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4 道试题
1 . “三公,论道之官也。盖以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其官。然周、汉以来,代存其任。自隋文帝罢三公府僚,皇朝因之,其或亲王拜者,亦但存其名位耳。”这说明隋唐
A.仍设置“三公”官职,且无所不统
B.“三公”与“三省”职责权力相同
C.“三公”职权变化反映皇权的加强
D.级别越高的职官,往往越没有实权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2 . 历朝历代最高执政集团都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关于元代监察机构设置描述正确的是
A.把全国划分十三个监察区每州部设刺史一人B.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的情况
C.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D.设置提点刑狱司为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据《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明成祖“简翰林官直(值)文渊阁,参预机务”;至明仁宗,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这反映出明代
A.内阁始终不是中央正式机构B.内阁严重威胁到专制皇权
C.大学土地位呈逐渐提高之势D.内阁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4 . 周朝实行分封制,诸侯们对周王室除了有纳贡、服役和保卫的义务之外,还在封国内部享有较多“自治权“包括
①行政权   ②司法权   ③军事指挥权   ④分封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 . 在宋代以前,宰相是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军、政、财各种部门的事无不统领。后来宋太祖改革官僚制度,使得率相只剩下了管理民政的权力。推动了这一变化的机构设置有
①三司   ②枢密院   ③宣政院   ④理藩院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云南巡抚鄂尔泰正式提出改土归流的建议:“云贵大患,无如苗蛮,欲安民必先制夷;欲制夷,必改土归流…为剪除夷官,清查田土以增赋税,以靖地方事”。世宗(雍正)批准了鄂尔泰的建议,并将四川闹事的三个土府即东川、乌蒙、镇雄划归云南。不久,又提升事尔泰为云南、贵州、广西三省总督,总理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事宣。

——摘编自李治亭《中国断代史系列清史(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鄂尔泰主张“改土归流”的目的。结合所学,简述清朝实行“改土归流”的积极意义。

材料二 香港既然是中国的领土,中国随时有权收回。中国任何时候都可以给香港制造麻烦,但中国政府不但始终没有这样做,相反特别关注香港的繁荣稳定。中国一直有意保护香港的现状,是因为一方面香港的存在对中国有一定的好处,可以作为赚取外汇,观察世界的窗口;另一方面是中国大陆一直处在动满之中,没有找到一种既可收回主权又能保持香港荣的办法,时机尚未成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从实际出发,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从而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宏伟构想。

——摘编自张怀兵《香港问题始末》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没有立即收回香港主权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的实践过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无论宦寺不得参,即承旨诸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材料描写的是
A.三省六部制B.内阁制C.军机处D.枢密院
8 .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将军蒙恬北击胡人,掠取河(黄河)南地;公元前214年,征服百越,增设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后又在西北驱逐匈奴,从榆中沿黄河往东到阴山,设立四十四个县。由此推断,在秦朝扩大疆域的过程中
①近代中国的疆域版图已经基本奠定
②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进一步发展
③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④各地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得到加强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9 . 元代行省例设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政等六七名正副长官,举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等军国重事,无所不辖。可以说,元行省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中充当了分寄与集权的枢纽。由此可知,元代
A.明确划分了中央与地方权限B.强化了君主专制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D.赋予地方部分权力
10 . 《唐六典》指出“三公,周汉以来代存其任,自隋文帝罢三公府僚,皇朝因之,但存其名位耳。”材料意在说明隋唐时期
A.三公九卿制名存实亡B.中枢决策机制发生重大变化
C.三省六部制正式形成D.决策大权实现了有效的转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