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早期英国农书写作是在人口、农业、教育等方面发生变革的背景之下兴起的。据统计,16世纪有13位农业作家写作农书,而到1601年至1650年已有18位农业作家写作农书。这些作家既写作了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方至林业、渔业等在内的综合性农书,又写作了仅仅涉及农业生产某个方面的专业性农书。农书写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俗易懂。乡绅是农书的主要读者,对农书有较大的需求。农书再版的总次数不断增多。这些农书在一些地方充当了传播优良农业技术的媒介,推动了近代早期英国农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邓绍兵《近代早期英国农书写作的兴起》

材料二   明清农书的编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明清政局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的“食众田家”问题,在刺激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又促进了很多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普及。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空谈心性无助于政权稳定,遂把农业生产活动当作“修齐治平”的根本。农业生产实践引发了他们编纂农书以传扬“经验农学”的愿望刻书技术的发展为农书的大量刊刻创造了条件。明清农书的数量可观、内容广博,涵盖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反映了我国古代农学的成就。

——摘编自林霞《明清农书的创作特点及其影响情况研究》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早期英国农书写作的特点及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农书编纂呈现出繁荣景象的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外农书创作的历史启示。
2022-03-11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2届高三3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进步对社会的变迁起着独特的作用,尤其是社会大变革、大转轨和社会形态更替的时期,代表新生产力的阶级在发动革命推翻旧的生产方式,以为自己争取生存空间以前,往往先用与新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作为思想武器,发动一次深刻的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对社会向前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不仅为政治上的暴力革命在思想上、舆论上作好了准备,荡涤着一切旧制度下的污浊空气,而且直接为革命准备了思想武器。

——摘编自姚秀梅《浅论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变革中的先导作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西方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中任选一个历史事件,写出该事件名称,根据该事件自拟论题,并运用相关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足,逻辑清晰,论证严密。)
2022-04-24更新 | 179次组卷 | 4卷引用:历史-2022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广东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认为,“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榖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明代顾亭林也说:“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尊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在这种战争硝烟味极浓的政治环境中,孟子向统治者推行以德化人的“王道”理论势必行不通。

——摘编自肖观梅《浅析孟子政治思想在战国不被重视的原因》

材料二   赵宋王朝依靠文人,大兴科举,平民士人因此而崛起,具有了强烈的自觉意识,逐步走上了政治舞台。宋代自开国创制以后的几十年里,社会积弊很深,政治气氛越来越消极。同时统治者借佛、老思想粉饰太平,以佛、老那种清静、无为来为他们的因循守旧作辩护。这种不思进取、无视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社会事实,促使有忧患意识的儒者同时发出了辟佛、老和改革政治的呼声。唐末五代是人欲炽盛、天理不存的时代,士人无耻,学风不正,有识之士多认为惟有重振儒学才能磨砺士气,重建道德。因此,复兴儒学是解决一切难题的唯一途径。

——摘编自叶平《北宋儒学复兴的社会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子政治思想在战国时期不被重视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复兴的社会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奥运会圣火传递是奥运会开幕前最隆重的仪式,是全人类和平友谊的庆典。

材料

古代奥运圣火传递起源于古希腊祭祀礼仪“点香火”,后来有“传递火炬,传谕停止战争”的目的。
20世纪初奥运圣火传递只在奥运主会场进行并且点燃火炬。
20世纪30年代1936年柏林第11届奥运会的火炬接力仪式途径9个国家,经过3075名能够代表主办国的优秀代表传递,引起巨大反响。
20世纪中后期1960年罗马奥运会开始圣火传递过程首次进行电视转播,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火炬由历史上首位女运动员巴丽咯点燃;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圣火传递通过卫星地面接收站利用电子和激光技术将火炬点燃。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残疾射箭运动员用火箭点燃了奥运会的主火炬。
21世纪初2000年悉尼奥运会,奥运圣火潜入水中传递。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登上地球之颠——珠穆朗玛峰。而且圣火行经世界五大洲国家和地区的22个城市,三星、可口可乐等广告元素也融入圣火传递中。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火炬传递则首开由女性运动员担任第一棒火炬手的先河。

——摘编自蒋德龙《奥运火炬接力研究》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2-03-04更新 | 269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南沙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4月名校练习卷 (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些介绍西方世界和西方文化的著作,1844年,魏源编成《海国图志》,1845年姚莹写成《康輶纪行》,1848年徐继畲编成《瀛寰志略》,何秋涛著成《朔方备乘》,梁廷枏写成《海国四说》。这些著作,有些是关于世界地理历史的,有的是关于中外关系的。这一时期中国人所看到的还仅是西方的物质文明,并且主要是坚船利地,因此最初表现出来的学习西方的意向也主要是仿造船炮。

——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等整理

材料二   19世纪末,中华民族陷入空前危机之中,而资产阶级的成长及其知识分子代表意识形态的转换,促使维新派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围绕制度层面的文化更新,提出了一系列主张:痛陈制度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对制度层面进行全面革新,使其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诸领域。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40年代国内出现介绍西方的著作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变化及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佛教信众有通过抄写经文以累积功德的习惯,并且抄写愈多,功德愈厚,而与手抄相比,雕版印经,可谓多快好省,信众自然乐于采用这种便捷的方法来体现尊崇佛祖的心志。这种行为随之很快向基层社会生活其他方面辐射,如印制历书、占梦相宅等书籍。唐朝进士考试偏重诗赋,模拟名进士所做的试赋,成为率先印制的读物。

——摘编自辛德勇《中国印刷史研究》

材料二   十五世纪欧洲人用印刷机印书,使得以拉丁文和各地方言印制的《圣经》迅速普及;选印了经院学者的重要典籍,服务大学里的学生与教师。当时的阅读大众,对于道德短文和劝人向善的故事,也有极高的兴趣,这些书一度以庞大的数量占据着书商的位置,加上牧民历、一般历书,以及用以装饰墙面的通俗诗挂图等,成为印刷品的大宗。另外,堪称科学类著作的书籍,产量业已相当可观,约在三千种之谱,相当于著述总数的十分之一。

——摘编自(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早期印刷品类型的共同之处,指出印刷术对中西历史的共同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早期印刷品出现的历史背景。
2022-02-26更新 | 19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代,上自官方下至民间,对医籍的校释整理形成了一个风潮,这一现象呼应了朴学传统(考据学)。清代医书的校诂,修正了不少前人的错误。举例而言,如《灵枢·营气》中“营气之道……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脾注心中”一段,《甲乙经》作“营气之道……上行抵脾,从脾注心中”,《内经》注家多随文衍义,如明代医家马莳注为“上行抵髀,即阴陵泉、血海、箕门等穴,俱在髀之内廉,属脾经穴”。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脾”“髀”为:“古文以脾为髀字”,依段氏注,此处所存之惑则迎刃而解。传统的天人相应的自然观与身体观是中国哲学与医学的观念。朴学运动中重塑的中国医学,其人文主义的表现有着自身的特点。

近代以来,伴随西学东渐,中医学的知识结构、理论体系、诊疗制度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中医学与西方近代医学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中医学没有像有些传统学科一样完全被西学所俘虏,直至今日还保有着独立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而且有着越来越受到认同的趋势。

-—摘编自张树剑《复古与开新:清代医学的朴学化及其精神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中医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中医学“直至今日还保有着独立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的缘由。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吴于鹰《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材料二   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

——吴晗《历史的镜子》(发表于1943年)

材料三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包括“中国专制说”在内的西方学说被输送到世界各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观点传入中国。谭嗣同在1896年所著的《仁学》中说“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对秦汉以下的中国政治持全盘否定态度。此后……都将从秦始皇开始到20世纪初延绵不绝的中国政治体制一并视为专制政体。

——摘编自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体制的区别,并指出“一千四百年”的古代中国限制君权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专制说”在中国广泛流传的原因。
9 . 近代知识界对中西方学说的认识几经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法实窃取于中国,前人论之已详。地圆之说,本乎曾子。九重之论,见于《楚辞》。凡彼所谓至精极妙者,皆如借根方之本为东来法,特翻译算书时不肯质言之耳。近来工算之士,每据今人之密而追咎古人,见西术之精而薄视中法,不亦异乎?

——摘编自(清)阮元《畴人传》

材料二   西人所言化学、光学、重学,盖由格物而至于尽物之性也。惟古之圣人皆以人道为重,故曰圣人人伦之至也。自尧舜三代以来,吾人皆奉圣人之教以为教,专致力于人道,而于物或不屑措意焉,是以礼乐文章高出乎万国之上,而技巧则稍逊矣。

——摘编自(清)俞樾

材料三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议者必欲合之而以为一物,且一体而一用之,斯其文义违舛,固已名之不可言矣,乌望言之而可行乎?

——摘编自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二人对中西方学说态度的差异及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严复的主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思想界对中西方学说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022-09-03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第四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开始大量涉猎西学书籍,接受了西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益知西人治术之有本”,“自是大讲西学”。他借用西学重新评估传统文化,指出纲常名教已不是治国平天下的灵丹妙药。他强调要想逃脱亡国灭种之厄运,变法图强是唯一出路。然“今变法之道万千,而莫急于得人才”,中国“坐受凌辱”盖因“泰西户口少而才智之民多,吾户口多而才智之民少故也”。为此,他建议朝廷大力创办新式学校,把西学引入其中作为主要课程,同时急派学生赴美日等国留学,学哲学,化,电、商、矿等科。康有为的西学思想有不少真知灼见,给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思想财富和可借鉴之处。

——摘编自中松欣《康有为与西学》


概括材料中作者对康有为的西学思想所作的结论,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该结论加以评述。(要求:态度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