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有学者认为,它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下列各项有关科举制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其创立和完善加强了中央集权B.公平公正原则“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C.保证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D.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开始
3 .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每年考试,凡能通一经以上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成绩得甲等者可为郎官。这一做法
A.确立了儒学统治地位B.开创了科举考试的先河
C.扩大了官员选拔渠道D.打破了传统的门第观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此前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据此说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是
A.选官方式上体现相对公平B.扩大官吏的来源,加强统治力量
C.有利于形成社会重学风气D.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唐代科举报考者既有中央及地方官学中的在读生,也有从私学直接向州县官府报考的寒素子弟,"由官学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下表为唐代进士及第者中的生徒与乡贡的变化数据。它反映了唐代
A.中央教育权力逐渐下移B.州县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下表为曹魏至北宋时期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曹魏西晋东晋北宋
比例26%15%4%17.2%24.5%46.1%

——据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导致唐宋时期这一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制度的变革与创新B.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C.农民起义沉重打击D.社会主流思想变化
2020-11-22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一11月联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科举制度及其衍生出的科举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古代中国社 会和当代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官制度,确立了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原则。虽然科举制存在诸 多不足之处,但是科举制度所确立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不失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进 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演进影响巨大。钱穆更是将它与大一统并称为中国历史演进的三级: “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 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惟其如此,考试与钱选,遂为维 持中国历代政府纲纪之两大骨干。全国政事付之官吏,而官吏之选拔与任用,则一惟礼部之 考试与吏部之铅选是问,二者,皆有客观之法规,为公开的准绳,有皇帝所不能摇,宰相所不 能动者。”

—摘编自王志安《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新探》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科举制积极作用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8 .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大事年表

1隋炀帝大业元年(605),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始置武举

3宋太宗淳化三年(992),殿试封弥(糊名)

4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殿试誊录

5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南北分卷

6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八股文定型

7光绪帝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制

材料二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
(2)据材料二,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据史书记载:元朔元年,有司奏“令二千石(郡守、刺史等级的官员)举孝廉,所以化元元(平民百姓),移风易俗也”,且“非有实行可见者,不容谬举”。该材料可用来说明察举制
A.实行了儒家的选官标准B.完善了官员的考核制度
C.起到了社会教化的作用D.加强了地方选官的监察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

——引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者也。

——引自《宋书·恩幸传》

材料三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明法,有明书,有明算。自京师、郡、县,皆在学焉。

——引自《通典·选举·历代制下》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分别指出汉朝、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三个时期各自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
(2)试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上述三个时期实施各自的选官制度的原因。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对我们今天的人才选拔有何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