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导思想。早在14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就产生了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三位新文化代表人物。彼特拉克第一个提倡人文主义,主张摆脱神学迷信的控制。人文主义主张人性崇高、个性解放;要求民主,反对教会的控制;强调人道,反对神道。在人文主义者看来,好的人应该是人性自由、富有知识、人格高尚、衣着华美、生活优越、文质彬彬、兴趣广泛,等等,总之是十分有品位。当然这在那时是非常革命的,是对占统治地位的教会的挑战与批判。人文主义后来在西欧地区得到发扬光大,17世纪更出现了像莎士比亚这样的大师。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主要在下列几点有了新的发展:一是不仅在自由和个性解放上继续追求,而且要根本变革国家体制,实行法治和一整套民主政治制度。二是提高到哲学角度论述问题,而且还不给宗教留下一块阵地,用无神论完全否定了任何宗教与神学。像经济自由、人权自由、政治平等、议会制民主、三权分立……后来都成为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奉行的原则,而且行之有效。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4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得以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晚期欧洲人文主义的内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做人不可不讲正气、气节;认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栽物”。《尚书》主张“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诸原则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侍统。

——摘编自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

材料二   孔子周游列国,为实现其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四处奔走,其所关怀之核心。乃是现实政治,而非纯粹的知识。而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以后,大多读书人积极入世,奉行“学而优则仕”的原则,以期通过对知识资源的掌握谋取仕途,参与政权建构,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就直接产生了大量以服务现实政治为目的的知识分子——士大夫。在先秦,中国尚未形成规范的选拔机制,选拔士人参与政治及士人的进阶,主要依靠诸侯的赏识。但是,这种人才选拔制度并不成熟和规范,而统治者也一直在主动地进行制度设计,促使士人与权力进一步结合。直到隋朝创立的科举制,成为往后中国政治吸收、笼络士人的常规机制,并越来越成熟,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的结合趋于制度化、规模化。

——据刘广莉《依附与独立:中西古代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的面向》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不断融合的阶段性特征及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民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德业相劝;二是过失相规:三是礼俗相交;四是患难相恤。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来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

——摘编自党晓虹《中国传炕乡规民约研究》等

材料二   梁漱溟认为,中国的前途"必从复兴农村入手。他将邹平实验县整个行政系统实行教育机关化,以教育力量代替行政力量。县以下设乡学,……乡学就是“政教合一”的机构,目的是培养农民的新政治习惯—农民对团体生活及公共事务的注意力与活动力。……推广农业改良技术,组织成立了棉花运销、机织、林业、蚕业等生产合作社帮助农民增收,并成立了农村金融流通处、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邹平卫生院等,面对面地为民众服务。经过努力,当地农村的社会秩序、经济、教育、社会风俗状况有了一定好转。

——摘编自李满星《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乡约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梁漱溟乡村实验活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运动一开始是以温和渐进的方式集中在思想领域,对理性思想的高扬使它实现了西方思想和文化向现代的转换。但也应该看到这些思想对社会影响的程度是巨大且深刻的,经历了启蒙运动的西方文明再也不同于从前。占主宰地位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陷入了守势,要求废除王权,建立民主政体,还政于民成为西方社会政体的主流。要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自由和平等成为随后西方人民斗争的动力和目标,一个具有极大进取精神和不断发展的西方社会出现在了人类舞台上。

——摘编自徐新《西方文化史》

材料二   18471899年英国增设的政府机构(部分)

时间机构时间机构
1847济贫部1867贸易部
1852公务部1871地方事务部
1854殖民地事务部1899教育部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时期欧洲“不同于从前”的表现,并分析启蒙运动对西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增设政府机构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利玛窦的《中国传教史》将孔子比拟为古代希腊的大哲学家,认为中国人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过着良善的道德生活。该书在当时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8世纪欧洲流行的洛可可艺术风格,深受中国输入的陶瓷、丝绸产品的影响,具有纤细、轻盈和繁琐的装饰性。18世纪,法国人魁奈创立了重农学派,其刊物大量引用中国的典籍。在魁奈的敦促下,路易十五模仿中国皇帝举行了显示重视农业的仪式籍田大礼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1898年,严复节译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并结合中国的时政分析,掺杂进自己的大量发挥,出版了《天演论》。是书将进化论的适用范围推向极限,痛陈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是万古不易的天演定律,一经刊印便风行全国。梁启超说:中国数千年学术之大体,大抵皆取保守主义,以为文明世界,在于古时,日趋而日下,进化观念传入后,以为文明世界,在于他日,日进而日盛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中国的角度分析17、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受到重视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进化论在当时中国风行的现象。
2022-04-30更新 | 466次组卷 | 6卷引用:辽宁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测试卷(一)历史试题
19-20高二下·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只限于社会上的少数英才——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的活动,但是它所宣扬的思想不啻是向长期以来在基督教神学笼罩下陷于沉闷窒息的西欧社会送来的一股清新的气息,把绝大部分有文化教养的人士从中世纪的昏睡中唤醒过来。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文艺复兴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这些思想家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在其著作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启蒙思想家们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启蒙运动对欧洲社会的积极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启蒙运动如何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工业革命时期的西方世界

材料   资产阶级在1848年前的60年里已经获得历史性的突破,在经济阵线、政治、意识形态阵线上皆取得胜利。只要记住这一点足矣。1789-1848年的岁月……那个时期的主线是双元革命;由英国发起、主要限于英国的工业改造和与法国有关、主要限于法国的政治改造。两者异曲同工,皆是新社会的胜利,一个被法国历史学家称为“所向披靡的资产阶级”的社会,当时人可不像我们现在这般肯定。站在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理论家后面的,是一大群准备将温和自由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革命的群众。处在资本家之下和周围的,是被迫离乡背并、满腹怨言的“劳动贫民”,他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19世纪30-40年代是充满危机的年代,前景未卜,只有乐天派才敢对其结果作出预测。

——摘编自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表述成文;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扫盲教育始于清末。为应对列强入侵与民主革命浪潮,清政府1908年公布简易识字学塾计划,1909年颁布《简易识字学塾章程》,遂由京师逐渐推行各省,招收年长失学和贫家子弟无力就学者,学习国文、国民道德、算术、习字、体操五门课程,免收学费,书籍用具由学校提供。我国第二次由政府规定的扫盲教育是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的《民众学校办法大纲》,设有识字、三民主义、常识、珠算或笔算、乐歌。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颁布《修正民众学校规程》,赋予民众学校新使命,同时在《国民教育实施纲领》中将教育与实业、生活切实相连,并颁布《国民学校和中心学校办理社会教育要点》,进一步推动扫盲教育。此外,民间扫盲教育也有所发展,如陶行知的乡村工学团。另外,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扫盲教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文盲占总人口的80%以上。为使广大工农群众摆脱愚昧、当家作主,扫盲成为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1949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拉开新中国扫盲事业的序幕。过渡时期,国家大力开展工农识字运动,普遍推广“速成识字法”,并不断在农村、机关干部、工厂、矿山、企业职工中加强扫盲教育。约十年的扫盲教育,使我国青壮年文盲降低了37%,依靠群众、基层组织和社会力量举办各种形式的、以识字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技术扫盲教育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扫盲教育由以扫盲为主,到初步建立起由扫盲、初等、中等到大专的工农教育体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立德等著《新中国扫盲教育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近代扫盲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新中国深入开展扫盲教育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随着近现代西医的传入,中国医学进一步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医药学发展的成就

中国近现代医学发展的成就

战国时期的扁鹊已经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清代,西方的解剖学、药物学等与治疗方法通过传教士传入中国
《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初步奠定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在我国开设医院,开办医学校,促进了西医在我国的传播、发展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完成《伤寒杂病论》,为我国临床医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提出:“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该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唐本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国家药典,较为系统地总结唐朝以前药物学成就1980年,卫生部明确指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都要大力发展,推动医学科学现代化”
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的药物著作,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和中医药成果迄今获得的最高奖项

——摘编自徐江雁《中国医学史》


上表为中国医药学发展史大事简表。请围绕上述材料,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2022-04-01更新 | 175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本溪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世纪后期,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帝国)日趋没落……各个新教诸侯实际上已经独立,帝国极力限制新教活动,争取旧教诸侯重振皇权,并得到罗马教皇、西班牙和波兰贵族的支持。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和英国则支持新教联盟。16181648年爆发了欧洲主要国家纷纷卷入德意志内战的大规模国际战争,历史上称之为“三十年战争”。1641年交战各国召开威斯特伐利亚和会,这次和会被认为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国际会议,会议进行得十分拖拉,但也通过和谈达成一系列约定,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战争的结束,该和约也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条约规定

所有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患、自由行使领土权,……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该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

……

……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一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

……同本协议有关的每一方都必须站在受害者的一方,向他提供意见和武力,协助他还击侵害者。

——摘编自王海艳《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十年战争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构建中所体现出的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