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在纪念黄花岗起义的活动中,民国初期的人们通过祭文、诗词、剧本、采访等方式,加深了对黄花岗起义时代背景、历史意义的认识,构建了一个立体的甚至美化的革命记忆。伴随着国民党统治弊病的日益暴露,黄花岗起义的纪念也逐渐失去了对人们的感召力。这说明
A.黄花岗起义的重大意义B.人们的群体记忆逐渐模糊
C.时代环境决定历史认知D.革命精神有赖于不懈传承
2022-03-17更新 | 467次组卷 | 12卷引用:湖北省八市2022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经过1906—1907年共和与专制、民权立宪与开明专制等论题的大论战,共和民权思想在中国知识精英阶层赢得了胜利。1908年后,“批判的武器”进一步推动了“武器的批判”。这表明
A.清末新政客观上传播了革命思想B.国民觉醒促进救亡图存
C.民主与科学成为文化斗争的武器D.思想启蒙推动反清斗争
3 . 自1901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前夕,广大人民抗捐抗税、反洋教、反饥饿、反禁烟、反户口调查、抗租和抢米风潮等各种形式的“民变”,连绵不断,风起云涌,多达1300余起,“几乎无地无之,无时无之”,并且愈演愈烈。这反映出当时
A.反洋教斗争已遍及全国B.民主共和观念得到迅速传播
C.清朝统治危机不断加深D.反清成为当时民众一致要求
4 . 【辛亥革命纪念】

材料   民国时期,各政治派别对辛亥革命存在着不同的纪念和解读(如表)。


——摘编自何广《历史上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和解读》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甲、乙、丙、丁所属的政治派别,并说明理由。(要求:写清序号,持论有据,逻辑清晰,史实准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造成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D.各自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
2020-08-13更新 | 410次组卷 | 27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1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孙中山说:“在南京所订民国约法,内中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条是兄弟主张的。”有了这一条,民主共和便成了“正统”,人们不再把自己看做皇上的“子民”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政党、社会团体和报章杂志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政治生活空前活跃,民主精神普遍高涨,为中国的继续前进创造了重要条件。即便南京临时政府很快就结束,袁世凯又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已经发生了的变化是谁也无法全部抹掉的。把辛亥革命称为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它是当之无愧的。

——金冲及《辛亥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先生为推动革命大势的形成做了哪些努力?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为什么说“把辛亥革命称为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它是当之无愧的”?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材料二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三   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1)请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史实。

(2)据材料二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2018-11-08更新 | 488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北省荆门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8 . 戊戌政变之后,维新志士唐才常发表《汉口自立军宣言》,提出“变旧中国为新中国,我辈之责任也,我辈宜亟谋皇帝复辟”。“新中国一语最早是由此提出,而完整意义的“新中国运动应由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揭开帷幕。据此可知
A.唐才常所说的“新中国”是帝制复辟B.兴中会的“新中国”是对帝制的否定
C.兴中会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D.前后“新中国”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
9 .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的兴中会上第一次发出“振兴中华”的号召;不久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变法维新运动,也提出振兴中国的问题;后来,义和团运动中农民爱国英雄们也提出“振兴中国”的口号。这表明
A.民族意识开始不断觉醒
B.革命纲领内容具有继承性
C.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
D.推翻清政府成为大势所趋
2017-06-15更新 | 263次组卷 | 16卷引用:湖北省黄梅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即要在政治体制上效法欧美,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的以“三权分立”为核心的近代民主国家。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揖美追欧”的含义,并概述孙中山为此做出的巨大贡献。

材料二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在1978年某次会议上的讲话

(2)据材料二指出“讲话”的名称,并用一句话概括其历史地位。结合所学概述在这一“讲话”思想指导下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