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往往是拥有文化知识、治国才能而又没有政治经济特权的读书人,他们凭借所拥有的知识才能被选人官僚体系。由此推知,“士”阶层的出现
A.为宗法制的解体提供条件B.加速贵族政治的瓦解
C.实现选官制度的彻底变革D.有助于社会阶层固化
2 .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与“九品中正制”相一致的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B.唐制,取士之多,多因隋旧
C.立嫡以长不以贤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 . 唐朝进士科考试中实行别头试,即凡是省试主考官州郡发解官和地方长官的子弟、亲戚、门生故旧等参加科举考试,都应另派考官,别院应试。别头试的实行
A.杜绝了科举考试的舞弊现象B.旨在扩大朝廷的官吏来源
C.有利于保障人才选拔的公平D.表明科举取土的流程规范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汉武帝时,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由此可知,汉武帝的选官标准是
A.品德B.考试成绩C.官员的文化素质D.血缘关系
2020-08-27更新 | 682次组卷 | 16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变化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并分析其意义
6 . 魏晋南北朝时,官府设立“谱局”,专职修家谱,强调先世官阶履历。北宋时政府罢“谱局”,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注重记录当世族人的荣耀。这一变化反映了北宋时
A.地方政府的职能不断扩大B.宗法血缘观念的日益淡薄
C.家谱的社会功能不断衰退D.社会阶层流动性日益增强
7 . 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以《集注》为依据,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程式,此举
A.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B.有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D.严重禁锢知识分子的创新思维
8 . “凡明经,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凡明法,试律七条、令三条,全通为甲第……”此材料主要表明科举制
A.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B.导致读书人不关注社会实际
C.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D.严重束缚了读书人思想自由
9 . 宋元以来,南方士子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明朝洪武三十年殿试中,产生进士51人,全部是南方人。朱元璋大怒,将主考官以下大小官员制罪。之后,逐渐形成南北方按比例分南北榜录取的制度。南北分榜录取制度的实行旨在
A.平衡南北势力B.打击南方官僚士大夫
C.加强中央集权D.保证选官公平和公正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科举制自其产生到灭亡,伴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走过了一千多年的岁月。封建社会在古代中国的生命力如此之顽强,科举制是促使其发展的很重要的一种“养料”。科举制既是维护大一统的封建国家、维护封建皇权的基石和利器,也是封建儒学意识形态的传播机和奴化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温床。

——摘编自杨业汉《科举制对中国封建王朝的影响》

材料二   孙中山为中国文官制度的改革开辟了道路。他提出官员必须由人民选举、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他深入地考察分析了西方的文官制度与中国传统的科举制,指出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创造性地提出了“考选权”思想。孙中山指出监督权是“裁判官吏的机关”,对于监督与保证各级官员廉洁奉公、尽责高效等,有极重要的作用。在经历了革命政权的多次失败与重建后,他多次谆谆告诫广大国民党员与各级干部,要破除官本位思想,这为文官制度的近代化提供可靠的思想保证。

——编自经盛鸿《孙中山与中国文官制度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对中国封建王朝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对文官制度的主要构想,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