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民间继承先秦传统.重新开办私学,并使之逐渐兴盛起来,当时有一些大师收徒传授经典,学生人数众多。为汉代官学教育提供了重要补充。汉武帝时期,在私学从事教学的儒学大师不仅博学多才,而且品行出众,对忠君、孝亲、仁爱等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身体力行,被誉为道德彬彬。在地方有着广泛的影响,成为儒家道德示范的楷模。汉代私学的教学内容重视社会礼仪规范传授,方法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儒家伦理道德。私学的学习会成为选官任职的重要基础,因此有条件的家庭给孩子提供教育资源,为将来“学而优则仕”奠定基础。

——摘编自邢丽芳《儒家教化及其有效性研究》

材料二   1982年颁布的《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首次将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写入执政党的大会决议,这标志着“教育现代化”被正式提出。1983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提出将教育现代化推升至新高度。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革命》系统地阐明了改革的两大主题,即管理体制变革与教育结构调整,这为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了体制和结构层面的支撑。1993年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加大教育的开放力度,要敢于创新”,为21世纪初我国教育发展做出了总体谋划。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城行动计划》开宋明义地规划了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一流大学的建设并且吹响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话的号角。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布,其中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有力抓手。

——摘编自张伊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现代化:演进、特征与路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汉代私学教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教育的演进趋势,并简析其原因。
2022-05-21更新 | 79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2届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郡国并行,诸侯王国地位在中央政府管辖的郡之上。随着诸侯王势力膨胀,地方割据势力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时,采纳晁错强硬削藩的建议,先后以各种罪名削去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部分封地,并下诏削夺吴王刘濞的会稽、豫章郡,结果引发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叛乱后,景帝吸取汉初王国制度的教训,趁机采取了一系列控制诸侯王国势力的变革措施。首先,确立以郡为国的原则,新建王国不再跨郡,远不如旧王国强大。后来,景帝又下诏,“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免除诸侯王的行政权力;“天子为置吏”,彻底堵住各诸侯王从前通过任用官吏培植私党的途径;同时削减王国官吏,使他们的规模、仪制无法与朝廷抗衡。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

——改编自林剑鸣《秦汉史》等

材料二 汉武帝时,广开献书之路。河间献王好儒学,从民间收集经过秦火保留下来的《尚书》《礼记》等古文先秦旧书,经考辨将正本献给朝廷。《汉书》评价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颜师古作注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

——摘编自《汉书》等


(1)根据材料一,简析汉初诸侯王国势力膨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王国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有何意义。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广开献书之路”的背景。
2022-05-19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营口市上善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维多利诺、伊拉斯谟、蒙田等成为儿童教育的主要提倡者,他们认为在培养儿童的过程中要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强调发展人的智慧,并提出了发展儿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要求。维多利诺创办了“快乐之家”,他认为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一定要重视环境的陶冶作用:学生只有在优美的环境和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身心才能和谐发展。伊拉斯谟反对宗教的“原罪说”,认为儿童不是生而为一个完整的人,必须经过教养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是理性使其成为人。蒙田要求在对儿童施行教育时,首先应该重视体育,此外,他还强调儿童要在父母的关爱下愉快、自由的成长。

材料二   卢梭在《爱弥儿》中集中阐述了自己的儿童教育思想:教育要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尊重儿童的天性,启发诱导儿童的发展;学习实用知识;培养儿童的兴趣;重视劳动,强调手脑并用;锻炼身体,训练感官。卢梭的幼儿教育思想是新旧教育理念的分水岭,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教育推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充分提高了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其儿童本位论的提出,使人们开始重视儿童的教育。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潘祺蓉、陶志琼《西方和谐儿童教育观的历史嬗变及其现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归纳文艺复兴时期主要教育家儿童教育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卢梭儿童教育思想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文学革命与中华优秀文化。

材料一   胡适、陈独秀发动的文学革命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以白话为工具建立“活的文学”、“人的文学”,并提出“为立国而造人”的口号。在文学革命推动下,各地文坛纷纷创办白话文刊物。1920年,教育部颁布政令,承认白话为“国语”,学校采用白话文教材,北京各区政府和社会团体还办有半日学校、识字班等教育机构。这场“阅读革命”把民间文化思想和词汇带进贵族文学里,使传统社会的权威基础得以动摇,把以文言文为工具的精英文化改造为白话文为工具的大众文化。从1920年初开始,“改造国民性”、“主体性和唤醒”成为文学革命的新口号。

——摘编自逢增玉《对文学与人的改造与设计的思想及其历史实践》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语文教学经历了一段轻视和忽略文言诗文教学的时期。2001年《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2003年颁行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均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21世纪,全球化带来了文化之间的冲突,一方面,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文化上的趋同化现象,它将模糊原有民族文化的身份和特征。本民族的文化越有活力,越是刚健、自信,就越能自由开放地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为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员。

——摘编自胡虹丽《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学革命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1世纪重视文言文教学的意义。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葡萄牙和西班牙正忙于殖民扩张时,一场精神方面的重大变革在德意志发生,那就是宗教改革,发起人是马丁·路德,他和他所著的《九十五条论纲》启动了后来被称为“宗教改革”的重要事件,时间是1517年。当时罗马教廷非常腐败,从上到下奢侈成风,有一种非常流行的做法是出售赎罪券,即买一张赎罪券就支付相应的金钱,买得越多越能进入天堂。这种情况让马丁·路德和很多人不能忍受。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材料二   康德被誉为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他坚持卢梭的自由民主思想,发扬了卢梭的天赋人权论。他说人民“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给人类带来启蒙”,“言论自由就是人民权利的唯一守护神,但须保持在尊敬与热爱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体制(法律秩序)这一限制之内”。

——摘编自裴德海《西方政治哲学简明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运动起源于德意志的原因,并指出与文艺复兴相比,宗教改革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的特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德对资产阶级自由观的发展及其对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贡献。
2022-04-18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线上教学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陈寅恪曾认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许多基本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儒学传统中没有像佛学那么细密严谨的思辨理论体系。自南朝到唐朝,儒学反佛多从社会效用、现实利害立论,进行外在批判。真能入室操戈,吸收改造释道哲理,进行内在批判的,则要等到宋明理学了。宋明理学的这种吸收、改造和批判主要表现在:它以释道的宇宙论、认识论的理论成果为领域和材料,再建孔孟传统。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张载曾说的“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士大夫们表明自己的一种面向未来、治理现在的气概,一种家国天下的责任。他们通过发现和提出与过去不同的解释形成了新思想,比如《尚书洪范》中,到唐为止一直以来的儒教认为是表现天帝赐王天命的句子,被解释成从尧到舜、从舜到禹的王者之间的王权转让。不论是王安石还是程颐,都拼命向皇帝进言,要以尧舜为榜样治国。他们强调经书中所要求的诚意、正心、修身等是皇帝和士大夫都应该具备的,换言之,皇帝成为与士大夫同样的存在,被要求具有同样的伦理道德。士人的人生理想当时是以优异成绩科举合格,然后辅佐皇帝、治理天下。他们主张自下而上,也就是通过家庭和地方组成社会秩序的基础,来促使王朝统治体系的安定。

——摘编自(日)小岛毅《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士大夫表现责任情怀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产生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思想家们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启蒙思想家们行动坚决、正视现实、认真思考、联系群众、不畏强暴,使人类走出不成熟的依附和奴役状态,成为敢于运用自己理性独立和自由的人,要在理性的引导下,要用理性来批判专制王权、封建特权和宗教神权,追求和实现人的权利、自由和平等。正因为有了这些启蒙思想家的哲学理论,才能使得启蒙运动贯穿数百年,席卷整个欧洲。启蒙运动还陆续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着封建统治。

——摘编自徐辉《浅析法国启蒙运动时期主要思想》

材料二   英、美、法政体是西方国家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成果,在理论上实践了启蒙思想家描绘的“理性王国”,只是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才表现出不同的制度实现形式。英、美、法三国普遍形成了相互竞争但又争而不破的两党或多党制,它们认为对不同权力机构的掌控和彼此制衡才是民主制度能够实现权力制衡的关键所在。德、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在政体上却保留了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影响了世界政治的发展。

——摘编自康晓《英美法三国政体的异同及其文化成因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启蒙运动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造成德日与英美法近代政体存在差异的因素。
8 . 对自由的追求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在波澜壮阔的启蒙运动中,首当其冲被启蒙思想家推上理性的法庭而受到严厉批判的是宗教神学。启蒙思想家非常清楚地意识到,只有打破宗教神学的精神枷锁,才能启迪人的智慧,推动思想进步。他们毫不留情地揭露着宗教蒙昧主义的荒谬和教权主义的罪恶,否定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在这基础上,启蒙思想家又对以“君权神授”说为精神支柱的法国君主专制制度发起进攻。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
(2)依据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在追求自由方面的进步。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启蒙思想家批判宗教神学的原因。
2022-06-2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说中的历史

材料一   交州商人徐某,常年漂洋过海做生意。有一次,他的船在海中行驶时,忽然被一阵狂风吹至深山密林中的夜叉国,夜叉国人居住山洞,牙齿像刀戟,眼睛好像灯笼,说话像鸟兽叫,以狼、獐、鹿等动物的生肉为食。因为徐某带了一些熟食且有做熟食的手艺,让夜叉国人觉得熟食很美味,他没有被杀掉或吃掉,反而很受欢迎。他随遇而安,逐渐融入夜叉人的生活,还和母夜叉结婚生了三个孩子。一次偶然的机会,徐某带着大儿子回到交州老家,大儿子从军,立下大功,18岁成为“副将”。最后,徐某把妻子和其他孩子接回故土,二儿子考中武进士,妻子受封“诰命夫人”,女儿也为国立下战功。

——摘编自蒲松龄(1640-1715年)《聊斋志异之夜叉国》

材料二   波勃出身条件优越,但不幸在幼年被拐后沦为船舵手的奴隶。因不满压迫他奋起反抗,却在一次失利后连同其他23名起义分子被遗弃荒岛并自谋生路。但波勃等人并不安于现状,他们决定通过自造船只逃离荒岛,在他们的努力下,建造了船只辛格顿号,波勃成为船长。在波勃的带领下,辛格顿号征服了大自然,最终抵达非洲的黄金海岸。远洋航行使船上的人员腰缠万贯,回到伦敦后,他们过上了纸醉金迷的生活。波勃的钱财很快挥霍殆尽,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再次加入了海盗团伙干起了烧杀抢掠、贩卖黑奴的勾当。

——摘编自【英】丹尼尔.笛福(1660-1731年)《辛格顿船长》


阐释两部小说所折射出的17-18世纪中、西方的时代特征。(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农抑商”思想在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对国家的经济运行始终起着支配作用。先秦诸子因农神崇拜而塑造了“神农氏”《商君书》指出“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秦始皇在琅琊碑文中书写“上农除末”,汉代“驱民而归之农,盐铁官营”,唐“官家不税商”,宋“商贾不通,财用自困”,明清“农产品贩卖成风”“南方大量城镇涌现、工厂作坊繁盛”。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三农”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以来,为解决“三农”问题进行了长期的、艰辛的探索和实践。《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据《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先秦、秦汉、唐宋、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思想演变的阶段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重农”思想延续至今的原因,并列举新中国为解决“三农”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2022-03-06更新 | 117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