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举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北宋太祖一朝,共录取进士188人,平均每州约0.6人,每县约0.2人。太宗一朝,共录取进士1487人,平均每州约3.7人,每县约1.3人;共取士5802人,平均每州约14.5人,每县约5人。宋太宗时期科举制的发展
A.造成官僚队伍的严重膨胀B.助长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C.推动文官政治的真正确立D.促使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礼记·礼运》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一思想对我国历史上的官僚政治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A.天下一家理念被普遍认可B.原始的推举方式受到推崇
C.官员的德与才被特别关注D.地域间文化差异逐渐消弭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为官学与私学。唐代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宋代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这种现象折射了
A.科举制度的发展B.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
C.文化氛围的宽松D.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从察举制实行之初到东汉末年,选官大致是以举荐为主的阶段;往后直至隋末,是举荐与考试相结合的阶段;到了宋代,则以自由投考为主。据此可知
A.察举制不利于选拔人才B.考试程序日益严密
C.科举制提升了选官标准D.选官方式趋向客观
2022-05-21更新 | 424次组卷 | 5卷引用: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期中期末复习备考必刷题(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朱克敬的《瞑庵杂识》里面记载了清末一位吏所说的话:“来办事的人就像乘客,政府各部门就像车子,我们这些人就像是车把式,各部门当官的就像是骡子,我们用鞭子抽着他们往哪儿走就行了。”其坦率和自信程度简直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选官制度的僵化B.进步思潮的传播
C.等级秩序的失序D.地方宗族势力的发展
2022-05-21更新 | 0次组卷 | 6卷引用: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期中期末复习备考必刷题(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到清两千多年,我们对以往的传统政治,至少不能很简单的说它是“专制政治”了。我们平心从历史客观方面讲,这两千多年,在政治上,当然有很多宝贵的经验;但也有很多的流弊。以前曾不断的修改,以后自然仍非不断的修改不可。我们可以对以往传统的政治,找出几条大的趋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任选一项中国古代的制度,从“得失”的角度自拟论题进行评述。(要求:制度明确,论题鲜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理论升华。)
2022·山东淄博·二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如表为宋代文举状元家世统计表,这反映出宋代
类别家庭背景人数比例
官宦士子祖辈或父辈曾经担任过官职者5042.4%
寒素士子祖辈及父辈都不曾担任过官职者1714.4%
家世不详根据史料难以判明家庭背景者5143.2%
A.社会阶层流动加强B.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C.世家大族把持选才D.平民入仕欲望强烈
2022-04-26更新 | 991次组卷 | 33卷引用: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测试-【上好课】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2022·浙江金华·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8 . 古时应试者在乡试,会试,殿试三次考试中均取得第一名,连得“解元”、“会元”、“状元”,俗称“连中三元”。下列有关科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唐太宗创立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B.培养了一大批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
C.太和殿因举行殿试而成为儒生向往的“天子堂”
D.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备受伏尔泰推崇
2022-04-13更新 | 1181次组卷 | 4卷引用: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检测)-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纲要上同步练测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学者鞠佳认为: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历史中,有四次人文主义热潮(如表),其中第三次热潮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第一次,商周时期——从“神”到“人”
第二次,魏晋时期——从“礼教”到“个性”
第三次,唐宋时期一一从“门第”到“平民”
第四次,晚明时期——从“道德”到“功利”
A.儒学的复兴B.国家的统一C.科举制普及D.民族的交融
10 . 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直接代表皇帝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材料二   魏晋以后的九品中正制度,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来说,较以前是进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建隆二年(961),(宋)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1)根据材料一,仿照示例指出汉武帝治国举措及其判断依据。
示例:举措,盐铁官营;依据,设盐官、铁官,直属中央。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制度”的名称,并说明其较以前“进步”的理由。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宋太祖如何对地方“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