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1 . 【音乐与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赋予音乐家挣脱束缚、争取自由和表露个性的精神。以前,音乐家受雇于宫廷、教会、城市和剧院,按雇主要求为特定的目的和场合创作音乐。大革命后,他们跟随贝多芬走上“自由”音乐家的道路,其地位从奴仆一跃成为时代的先导。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音乐家们广泛搜集民歌,大量运用民间音乐元素,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语汇。

——摘编自沈旋等《西方音乐史简编》

材料二   20世纪)无线电广播和音乐录制技术的巨大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欣赏音乐的习惯。音乐更迅速、更简便和更广泛地传播,提高了大众文化艺术的欣赏水平。人们可以随时听到名家大师们完美的演奏,对音乐更加熟悉。

——摘编自(法)P.朗多尔米《西方音乐史》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最著名的大众文化英雄是甲壳虫(披头士)乐队,他们来自英国的港口城市利物浦,尽管他们采取了美国流行音乐的风格,比如爵士乐和早期摇滚,但是甲壳虫乐队在即兴发挥的表演和对权威的嘲弄中加入了一种真正属于工人阶级的感觉。他们的音乐还表达了一种渴望享受生命乐趣的情感,这是现代西方社会大众文化跨越国界的重要特征。英国的这支流行音乐组合在70年代继续引领时代潮流,对西欧带来了更为普遍的冲击。

——摘编自(美)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19世纪和20世纪西方音乐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以来影响西方音乐发展的重要因素。
2022-07-14更新 | 2195次组卷 | 13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湖北历史高考真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古代农书与农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农书是我国丰富农业技术经验的总结,也是了解农业历史的重要资料。现存农书大约260种,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以下为部分农书一览表

时间书名主要内容
先秦《管子·地员》《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对土壤、农时及耕作、栽培等农业技术的初步总结。
西汉《氾胜之书》记录了以区田法为核心的耕作技术。
北魏《齐民要术》现存最早的综合性农书,其内容源自前代农书和作者的生产经验,尤其注重系统总结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林牧副渔等知识。
宋代陈旉《农书》现存最早总结江南水稻栽培技术的农书,依托于作者丰富的农学知识和实践经验,记述了土壤所宜以及积肥、施肥等提高地力的技术。
元代王祯《农书》综合性农书,其中《农器图谱》记述了大量农业工具。
明代《种树书》专门记述果树、蔬菜、花草栽培。
《农政全书》传统农书集大成者,吸收了传教士传入的西方农业科技,并记录了新引进的高产粮食作物。

——摘编自胡道静《中国古代典籍十讲》等

材料二   《耕田》:“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中穙种,七月、八月犁稀杀之,为春谷田,则亩收十石,其美与蚕矢、熟类同。”说明豆类作物的轮作,起到了绿肥作用。《大小麦》:“冬雨雪止,以物辄菌麦上,掩其雪,勿令从风飞去。后雪,复如此。则麦耐旱,多实。”对降雪的利用,具有防旱保墒的作用。

——据《齐民要术》

材料三   《粪田之宜篇》:“相视其土之性类,以所宜粪而粪之,斯得其理矣。”主张针对不同土壤使用不同的肥料,以达到“地力常新壮”的目的,体现了“用类如用药”的思想。《善其根苗篇》:“今夫种谷,必先修治秧田……大抵秧田爱往来活水,怕冷浆死水……(水)浅深得宜乃善。”强调了秧田用水的重要性。

——据陈旉《农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中国古代北方与南方农业生产的异同。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致力于让宗教生活日常化,人们作为个体去面对上帝,不必再经过教会,对上帝的信任和对《圣经》的遵守成为宗教徒的个人世俗事务,确立了禁欲主义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原则。在工业革命时期,西方把个人抬高到无可非议的地位,认为每个人在体力和智力上都是绝对平等的,所有的人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倡导拥有不受任何权威限制的绝对自由,至此,西方个人主义传统逐渐完善。19世纪以来,个人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美国,通过立法等形式不断强化个人主义。

材料二  中国传统国家主义是以国家权力为核心,以皇权至上为价值基础的一种普遍存在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内的观念体系。在封建社会,重视国家公共权力,重集权,重义务。至20世纪前期,传统社会的变动以及西方启蒙思潮的传入,倡导爱国主义、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国人改造中国的新国家主义产生。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国民心态也有了大幅度的跃升,中国世纪的国民意识和爱国主义不断凸显。当代中国,国家主义内涵不断丰富并被纳入法制化轨道,这与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具有很大契合度。

——摘编自曹长香《中国传统国家主义的发端及其对近代和现代社会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西方个人主义演变的特征,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国家主义对近现代社会的影响。
4 . 【牛顿自然科学与启蒙运动】

材料一 马克思曾经认为,牛顿力学体系对近代科学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其先进的理论带给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全新高度,牛顿力学的科学方法作为一代科学巨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对后世数百年的科学研究都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

——摘编自《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

材料二 18世纪30年代,牛顿思想在法国的传播标志着启蒙运动向纵深发展。伏尔泰认为,牛顿以他对天地万物的寥寥数条规律的精美绝伦的概括,彰显了人的理性的伟大,暴露了宗教非理性主义的荒谬。与其说是启蒙运动选择了科学,不如说是科学的本质与特征决定了它必然在启蒙运动中崭露头角。伏尔泰在传播牛顿思想的同时,将科学精神贯彻于社会政治思想领域。孟德斯鸠则是在这个方向上继续前进的杰出代表。

——摘编自张钢《科学文化与法国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牛顿力学所做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制度建设”角度指出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并谈谈你对近代科学与思想运动的认识。
2022-07-10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0)所著《历史》,主要记述希波战争中希腊人的胜利,但其涉及的范围,包括地中海地区、多瑙河外、两河流域、波斯,以及在此以北的草原地带,这大体上就是希腊人当时所知道的世界。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著《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不仅突破基督教神学对史学的束缚,而且突破自古以传统史学以局部世界为全部世界的局限,他跨出欧洲的狭隘范围,把欧、亚、非、美几个大洲的国家和民族都写入历史,试图勾画一幅全新的、完整的世界历史图景。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史》

材料二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史记》,全书的主体是汉天子统治之下的中国,但其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司马迁笼统地称这个已知的世界为“天下”,这大体上就是中国人当时所知道的世界,历代史家大都继承了司马迁的传统,著史范围固然详于本国,薄于“蛮夷”。19世纪,魏源(1794~1857)在《四洲志》稿本的基础上,写成《海国图志》50卷,1842年出版,1847年增为60卷,1852年又扩充到100卷。这部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船械制造等,是当时东方国家中最为详备的列国志式的世界历史与地理巨著。

——摘编自葛懋春《历史科学概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所著史书的共同之处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海国图志》各自反映的时代特征。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认为,夏朝以来,国家进入了“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尤其是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这六位君子恪守礼制,并依此彰明道义,成就信用,明察过失,倡导仁爱,讲究谦让,使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逸,实践了小康社会的发展方向。与大同社会比,小康社会包含以下特征:“天下为家”的专制制度、“大人世及以为礼”的阶级礼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的家庭赡养制度、“礼义以为纪”的社会制度。小康社会中,人们的生活不再那么安定宁和,但仍不失为一个美好的社会。人们可以用礼法来维持社会秩序,去除祸乱,保障君臣有序、父子有情、兄弟和睦、夫妇好和,构建了一个差别有等、上下有序的社会。

——摘编自满新英《“大同思想”与“小康社会”》

材料二   王夫之不拘泥于任何门户之见,他曾将老子哲学中“极则反”的循环论改造成“天地之化日新”的发展观,将佛教的“能”“所”范畴改造成一种唯物主义认识论范畴。在政治上,他既反对法家的严刑苛法,又看到儒家单纯强调人治和德治的弊端,因而提出“任人”与“任法”二者不可偏废的观点。除此之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王夫之也表现出极为开放的态度:“夫唯通市以无所隐,而视敌国之民犹吾民也;敌国之财皆吾财也。既得其欢心,抑济吾之匮乏……本固邦仁,洞然以虚实示人,而奸究之径亦塞,利于国,惠于民,择术之智,仁亦存焉。善谋国者,何惮而不为也。”

——摘编自周秋光、黄召凤《王夫之思想与习近平传统文化观》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王夫之的思想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提出“小康”概念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夫之的思想。
7 . 有关“人”的价值观是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代英国史学家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说,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代表的思想肯定人性与人的价值,发展人的个性,保护人的尊严。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伊拉斯谟反对中世纪僵化保守的经院神学,因为在这种神学的视角下,个人只是神的附属品。同时,伊拉斯谟也反对将人划分为与其他动物等同的科学研究对象,因为在这种科学观的视角下,人和动物一样是试验品。

——《伊拉斯谟: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公共知识分子》

材料二   15171031日,马丁·路德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维登堡大教堂的大门上张贴出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论纲认为:告解圣事的中心是悔改,而不是向神父认罪;肉身的苦修和禁欲,若无内心的忏悔便毫无用处;靠积累功德赎罪也无益,只有基督的功德才能有助于赦罪。

——《基督时报》

材料三   欧洲的启蒙时代,是伟大人物辈出的时代。他们是封建制度的批判者,是新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设计者……他们的著作的确影响了世界许多地区热爱思考和正义的人们。

——摘编自《马克思选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要主张。分析这些主张是如何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德斯鸠和卢梭对“新的资本主义制度”提出的设想。

8 .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方言纷歧的状态与国家建设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推广普通话成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1956年,国务院成立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各地相继制订实施方案。从1956年秋季开始,绝大多数地区小学开始教学注音字母,中小学教师开始使用普通话教学。依托于基层党组织的推动,1958年,推广普通话运动也随之在基层社会开展起来。“请你讲普通话”“统一祖国语言,提高人民文化”等标语口号,墙上、树上带有拼音字母的流动识字牌大量出现。各地将当前的政治、生产内容编成问答题要求用普通话回答,并在生产和日常休息时间,开展了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学习活动。至今,“学好普通话,知音遍华夏”已然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意识。

——摘编自崔明海《1956-1960年推广普通话运动在农村的开展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6-1960年推广普通话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6-1960年推广普通话的运动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思想与社会发展。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将“大同”社会视作一个逝去的理想型社会。《礼记·礼运》如此描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   孙中山指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下面是1924年孙中山发表的有关民生主义的言论

行这种方法,就是用累进税率,多征资本家的所得税和遗产税。行这种税法,就可以令国家的财源多是直接由资本家而来。资本家的入息极多,国家直接征税,所谓多取之而不为虐。从前的旧税法只是钱粮和关税两种,行那种税法,就是国家的财源完全取之于一般贫民,资本家对于国家只享权利、毫不尽义务,那是很不公平的。
“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之生活”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第二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提倡的“大同”社会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理由,并分析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意义。
2022-05-21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高三5月第二次限时训练(四模)历史试题
10 . 学术机构与文化发展。

材料一   稷下学宫是中国历史上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国办大学堂。“稷下”是指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齐国国君田午当政时期在此设立学宫,故名稷下学宫。由于齐国国君采取宽松、开放的文化政策,又能提供丰厚的待遇,因此学宫吸引了当时众家学派的著名人物的到来。稷下先生有大夫的称号,却无须主持国政,此举使得他们有别于正式官员,能够专心在学术方面发挥“不治而议论”的职能。作为战国时期一个庞大的养士机构,稷下学宫相当于政府的智囊团,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咨政议政。除此之外,稷下学宫又是学术交流中心,兼具人才培养的功能。各派学者大师在交流中吸收完善自己学派的学说,并著书立说,授之于弟子,为社会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为后世留下了《孟子》《荀子》《邹子》《慎子》等重要典籍。

材料二   柏拉图学园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设立的高等教育机构,大约于公元前387年由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创办,又称希腊学园。柏拉图学园是人才培养的高等学府,也是学术交流中心和研究机构。除了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立体几何的创始人泰阿泰德、圆锥曲线的发现者美涅克漠等科学家也都出自柏拉图学园。柏拉图以学园为根据地,讲述治国术,传播治国思想,培养“哲学王”般的政治人才,希望实现“理想国”。学园中的学术环境自由而活跃,师生之间自由讨论,但并不比稷下学宫的自由度更高。从哲学思想的传授看,其主要是柏拉图学说的发展与传承,如数学大师泰阿泰德、欧多克索斯等,他们“在所有基本问题上”与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与教育理念相一致。

——材料均摘编自贾万刚、褚宏祥、付萌《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的共性与差异》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创办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影响。
2022-05-06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