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1 . 宋代十分重视财经工作,对理财机构赋予很高的行政地位和很大的权力,其中央机构称“计省”。下列选项中,对“计省”的解读恰当的是
①“计省”的长官为三司使 ②“计省”即尚书省
③“计省”习称政事堂 ④“计省”起到了分割相权的作用
A.①④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 . 如表为唐前期官制表,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太宗时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侍中)尚书省(左右仆射)
高宗时西台(右相)东台(左相)中台(左右匡政)
玄宗开元初年紫微省(紫微令)黄门省(黄门监)尚书省(左右丞相)

A.三省制只存在于唐太宗时期B.中书省尚书省长官方为宰相
C.中枢权力体制整体相对稳定D.行政权力逐渐向尚书省集中
2019-12-03更新 | 261次组卷 | 23卷引用: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年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3月)文综历史试题
3 . 对下表内容解读正确的是北宋科举取士对比表(摘录)
皇帝太祖太宗真宗仁宗
录取数118139916514255
年平均数7.9174.9127327
A.构建了平等的政治管理体系B.大幅度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进一步简化了科举选官程序D.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政治结构
4 . 下表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对表中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时期高层政区统县政区县级政区
 县、道
魏晋南北朝郡、王国县、侯国
唐后期五代道(方镇)府、州
府、州
路、府、州
州、县

A.管理层级和管理幅度影响行政区划B.统县政区均由高层政区演变而来
C.州的层级变动体现了中央集权弱化D.县级政区创始于秦朝并最为稳定
5 . 下图是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形象图。对此图造成的影响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强化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达到了“强干弱枝”的目的
B.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C.导致了“三冗”现象的出现,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D.彻底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达到了长治久安
2020-01-04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锦屏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唐书》记载:唐代830多名进士中,士族子弟约589人,小姓约109人,寒素家庭子弟约132人。对这一结构的出现解读合理的是唐代
A.科举制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的
B.科举制是对九品中正制的继承
C.士族子弟有优厚的家庭文化素养
D.科举制缩小了人才选拔范围

7 . 材料一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请分别写出秦朝、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秦代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有何特点?

材料二   自明代以来,浙江便作为了一个较为固定的行政区划。然自近代以来,作为鱼米之乡的浙江经历了较多的磨难。鸦片战争中,英国军队便曾攻陷定海、镇海、宁波。而在随后的近一个世纪中,浙江屡遭战火侵袭,与近代中国一起经历了民族的磨难。但近代的浙江也在磨难之中成长。

(2)作为省内的重要城市,杭州和宁波是最早被西方列强侵略的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杭州和宁波分别是在哪一不平等条约中沦为通商口岸的。通商口岸的开放给浙江带来了哪些影响?

材料三   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3)试对材料三马克思论述中的关键词进行解读:

①“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           

②“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是指英国政府;

③“贱买贵卖的特权”是           

④“对联式悲歌”指           

2018-10-1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咸祥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历史试题
8 . “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又有部刺史督察之,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下列选项中对材料的解读错误的是
A.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期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C.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D.推动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
2019-10-23更新 | 54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东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9 . 下表为唐宋元时期南北方状元数量对比表(单位:名),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唐代宋代元代
南方21418
北方477310

A.古代状元统辖三省六部
B.唐代科举内容不断变化
C.宋代中央分割地方权力
D.元代科举影响大大缩小
2018-10-28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通榆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教育与人才选拔体制的改革关乎国运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曹魏西晋东晋北宋
比例26%15%4%17.2%24.5%46.1%

——数据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材料二   科举隋创唐兴,唐代是中国科举发展史上的早期,当时的科第人物是北方士人占绝对优势。安史之乱以后,南方士子在科场中开始崭露头角,到北宋中期,科场录取人数的比例开始出现南北倒置现象,南方举子在科场竞争中转而占据了绝对优势,这种南北差异的变易,到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引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关于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争论的双方以司马光和欧阳修为代表,司马光代表了朝中长于经史的北方派,针对南方士子科场的绝对优势,力主按地域均衡举额分路取人,提出了著名的“逐路取人”思路。

到了明代,南方举子在科场的压倒性优势继续存在,南北地域之争又起波澜,引发了科举史上有名的南北榜事件。1425年,大学士杨士奇提出南北分卷的设想,两年后,这一设想成为现实,南北卷制度正式实施,自此,科举录取按南、北、中(不易划定为南或为北的区域)进行分地域按比例录取。然而,按大的区域录取毕竟还是会造成各省取中人数的不均,一些边远省份由于教育的落后甚至出现被科举取中所“遗漏”的情况。因此,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南北卷制度被分省定额取中制度所取代,即按各省应试人数多寡“钦定会试中额”,一直实行到科举终结。

——《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选官制度的变革为视角,解读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发生的变化。(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科举考试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录取名额如何分配的问题。围绕“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根据材料二任选角度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