注重用学到的知识或自己形成的理论来解决一些社会实际问题,提出了“学以致用、“明道教世"的观点,体现了儒家学者的“济世情怀”。

——摘编自威福康《论颐炎武治学方法的儒家精神与哲学意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培根与顾炎武学术思想的异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种学术思思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培根与顾炎武学术思想不同的历史价值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陈望道(18911977),浙江义乌人。1915年起赴日本留学,先后在东洋大学、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学习文学、哲学、法律等。在日留学期间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逐渐了解、熟悉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回国后,经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使他进一步认识到“不进行制度的根本变革,一切改良措施都是徒劳无益的”。19202月,在浙江义乌的一间柴房里,他根据日文版同时与英文版相互对照翻译《共产党宣言》,于4月下旬完成译稿。

《共产党宣言》出版后,立即受到工人阶级和先进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反响极为强烈,初版印了千余本很快销售一空。此后,《共产党宣言》经过多次重印,到19265月已经是第17版了。1936年,毛泽东同志在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时说:“有三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深刻铭记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到了1920年的夏天,我已经在理论上或者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其中就有陈望道先生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从此以后,这本中文版全译本的《共产党宣言》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

——摘编自梁凉《陈望道:〈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者》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望道能够翻译《共产党宣言》并引起强烈反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国家安全观以防御为本。中国古代总体上认为在保障国家安全方面,防胜于攻,文胜于武。孔子就曾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强调用文德的手段……贞观之初有上书者劝告唐太宗“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唐太宗则说:“唯魏征劝朕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因而他认为魏征的修文以治国,安“中国”以服四夷的办法是上策。

——摘编自黄纯艳《朝贡体系与宋朝国家安全》

材料二   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

外夷惟利是图,惟威是畏,必使有可畏怀,而后俯首从命。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以商道为运道,以商舟为运舟,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才不竞之谓贫。

——摘编自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三   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在此基础上,邓小平提出要把国家最高原则和国家安全的首要地位视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强调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同时,不损害别国的利益和安全,要通过和平方式寻求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发展国家关系不以意识形态定亲疏,从而把维护中国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有机结合起来;发展是国家利益的核心,只有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国家安全才有可靠的保障。

——摘编自车跃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国家安全观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国家安全观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邓小平的国家安全观。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夏,毛泽东专门召开有关国家资本主义的座谈会。在讲话中,他指出,资产阶级不走国家资本主义,没有路走,大势所趋;我们不走国家资本主义,也没有别的路,因为需要它。“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其绝大部分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可以开投资公司,还本付息。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摘编自余源培《“国家资本主义”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中国在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现在还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是事实。”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有些东西并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它的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是资本主义的,我们要坚决加以抵制;而“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则“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不是资本主义的,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

     ——摘编自段晓萍《论邓小平对资本主义认识的创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3年有关国家资本主义座谈会召开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对资本主义的态度,并说明其在实践运用中的体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左宗棠在《详议创设船政章程折》中提出,设立艺局“为造就人才之地”。他提出“开设学堂,延至熟习中外语言、文字洋师,教习英、法两国语言、文字、算法、画法,名曰求是堂艺局,挑选本地资性聪颖、粗通文字子弟入局肄习”。微博认为左宗棠还在《密陈船政机宜并拟艺局章程折》中指出:“夫习造轮船,非为造船也,欲尽其制造、驾驶之术耳;非徒求一二人能制造、驾驶也,欲广其传,使中国才艺日进,制造、驾驶展转授受,传习无穷耳。故必开艺局,选少年颖悟子弟习其语言、文字,诵其书,通其算学,而后西法可衍于中国。”186612月,求是堂艺局正式开始招生。中国首批造船专业的学生正式入学,开办学堂的计划终于付诸实施,“船政之根本在于学堂”的梦想成为现实。

——摘编自杨虎等《福州船政学堂的创立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二 在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的修改中,周恩来对“文化教育政策”进行了完整表述“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19506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指出,“目前,大学还不能大量地扩充与发展,高等教育只能根据我们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但是,“我们的高等教育首先就要向工农开门,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培养工农知识分子不是一下子就能办到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需要不断地努力”。

——摘编自张健《周恩来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等教育变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左宗棠创办学堂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恩来教育理念的进步之处,并简析其重大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急剧的变化,从奴隶制度逐渐向封建制度转变。在学术上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些思想构筑成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优秀传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

——摘编自《浅析先秦诸子思想异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先秦诸子思想”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明清之际最富于战斗精神的政治哲学著作《明夷待访录》和《潜书》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相比较,就可以发现,它们虽然在抨击封建专制帝王的猛烈程度上可谓东西呼应,不相上下,但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与启蒙运动的本质区别并分析两种进步思想分别被称作“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和“近代社会的宣言书”的主要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比较重视培养儿童的礼仪。宋代家礼主要有冠、婚、丧、祭四大类。司马光根据古礼及民间冠礼实际情况,把“男子二十,冠而字”改为“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冠”,朱熹将下限改为十五岁。祠堂是家训的主要实施场所,如金溪陆氏家族,“(陆)九韶以训诫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儿童在家礼中得到了“洒扫应对进退”的礼仪规范训练。

——摘编自陈戍国《中国礼制史》等

材料二 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或戏之,则正色俨然,笑语不妄。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周谔“生而秀颖,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登元丰二年进士第”。董仲永“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

——摘编自周扬波《宋人的儿童观》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培养儿童的途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心目中“好孩子”形象确立的原因。
2021-09-27更新 | 3607次组卷 | 24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92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对面向新世纪的科技发展作出规划。为落实《纲领》的各项要求,国家科委和有关部门联合推出一系列科技和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措施,并先后在沈阳、南京等八个城市进行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科学技术服务于经济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1993年7月2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关于科学技术的法律。1994年2月,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发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要点》,1995年5月6日,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技体制改革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梁启超说:“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其时代之要求者也。”

次数时间意义
第一次从戊戌变法到清末预备立宪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伦理之“偶像”开始走向“黄昏”,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开始发生变化
第二次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伦理之“偶像”彻底走向“黄昏”,人民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
第三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如果说第二次浪潮注重对“质料”的改造,那么第三次浪潮就是在“质料”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形式”
第四次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已经由过去改革开放之初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王跃《中国现代性的四次浪潮——从“人的发现”到“以人民为中心”》


结合近现代中国思想史的相关知识,提取材料中的两条信息对梁启超的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