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1 . 【儒家思想在秦汉的发展】

材料一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地位可以从孔、孟两圣的生平经历中略见一斑。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十四年间先后到达卫、陈、曹、宋、郑、蔡诸国,但均未能找寻到施展抱负的舞台。与孔子相隔百年的亚圣孟子,同样在学成之后周游列国,历至梁、齐、宋、滕、鲁等国,不过与孔子一样,孟子的政治理念也始终未获明君赏识,最后负憾而终。

——摘编自袁宝龙《秦汉时期儒家思想地位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叔孙通向刘邦提议,“儒生虽然不能一块和您打天下,但是可以辅佐您治理天下。臣愿意去召集鲁地的儒家学者,与臣一起制定礼仪。”为了让刘邦能够接受儒家的礼制,叔孙通从汉初实际情况出发,对儒家古礼进行改良,制定出了一套符合刘邦需求的礼法。刘邦看到后,感慨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可以如此尊贵!”

——摘编自《叔孙通:被遗忘的圣人》

材料三   董仲舒时期的儒学,通过对诸子之学的吸纳,其理论体系相当庞大,而其对现实的关注也在深入。其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天人感应”和大一统理念,强调君权神授以及国家政治思想各方面的高度统一,这几乎完美地满足了当时统治者对于政治哲学的一切需求。

——摘编自袁宝龙《秦汉时期儒家思想地位的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思想在先秦时期的地位及当时儒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儒学地位上升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五四”前后,以杜亚泉等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和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新文化派围绕东西文化差异等问题展开了一场大的争论。有学者认为其论战的实质是文化的时代性和文化的民族性之争。下面列举了双方论战的一些观点

东方文化派

西洋社会为动的社会,我国社会为静的社会。由动的社会,产生动的文明,由静的社会,产生静的文明。我人今日在迷途中之救济决不能希望于自外输入之西洋文明,而当希望于己国固有之文明。此为吾人所深信不疑者。……救济之道,在统整吾固有之文明:其本有系统者,则明了之;其间有错出者,则修整之。

——杜亚泉

新文化派

一般所谓东洋文明和西洋文明之异点,实在就是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特点。

——常燕生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断不可调和迁就。若是决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陈独秀


请选择其中任何一派,概括其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析。(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从史出)。
2022-10-10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景德镇市六校2023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材料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
2022-06-09更新 | 10210次组卷 | 54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练习(一)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36年,郑国名臣子产主持铸刑书,将本来由贵族掌握的法律公之于众,让平民在行事上拥有了主动权。子产因此接到了晋国贤臣叔向一封措辞严厉的来信,信中写道:“平民知道了有法可依,就不会畏惧身价比他们高的人,就会弃礼,从法而争。……郑国大概要败亡在你的手里了。”随着平民力量的上升,国家政权对平民的依仗,使法律制度变革势在必行。二十年后,叔向的祖国晋国也铸了刑鼎,公布了成文法。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

材料二   《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法国1804年颁布了《民法典》,又叫《拿破仑法典》。这部法典肯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否定封建特权,规定每个公民具有同等的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它确认了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和农民占有贵族和教会土地财产的合法性,保证不受封建势力的侵犯;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规定商品的流通,工人的雇佣等,都必须通过契约,买卖、交换,一切均可以自由经营……这部法典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则,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

——摘编处百度词条和维基百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子产铸刑书的政治背景。子产和叔向之争反映了哪两种思想的斗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要指出《拿破仑法典》的基本原则。并简要比较中国《唐律》与《拿破仑法典》的本质上的差异。
5 .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稷下学宫”是战国后期齐国为了招揽天下人才,探寻治国的理论开设了一座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诸家。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邹衍、田骈、荀子等。中国学术史上的“百家争鸣”是以此为中心开展的。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百家争鸣时期两个主要流派的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两个流派各举一个思想家即可)
(2)结合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并分析程朱理学思想的特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北宋理学家张载在《西铭》一书中提出“民看吾同胞,物否与也”的观念,后人把它概括为“民胞物与”(爱人和一切物类),张载的这一理念
A.蕴含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B.推动了民本思想的产生
C.继承了荀子人性论的观点D.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褚遂良(596-658)擅长书法,尤工隶书楷书,是唐初四大名家之一。褚遂良流传后世的碑刻《雁塔圣教序》《同州圣教序》等。但是《雁塔圣教序》与《同州圣教序》在立碑之初并无史料介绍,后世对二者有着不同的解读。明初书家是以两碑款识中所署时间先后、官品不同为依据。应该不具有正统性。在明末一直被前人认为是褚书正宗的雁塔本书史地位开始被质疑,书法边缘化。而同州本的声望则在明末书家对两种版本的重新思考、比较中得以提升。相较于之前的雁塔本,“道逸婉媚”的同州本似乎更加符合明末书家的审美趋向。清代中期,在金石碑版影响下,书家开始对碑版书法进行全方位的考据。人们也普遍接受同州本是由雁塔本翻刻而来,雁塔本的正统性再次被确立,同州本则逐渐被边缘化。

——张衍远《两版<圣教序并记>明清接受变迁》


(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书家对褚遂良碑刻作品《雁塔圣教序》和《同州圣教序》认识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书家认识变化的因素。
2022-05-17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的英国,大力倡导宽容精神的代表人物就是约翰·洛克。洛克不仅由于反对君权神授、捍卫自然权利和开创三权分立理论而成为西方现代民主理论的奠基人。而且也以提倡宗教宽容而确定了英国启蒙思想的基调。1685年,洛克在一封长信中说:“任何私人都无权因为他人属于另一教会或另一宗教以任何方式危害其公民权利的享受。他作为一个人而享有的一切权利以及作为一个公民而享有的公民权,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无论他是基督徒,还是异教徒,都不得对他使用暴力或予以伤害。”

——摘编自赵林《宽容·启蒙·革命》

材料二   1640年革命初期到1688年“光荣革命”前的几十年中。先是国王对议会采取不合作策略;继而是革命阵营内部各派政治力量之间互不妥协;再后是议会妥协过渡,君主专制复辟,博弈过程总是以零和博弈或负和博弈而结束的。最后在“光荣革命”中,国王、辉格党、托利党以及两党内部各派,对各方利益要求理性地加以综合权衡,并在关键时刻和问题上适时地作出必要而适度的让步,终于取得了理想的正和博弈效果,完成了建立现代宪政的历史伟业。

——摘编自程汉大《17世纪英国宪政革命的博弈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洛克的启蒙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I7世纪英国宪政革命的特点。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正如恩格斯所说:“在人文主义的伟大思想光辉和永恒艺术魅力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失了。”因为文艺复兴期间人文主义者的启发,欧洲随之而来的是商业革命,宗教改革,政治革命,并且开创了一个理性的时代,世界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思想,为近代科学的兴起奠定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后出现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伽利略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等。

——摘编自[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二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立法权是属于人民的,而且只能是属于人民的。...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裁决...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英国人民自认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梭的政治主张。
2022-07-03更新 | 52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重点九江六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女性发型是女性特征的象征。解开头发,就有了色情意味……如果在自己家里这样,倒是无所谓的。可是在私人领域以外,就得把它藏好。因为它就好像承载着家庭的秘密和神圣,这些都与别人无关:裹好的帽子、包紧的头巾将它保护起来,避免男人淫荡的目光和陌生人猥亵的好奇。

——摘编自[法]罗贝尔·福西耶《这些中世纪的人——中世纪的日常生活》

材料二:装饰品中使用最多的是假发。它往往是用白色的或黄色的蚕丝做成的……人们所要求的理想的头发的颜色,不论天然和人工的都是金黄色。因为人们认为太阳光能把头发变成这种颜色,所以许多女人们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都会整天在露天中度过……乡间妇女也在这方面和城市姊妹们争妍。

——摘编自[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材料三:启蒙学派的思想家们公开宣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他们的思想先驱。但在启蒙学派那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已具体化为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内容,而这种政治经济上的要求迫切需要理性加以论证,要求获得法律上的保证,理性成为人们评判一切的标准。而理性与科学又相互联系,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科学理性精神更加根深蒂固,甚至哲学研究、社会研究、政治学研究、伦理学研究等都深深打上科学的烙印。

——摘编自韩庆祥、王勤《从文艺复兴“人的发现”到现代“人文精神的反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对头发及装饰的不同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不同看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指出理性主义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性主义对后世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