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1905年7月,孙中山与华兴会领导人商讨时指出:“现今大势及革命方法,大概不外联络人才一义。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元末朱、陈、张、明之乱,此时各国乘而干涉之,则中国必亡无疑矣。”孙中山旨在
A.批判旧式农民起义的落后性B.强调联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
C.说明培养革命人才的重要性D.阐述反抗列强瓜分的紧迫性
2021-01-09更新 | 5949次组卷 | 54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经过1906—1907年共和与专制、民权立宪与开明专制等论题的大论战,共和民权思想在中国知识精英阶层赢得了胜利。1908年后,“批判的武器”进一步推动了“武器的批判”。这表明
A.清末新政客观上传播了革命思想B.国民觉醒促进救亡图存
C.民主与科学成为文化斗争的武器D.思想启蒙推动反清斗争
3 . 自1901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前夕,广大人民抗捐抗税、反洋教、反饥饿、反禁烟、反户口调查、抗租和抢米风潮等各种形式的“民变”,连绵不断,风起云涌,多达1300余起,“几乎无地无之,无时无之”,并且愈演愈烈。这反映出当时
A.反洋教斗争已遍及全国B.民主共和观念得到迅速传播
C.清朝统治危机不断加深D.反清成为当时民众一致要求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孙中山在刚写完《上李傅相(李鸿章)书》时,曾对陈少白说:“吾辈革命有二途径,一为中央革命,一为地方革命。如此项条陈得李鸿章采纳,则借此近身,可以实行中央革命,较地方革命事半功倍。”这反映出孙中山(     
A.自此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B.希望清廷接受资产阶级革命
C.对清政府革新尚存一线希望D.已为资产阶级革命做好筹备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孙中山认为,共和是中国政治之精髓,先哲之遗业;人们所共尊的尧、舜、禹三代就是“天下为公”的自治共和时代,共和制度是中国政治的古老传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要意在
A.为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B.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文化
C.要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剖析民主共和制度的实质
2021-02-02更新 | 381次组卷 | 4卷引用:【高频考点解密】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山东专用)-解密08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分层训练)
6 . 如表为民国时期部分省份“中山公园”数量统计表(1925—1949),各省数据的差异表明
省份数量省份数量
广东57云南7
广西27山东4
福建28河北3
浙江22河南2
湖北22山西2

A.孙中山先生社会影响力巨大B.广东省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摇篮
C.近代中国城市建设水平不均D.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的影响不平衡
7 .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造成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D.各自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
2020-08-13更新 | 410次组卷 | 27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894年孙中山创建兴中会时指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效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涂(荼)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方今强邻环列,蚕食鲸吞……。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开发中华资源,抵御列强侵略
B.推翻满清贵族统治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以救国救民为己任
9 .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说明
A.近代中国呈现复杂的发展趋势
B.有识之士有同质化目标选择
C.甲午战争触发了清朝多重危机
D.资产阶级尚未形成政治合力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7080年代,清政府向美国和欧洲分批派遣留学生,总计200余人。留学生侧重学习军事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各门专业知识。多数人回国后凭借西学专长,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和任用,如严复、詹天佑等。

——摘编自《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

材料二   甲午战后,赴日留学出现高潮,到1905年,留日学生达8000余人,其中多为自费。在孙中山发动反清革命中留日生成为骨干力量,辛亥革命时留学生起到了关键作用,如邹容、黄兴等。民国时期,从世界各国归来的留学生成为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他们中涌现出一批中国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而且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

——摘编自《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留学生留学和归国情况的变化及其历史背景。

材料三   清末新政开始后,留学政策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并由此得到推广。1901年,清政府发布上谕,命令各省督抚仿照江苏、湖北等省做法,选择文理明通之士出国留学。同时,自费留学生如学成获得优等文凭回国,准照官派留学生一体考验、奖励和派用。当时清政府认为欧美各国道远费重,即不能多往,而日本则断不可不到。赴日留学的中国学生到1905年底达到8000余人的规模,在当时留日学生中,速成科占67%、普通科30%,高等专科入学者3%—4%,进入大学者仅1%。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赴日留学热潮出现的原因。
2021-05-17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