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1 道试题
1 . 统一是中国古代的主旋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

——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材料二 迨始皇吞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促,于“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代”是哪三代?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希望达到什么政治述求?为此他提出了哪些主张?
(2)材料二指向秦始皇做的哪些历史事件?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事件的积极影响。
2021-12-23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二代文化略同。文化既尔,政治亦然。故夏、殷(商)间政治与文物之变革,不似殷﹑周间之剧烈矣。殷、周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摘编自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唐代立国规模宏阔,其疆土,经济、文物,较之秦汉,似乎尚有过之而不及。论其政治,依然还是秦汉传统规模,王室与政府分立,君权与相权互济,但唐代的政府组织之详备严密,实为汉代所未有,此后宋、元、明、清四代,都尊奉为行政圭臬。魏晋以下的门第新贵族,在唐代渐渐地和平消失于无形。自唐后,中国社会再没有别一种新贵族之形成。故在唐代有两大趋势:一、由贵族阶级转移到平民社会。二、文化由宗教方面转移到日常人生。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相比商代有哪些重大变革。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代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分别评价其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城邦往往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的一些村落,辖地不过百里,人口不过数万。各城邦从建立之初便十分珍视独立自治,始终保持着小国寡民的状态。城邦是各种商品的集散地,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之间贸易活动频繁。

——摘编自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

材料二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沿革表(部分)

时代地方行政制度
   郡、县
郡、县
道、州(郡、府)、县
省、路、府、州(军)、县
省、府(直隶州)、县
省、道 、府(直隶厅、州)县

——根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和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和古代中国最稳定的级地方行政机构名称。
(3)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试从地方行政制度建设方面谈谈原因。
4 . 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有两次大变局,其一是封建改而郡县,其二是专制改而共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代以降,皇权专制主义越来越走向强化,从汉到宋是皇权逐渐压倒相权的时代。北宋时候,皇权已经高度专制,明代以后则皇帝自兼丞相,合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于是皇权专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秦代以后的两千年,中央集权程度也一步一步走向强化,行政区划本来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区域,到了宋代以后,已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中央集权制此时也达到巅峰状态,因此元代以后,分裂局面已不再出现。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百代皆行秦政事”,秦始皇所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行政制度与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官僚制度紧密结合,三位一体,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专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但革命果实很快落入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手中。要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仍然任重道远。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代走出周制、确立秦制的主要制度措施,并分别指出元代“中央集权”和明代“皇权专制”强化的主要标志。
(2)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走出秦制的历史贡献,并从“民族国家”和“人民权利”两个层面归纳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历史任务。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百代皆行秦政事”谈谈你的认识。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宋太祖在反思了前朝的教训后,做出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规定,并将其上升为国策。宋代士大夫们表现出比以往更多的历史责任感,敢于通过多种手段限制皇权。宋真宗曾遣使持手诏来见宰相李沆,欲封刘氏为贵妃。李沆让使者传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此事遂罢。元丰年间,吕公著上书宋神宗告诫道:“人君一言一动,史官必书。若身有失德,载之史册,将为万代讥!”士大夫们还严格控制太子或年幼皇帝的学习方向和接触范围。此外,在士大夫的解释与强调下,风雨雷电等自然变化常常迫使皇帝避正殿,减常膳,大赦天下。……宋代士大夫政治中毫无疑问地贯彻着忠君思想,要求皇帝尊重并更多的听从士大夫,从而保持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

——摘编自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材料二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规定以后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等。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王仍然是英国政治生活的第一位参与者。1701年,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进一步强化了对王权的限制。1714年,乔治一世上台后,责任内阁制逐步形成,行政权力慢慢地由国王转到内阁手中。光荣革命后,国王曾通过册封贵族和上院中的支持者以控制上院的立法活动。后来,随着一系列的议会改革和选举改革,立法权逐渐转移到了资产阶级控制的平民院手中。这样,国王逐渐从一个有较大权力的君主,变成了虚位元首,统而不治。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士大夫限制皇权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限制皇权与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在手段及结果方面的不同之处。
2021-03-29更新 | 1213次组卷 | 27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21高二上·江苏南通·期末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九品中正制度的规定,当中正的一定是现任朝廷的大官,这样就把原来跟朝廷相对立的乡里清议纳入朝廷选举的轨道,也就是把东汉时地方大姓控制的乡论转由朝廷控制。原来与政府不无矛盾的大姓名士与政府取得协调,他们对乡里清议的私家操纵也由此取得合法地位。这诚然是曹魏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某种妥协,但更体现了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强力控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   科举制大事年表


材料三   我们不能以科举制在近代的废止结局来否定其在古代长期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在1300年中国科举史上,有大约1240年左右的时间,科举制是适应当时的时代和社会的。只有当西学东渐、国门被迫打开之后,科举制才日益与时代脱节。从1903年渐废科举的计划,到1905年立废科举的变化,是在当时内忧外患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摘编自刘海峰《为科举制平反不等于否定废科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九品中正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在中国古代的“价值”。
(4)根据材料三,指出科举制在近代被废除的时代因素。
2021-02-03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选修)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初年,周天子“封邦建国”,推行分封制。“授民授疆土”,周天子将同姓子弟、异姓亲成功臣、旧邦之后分封在东方各地,由他们去治理当地的土地和人民。分封过程中土地占有的多少是西周统治阶级等级划分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说周初分封了71国,姬姓有53个,其中的绝对多数。分封制不限于东方,后来又推行到周的“北土”和“南土”。这些受封的诸侯国对周王要承担相应的义务,西周的分封较夏、商更加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当时有积极意义。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用书

材料二   及至汉初,随着社会生产カ的发展,社会形态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然而,推行八百年之久的分封制度毕竟在中国土地上根深蒂固。秦朝统一后,原来的六国旧贵族仍在思念故土,而且秦朝的暴政并没有使人民感受到封建统给他们带来的益处,人民难免对以前分封的时代存有怀念。因此,秦亡之际,在各阶层中又形成了一股要求分封的强大思想。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能够审时度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分封,对于稳定社会形势,现固和维护汉王朝的统一起到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刘庆涛左玉莲《试论汉初封国与西周分封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初实行封国制度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封国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区别。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过唐末五代的武人政治,宋太祖不愿再见军队夺取政权的威胁。宋代的政治权力,即倚仗儒生士大夫所撑持的一个庞大的文官系统……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宋代科举取士,儒生基本上是经由竞争,以经典知识与文字表达能力,进入文官系统。宋代名臣,如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两宋(宋郊、宋祁)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都没有显赫家世,凭着文采与知识,在士大夫中脱颖而出。

宋代优遇士大夫,胜于前后列朝。据说,宋太祖留下祖训,不得诛戳士大夫。核对历史,宋代党争虽烈,失势的官员至多降职贬逐,却没有杀身之祸,甚至身陷罗网也属罕见。宋代知识阶层的地位提高,来必只是由于政权对文人儒生的尊崇,其实还在于这一阶层人口众多,形成相当广大的社会基盘。……大概由于教育较为普及、知识传布较为方便之故。宋代知识阶层的社会地位,也较过去更为重要。读书人往往是以个人的身份,在小区拥有发言权,受乡里尊重。

——摘编自许俾云《万古江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说明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的主要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的牵制机制。汉武帝时期,不定期运用宗亲、外戚参与中枢政要,外廷之丞相等重臣受内官压制,往往“大政定方始知”。唐初三省之长均为正一品宰相,唐太宗时以二品官“参知政事”牵制相权,唐高宗以后三品、四品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中枢政要,有时宰相达20多人。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可对各类奏章提出处理意见,即各书“票拟”以待秉承太监代皇帝“批红”。雍正时期的军机处,如同国家紧急事务办公室,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充任“军机上行走”,如走马灯似地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

——摘编自陆杰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秦设三十六郡(实际略多),郡下为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在这样的体制下,承担着日常治理重任的是县(含后来的散州)。另一方面,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充分体现出大一统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但在有“封建”传统的中国,这类介于中央和州县的机构,常容易产生所谓的“藩镇割据”。

——摘自罗志田主编《地方的近代史:州县士庶的思想与生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枢决策牵制机制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秦到元地方政府管理机构演变的特点,并说明这种演变的意义。
2022-03-16更新 | 198次组卷 | 17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终考试历史试题
10 . 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唐代所建立的三省六部、科举、均田等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在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等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材料三 “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亦有缗钱,谓之‘系捉钱’,盖与婿为京索之费。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

——(宋)朱彧《萍州可谈》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宋代政治制度上“相互制衡”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方面超越前代乃至世界的地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朝社会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2021-02-22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