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春秋到战国,政治变动十分剧烈,经济有了大幅度发展,华夏认同观念产生,促使西周以来的社会秩序逐渐解体,迫使统治者对传统治国方式进行调整。兼并战争的益激化,更加推动各国努力提高统治效率,变法运动逐渐成为战国的一股潮流。

——摘编自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5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

材料二   “社会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变社会动乱为“社会和谐”,贯穿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始末。

主张出处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各学派围绕“社会和谐”提出的主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医是我国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战国秦汉时期,《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三部中医学术理论、药学、临床体系的奠基之作问世。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收录了民间广泛应用的外来药物。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了“大医精诚”思想;《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五代时期,《海药本草》记录了海外传入的百余种药物。宋代,政府专设“太医局”培养中医人才,专设“校正医书局”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代医籍;文仕通医及文人从医以“兼济天下”成为潮流。明清时期,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政府和民间大力推行人痘接种以预防天花;广誉远、同仁堂、九芝堂等老字号中药堂、中药铺兴起。

——据李成文《中医发展史》

材料二  近代前期,“求进步的中国人”坚信“要救国,只有学外国”。当时中医界“或立奇方以欺世;或假托仙佛之方:或托西术东艺,欺人图利”。陈独秀指出,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知识精英们“以科学的名义”对中医的批判,最终酿成民国政府三次试图废除中医的行动。随着外国侵略进一步加剧,“传统力量”反而渐渐显现出真实价值, 1920年代中后期以降,中医与中国民族、身体、思想、文化系统的关联逐渐紧密。钱穆认为,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容受近代西方之科学文明,应该还能融化能开新”。

——据皮国立《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知识精英对中医学态度的变化并分别分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中国出版业发展。

材料一   雕版印刷技术…现在为大规模的印刷工业投入使用,并为渴望读书的公众生产出了各种各样的阅读书籍。例如在中国东部很小的一个地区就有记录显示它印刷了将近五十万册的书籍。百科全书、字典、历书和农业、医学书籍,还有神秘的疗疾咒语书籍都可供广大读者购买。雄心勃勃的许多宗教和哲学著作的各种版本(其中主要是儒家著作、道家的典籍和佛教的经书)从10世纪时就已开始印刷,它们用数千块木雕版印制,这些雕版在整个宋代都被用来进行重印。1005年时,皇家档案中已有10万块有关历史、集释和宗教的雕版。

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大致以辛亥革命为界分为晚清新政时期和民国时期。1896-1911年间,仅上海一地,就成立了100多家出版机构。从1900年至1911年间,我国共译书籍1599种。这些翻译书籍,译自日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或其他语种,而以日文居多。此时期的译著涉及到暂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方面。由于晚清教育体制的一系列变化,以出版新式教科书为主的出版机构也大量出现。

——摘编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出版业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变化及其原因。
2022-05-13更新 | 105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指出尘世生活是大自然赋予的,歌颂了人的爱和重要性。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描绘了一个世俗女性高贵、优雅以及沉浸在现世美好生活中的形象。

——摘编自张淑钏《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矛盾特性》

材料二18世纪启蒙学者高举理性与科学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强调发展科学、弘扬个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国”。不难看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主义精神的继续弘扬。

——摘编自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及精神内核,列举两位与薄伽丘、达·芬奇同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2)据材料二,指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是“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兴起的“新的历史条件”。
2022-05-05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农村教育的发展】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对乡村教育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全国教育界开始行动起来,“下乡去”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行动口号。乡村教育的目的,是要扫除文盲,尤其是学龄者文盲和青壮年文盲,重视乡村小学和成人学校的建设工作,包括设立乡村小学和成人学校,以及实行征学制,强迫学龄儿童和青年农民就近入学等措施。在兴办教育的过程中,一些乡村建设者还提出,乡村教育必须与改良农业、发展经济相结合,实行“富教合一主义”,以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

——摘编自王建明等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二   90年代后,国家各级教育部门和相关单位努力推动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两基”工作。农村是“两基”工作的重点,国务院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投入机制,增加农村教育投入。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各级政府完善并落实中小学助学金制度。2001年开始,教育部、财政部试点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大力拓展教育经费的来源,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

——摘编自欧阳雪梅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1949—2012)》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发展农村教育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初,被称为“普鲁士工业之父”的鲍埃特,曾经多次前往英法等国进行考察,回国后他积极传播科技知识。并且举办外国机器设备展。他还要求负责管理工业的其他官员也到国外去考察,并派出了到国外去学习科技的留学生。1819年,普鲁士成立了技术委员会,负责技术教育,出版科技书籍,举办工业展览等,19世纪三四十年代,普鲁士的农业团体频繁举办农业机器展览会和牲畜展览会,宣传和推广农业科技知识,这些活动对于推广新式农业机器和优良的家畜品种,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825年,普鲁士颁布法令,规定了岁至14岁的儿童必须入校学习。德国统一后,政府非常重视兴办职业技术学校,到1910年仅中等技术学校就有学生1356000人。1810年创办的柏林大学,提倡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强调学术自由,成为后来德国新建各个大学的典范,而卡尔斯鲁厄,达姆施塔特等地建立的工科大学,培养出了许多注重实用的科技人才。

——摘编自楚汉《科学技术与近代德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材料二   人们发现,在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长期酝酿和发展的过程中,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也曾面临过几乎同等的机遇和挑战,但唯独美国出现了新经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美国经济中产生了更早、更自觉的某些制度变革和创新,这些变革和创新较好地适应了历史进程的变化并使之服从于美国利益。从里根时期减税,降低管制到克林顿时期修改电信法,政府宏观政策的重要任务都是推动竞辛,从而培育了美国更为发达,灵活有效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了其对创新固有的激励作用。里根时期的星球大战计划虽然是“冷战”产物,但后来成为美国信息经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克林顿执政时期,更是重视发展高新技术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对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作用。此府在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加大科技投入,加大基础研究预算拨款比重,制定产业技术力量政策。完善对高技术发展的组织领导,以及如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研究和开发等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周茂荣等《”新经济”解读—美国的奇迹和美国的知识经济范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德国科技发展迅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新经济兴起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022-04-15更新 | 130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2022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湖北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把现实中人物的形象加以概括、纯化,把古典的原理和自然的形象结合起来,创造出了一种理想美。”能够体现这一思想的作品是
A.《马拉之死》B.《拾穗者》C.《自由引导人民》D.《格尔尼卡》
8 . 思想启蒙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只限于社会上的少数英才——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的活动,但是它所宣扬的思想不啻是向长期以来在基督教神学笼罩下陷于沉闷窒息的西欧社会送来的一股清新的气息,把绝大部分有文化教养的人士从中世纪的昏睡中唤醒过来。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文艺复兴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人认识到世界其他地方还存在迥异的民族、宗教和文明形态……16世纪后期,法国人文主义作家蒙田鼓励人们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来认识世界,而不要迷信权威。17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探索真理的方法,即依靠实验、观察和推理揭示自然界奥秘……伏尔泰对中国由明智的君主和哲学家统治赞赏备至,据此提倡实行开明的君主制。这些内容都被用于揭露法国文化和制度的非理性。

——摘编自《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1)据材料一,概括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原因。
9 .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这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
A.器物--制度--思想B.制度--文化--器物
C.器物---文化--制度D.思想--制度--器物
2022-02-12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黄香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精神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

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摘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卢梭和康德的主要观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